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限韩趋势国产综艺和仿韩综艺较量中 对国产综艺创新方向的反思

2018-08-16张天競韩应萍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

张天競 韩应萍

摘 要: 通过对比国内时下流行的仿韩类型综艺与国产原创综艺之间的差异,以《奔跑吧》和《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从两类综艺节目的收视人群、播出效果、节目形式、节目内涵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两类节目的优势和劣势。借鉴吸收优势方法,改进失败经验,希望找出一条既有收视基础、趣味性强、观众参与度高又有中国特色、内涵丰富、传播优秀文化的综艺发展路线,从而改变现在综艺市场盲目跟风的现状。

关键词: 仿韩综艺 国产原创综艺 发展方向

大数据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网络世界的日益多元化与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革新,其中就包括电视产业。生活节奏的加快,轻松幽默的综艺节目乘着时代的大流更新换代,相比往日央视的《星光大道》、《正大综艺》等老一代综艺节目,近年来韩国的一些流行综艺以幽默搞笑的节目形式与优秀的制作效果更能博取年轻一代人的眼球。在韩流文化影响下,浙江卫视首开先例,以购买版权的形式制作了中国版“Running man”——《奔跑吧》,在观众中迅速发酵,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成了当年热播的综艺节目。自此,其他地方卫视,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纷纷效仿,一众仿韩综艺节目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止,地方卫视播出的仿韩节目有20多个,这些节目播放效果远超一些国产原创的老牌综艺。瞬间,仿韩成为流行,颇有鼎沸之势。

当热度过后,渐渐有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一些观众认为现下流行的仿韩综艺一味地模仿甚至照搬的做法不合理,仿韩风头过剩,原创的国产综艺会慢慢衰退。而后,《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中国原创综艺的全新升级版杀出重围,吸引了观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本文将以《奔跑吧》为仿韩综艺的代表与韩国流行综艺“Running man”、中国新一代原创综艺《中国诗词大会》进行收视人群、播出效果、节目形式、节目内涵及影响力等方面客观的比较,分析两类节目的优势和劣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良自我,希望对改变综艺市场盲目跟风、缺乏创新的现状有所帮助。

一、仿韩综艺形式上的完全模仿会失去民族创造性

《奔跑吧》与“Running man”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定位,“Running man”是一档纯粹的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奔跑吧》的定位是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的竞技类节目。在节目组成上基本相同,都为六男一女的组合,人员搭配上也基本相同,同为力量型的李晨与金钟国、以速度著称的郑恺和Gary等,并在节目中不定时邀请一些明星作为嘉宾参与节目。在播出形式上,两档综艺则有一些不同,“Running man”以周播的形式一年不间断播出,而《奔跑吧》则以12期为季度播出,在节目延续上有些断档。这一点与中韩艺人发展定位有关。在韩国,综艺节目艺人与演艺明星和歌唱明星是两种分类,大部分综艺中的艺人都是长期参与一档综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中国情况不同,《奔跑吧》中的艺人都兼有其他工作,如出演电视节目或者发音乐专辑,所以参与综艺节目时还要兼顾其他工作,不能不间断录制。在主题方面,“Running man”有间谍、铃铛捉迷藏、年度团体赛、高校对决等并且以上主题已经形成系列,出现2次—3次。《奔跑吧》作为从韩方引进并购买版权的节目,沿用了原节目中的主题与游戏形式,在已播出的节目中主题与环节的设置都可以在原节目中找到。例如《奔跑吧》第一季第一期中的第一个游戏环节就是座椅弹跳,这个游戏的创意就是直接沿用了“Running man”已经出现过的环节,主题设置上也有同样的情况,难免让人觉得毫无新意。

虽然节目模仿度很高,但是并不妨碍中国观众对其的喜爱。《奔跑吧》播出后第一季就取得了2.63%的收视率,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37%;第二季取得了4.75%的收视率,市场占有率15.57%;第三季取得了4.27%的收视率,市场占有率14.2%。在同期播出的节目中优势明显,播出效果非常理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催生了同类仿韩综艺。

《奔跑吧》是引进韩国综艺节目,签订的是一份“综艺节目模式引进合同”,其中包括综艺节目的文字脚本、制作宝典、节目大纲、分镜头剧本,同时会对购买方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后续服务[3]。也就是说引进的不仅是节目模式,还有“综艺节目的制作剧本”,可以说实质上是把整个节目完全照搬。韩国对此类室内室外综艺节目开始于2003年,节目吸收欧美节目形式之精华,并以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为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2]。对于发展的探索比较超前,符合本国文化,经过十年的技术探索与模式改进,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一套系统,在环节设置、营销技巧、拍摄技巧上都已经形成了特点。中国现階段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照搬成熟的体系和成功的示例无疑是可以的,这也可视作一种尝试和学习。但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韩国的综艺体系是服务于韩国本土观众的,是符合韩国文化价值取向的,这一套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完全引进也许能在一时引起热潮但并不能长久发展。

