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8-17李惠铃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1期
关键词:消化道循证次数

李惠铃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二区,广西 钦州 533000)

消化道出血是指人体的食管、十二指肠、胃部以及肝胆系统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内科疾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治疗难度高等特点,临床治疗关键以迅速、有效的止血,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1],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在急救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直觉与经验为主的习惯性行为,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2]。本研究对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我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疗效,为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提供相应的临床借鉴,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4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男63例,女51例;年龄24~72岁,平均(46.72±5.27)岁,临床表现为无食欲、呕吐、腹痛、呕血、黑血便等。其中急性胃黏膜损害21例、消化道溃疡者4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3例、肝硬化出血27例及胃癌5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因、基础疾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方法如下。①提出问题:提出护理过程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情况,消化道出血患者病症急、出血时间长、易复发等问题,护理目标应以尽快止血、减少出血次数为主、提高治疗效果,循证护理问题为探究采取何种护理措施,包括出血控制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预防及减少出血次数、缩短出血时间。②循证方法:应用网络查阅文献及临床资料,有关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相关文献,咨询专家,查询护理新进展,临床护理实证,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总结需要循证的术后并发症问题,制订并实施循证护理方案。③成立小组:对急诊人员统筹编组,科学分工,弹性调配,安排好护理时间段,严格执行护理方案。④急救护理: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进行备血、输血、快速补充血容量、止血、静脉应用制酸药物等。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排除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等,备好负压吸引器防止患者严重呕血[3]。⑤基础护理: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大出血患者保持绝对卧床,对其进行禁食、清洁口腔等。⑥病情监测:观察患者的呕血、尿量及测量患者的体温,有无呕吐、排血便状况,休克型的患者需要加压输液[4]。⑦用药护理: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⑧饮食护理:患者失血多,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碳水化合物,制订相应的个性化食谱,禁烟酒,多休息,避免过度运动。⑨心理护理:集中宣教,讲述疾病的病因与注意事项,耐心与患者沟通、交流,解答患者存在的相关疑问,消除患者的不安、焦虑、紧张心理,指导患者肌肉放松训练,调节呼吸频率来改善不良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⑩出院指导:指导院外注意事项,监测病情,科学合理饮食,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观察患者出血次数、止血时间。疗效判定[5]:显效:24 h内患者停止出血,黑便、呕血症状消失;有效:72 h内出血停止,黑便、呕血症状缓解;无效:72 h后存在出血现象,反复出血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96.49% vs 8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出血次数与止血时间比较:观察组出血次数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急救中常见病症,主要由于劳累、饮酒、饮食不合理、药物刺激、情绪紧张所致,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粪,首选抢救方法是迅速止血与对症治疗,常规护理往往与医师配合程度不佳,影响治疗效果以至于复发[6]。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有效的护理,能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临床救治的效果。

循证护理(EBN)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明确、审慎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三者有机地结合,确定护理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并分析、探讨,选出最佳证据,指导护理实践,有计划、细致、深入地开展护理工作,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7]。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中实施偱证护理,评估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价,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护理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表现制订出科学合理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程序来实施操作,护理效率高,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进而能够实现较好的护理效果。进行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减小其心理负担,熟悉用药方案,进行用药指导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8],安全可靠。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n(%)]

项目 例数 年龄(岁) 男/女(例) 疾病种类(胃黏膜损害/消化道溃疡/静脉曲张/肝硬化/胃癌) 基础疾病(例)观察组 57 45.12±6.34 30/27 10/23/8/14/2 12(21.05)对照组 57 46.45±5.08 33/24 11/25/5/13/3 15(26.32)t/χ2 - 1.226 0.319 1.060 0.437 P-0.223 0.572 0.901 0.508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等比较 [(±s)•n(%)]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等比较 [(±s)•n(%)]

项目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出血次数 止血时间(h)观察组 57 34(59.65) 21(36.84) 2(3.51) 55(96.49) 6.44±2.70 31.42±4.05对照组 57 18(31.58) 28(49.12) 11(19.30) 46(80.70) 14.52±3.16 42.64±5.39 t/χ2 - 12.154 7.033 14.677 12.564 P-0.022 0.008 0.000 0.000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49% vs 80.70%),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次数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循证护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降低了平均止血时间及出血次数,减轻了患者痛苦,保证了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止血效率,减少出血次数,疗效可靠,预后好,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社会效益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消化道循证次数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