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根治术后运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护理的效果比较观察

2018-08-17张立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1期
关键词:营养液营养状况胃癌

张立云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由于胃癌会损伤患者胃的摄入和吸收功能障碍,约60%的患者术后会并发营养不良[1],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不仅可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和形态的恢复,还有利于患者的胃肠蠕动和黏膜的生长[2]。为了探讨有效的营养支持措施,笔者进行了此次对比性研究,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13日至2017那年8月12日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4例,并排除心肺功能障碍及其他病变无法耐受手术、发生远处转移或局部进展不能完成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肠内营养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3/19;年龄最小49岁,最小78岁,平均年龄(63.87±5.41)岁;肿瘤部位:胃食管15例、胃体13例、胃窦14例;病理类型:腺癌10例、黏液癌11例、未分化癌12例、小细胞癌9例;肿瘤分期:Ⅰ期9例、Ⅱ期16例、Ⅲ期17例;切除方式:全胃切除12例、远端胃切除15例、近端胃切除15例。肠外营养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4/18;年龄最小49岁,最小80岁,平均年龄(63.85±5.43)岁;肿瘤部位:胃食管14例、胃体14例、胃窦14例;病理类型:腺癌11例、黏液癌11例、未分化癌12例、小细胞癌8例;肿瘤分期:Ⅰ期12例、Ⅱ期15例、Ⅲ期15例;切除方式:全胃切除13例、远端胃切除15例、近端胃切除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营养支持的方法。肠内营养组:术后首日给予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肠功能状况良好时,经空肠造瘘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0~500 mL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若患者未见不适,停止肠外营养,给予患者1000~1500 mL的百普力营养液,同时给予患者米汤和果汁各500 mL,之后根据每千克体质量105~126 kJ热量、2.4 g/kg蛋白质配置营养液,以20~100 mL/h的速度输注,并坚持先慢后快、浓度状态先稀后浓的输注原则。

肠外营养组:术后应用连续密闭性输液法给予患者2000 mL的营养液,主要由复方氨基酸、电解质、葡萄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根据每千克体质量105~126 kJ热量、2.4 g/kg蛋白质配置营养液,同时为患者输入20%的脂肪乳剂。

每3天监测一次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浓度及输入速度。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应用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量表(QLQ-CCC)[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情绪及与他人的关系3项内容,且评分的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中,并进行相应的分析。营养状况、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需进行t检验;恢复情况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需进行卡方检验。当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及恢复情况: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体质量损失、肛门排气时间和肛门排便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白蛋白和前蛋白的水平均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情况的对比(±s)

表1 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恢复情况的对比(±s)

组别 体质量损失(kg) 白蛋白(g/L) 前蛋白(mg/L) 肛门排气时间(h) 肛门排便时间(h)肠内营养组(n=42) 3.42±0.49 35.16±0.95 242.86±22.03 42.57±17.89 68.96±14.56肠外营养组(n=42) 6.87±1.34 30.73±0.62 227.69±20.14 61.63±20.31 78.05±19.27 t值 15.6706 25.3079 3.2937 4.5638 2.439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深静脉导管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伤口开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52%;肠外营养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深静脉导管感染5例、吻合口瘘3例、肠梗阻3例、伤口开裂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95%。统计学分析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显著(χ2=5.9737,P<0.05)。

2.3 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肠内营养组患者症状、情绪、与他人关系及总分的评分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见表2。

表3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分,±s)

表3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分,±s)

组别 症状 情绪 与他人关系 总分肠内营养组(n=42) 51.37±6.46 53.66±8.25 45.38±6.10 147.34±13.21肠外营养组(n=42) 45.22±5.93 48.61±7.29 40.51±6.14 132.57±12.52 t值 4.5451 2.9727 3.6466 5.2593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以腹部疼痛、胃胀、消瘦及乏力等表现为主[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胃癌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有研究指出,胃癌的发生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2位,且致死率位居第3位,而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为42.7万,在全球新发患者中的比例为50%[5]。

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术后常用的支持方法,不仅会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还可满足患者机体所需的营养,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6-9],本次研究中,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并发症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说明胃癌根治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不仅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还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比较高的护理方案。

猜你喜欢

营养液营养状况胃癌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不同营养液对火力楠移植的影响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