二、原创综艺内容上追求民族性和教育性

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无疑是有生命力和传播前途的。这些节目基于本土千年传统文化,和本土受众在精神上有着“血浓于水”的深层关联,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传统及中国价值观的最好载体[1]。在一票仿韩综艺的重重包围中,国产原创综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后拿到了1.34%的收视率,虽然仍然不及仿韩综艺,却在国内刮起了“诗词热”,与国内的仿韩综艺相比较,它的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一时间讨论度和关注度都非常高,好评如潮。原因在于中央卫视对此类益智类节目的制作是有经验的,之前的《正大综艺》等节目都是前车之鉴。设置环节得心应手,如同韩国对流行综艺的把握眼光独到一样,经验积累利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升级版新一代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首先推陈出新,在内容创作上更丰富,并且选了诗词文化这种有传统底蕴的模块,营造出意蕴美吸引观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它的环节设置新颖,有一个环节是观众答题,栏目组答题统计出该诗句的群众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参与度,让节目不仅是内部活动,更成为选手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收视率。而且节目气氛并不因为是益智类节目而显得沉闷和紧张,相反是比较轻松的,主持人的场内活动与话语活跃了气氛,再加上专家助阵,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向观众解释每一句诗的背景及内涵,大大提升了综艺的文化内核上升到了文化层面。从舞台布景和“飞花令”等环节名称创意来看,也是别具匠心的。从上述几点来看,《中国诗词大会》打破了一直以来国内综艺节目“伪原创”的尴尬。并且给出了一个强势的回答:来源于民族历史和传统中的美。节目中的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唯一共同的是对于传统诗词魅力的热爱。这样的热爱影响到了屏幕外的观众们,为节目赢得了收视率,为现在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4]。

三、综艺发展上应结合中国文化精神内核

《奔跑吧》作为娱乐节目,主要路线是展示明星在游戏中被娱乐的一面,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主要目的是取悦大众。《中国诗词大会》不仅与受众一起领略古代诗词,更能从诗词的品鉴中传播中国文化[5]。虽说两者的定位不同,但是从发展角度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也有很多综艺娱乐节目可借鉴学习的地方。最根本在于《中国诗词大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中国人对诗词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中国观众的心,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别出心裁的设计,就是中国原创。相比于引进和照搬,在观众心里,节目的质量和分量高下立分。事实上,蹿红的《中国诗词大会》并非新生节目。细细推算,这个节目系列可倒推至2013年首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获得成功后,央视在2014年再接再厉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吸收了前两档节目的宝贵经验,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由幕后走上了前台。单从收视率而言,这三档节目都相当成功[4]。这种发展模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从本国文化出发,结合国内情况推出节目,分析播出的反响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加以改正,再次推出新节目,最终钻研出一套自己的发展体系,这就跟之前总结的韩国娱乐综艺节目发展道路非常类似,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发展道路是值得认可的。《奔跑吧》直接借鉴了韩国的发展道路等同于“抄近道”,必然出现一些韩国文化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

此类仿韩综艺能在中国大火有经验可以吸取,比如拍摄手法采取一个明星多个机位跟踪拍摄,在录制中展现明星的魅力,拉近观众与明星的距离,让观众看到明星在影视剧或歌曲外相对真实的样子。这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非常受用,也是节目最吸睛的一点。一期节目设置一个主题,再以游戏竞争的形式设置多个小单元,这一设置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关于这一点《中国诗词大会》相对来说略显严肃,答题和做游戏的形式显然是后者更轻松娱乐,这也是《奔跑吧》拥有如此高收视率的原因。作为娱乐性的综艺节目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值得保留发展,也是未来国产原创综艺可以学习的一点。

为了更好地调查仿韩类综艺、本土原创综艺的受众情况和探究未来中国综艺的发展道路,我们设计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在问及喜欢的综艺类型时,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真人秀类,如韩国的“Running man”,中国的《奔跑吧》。可见这类简单轻松的综艺受绝大多数人的青睐;在众多综艺中,接近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倾向于看国产原创综艺,但是也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人喜欢看韩国本土综艺。说明韩国成熟的制作综艺的体系受到了认可,一些被调查者认为观看韩国综艺可以了解韩国文化。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国产的原创综艺代表着中国的综艺,传播了中国文化,即使是益智类的文化综艺依然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国产综艺中,最吸引受众的莫过于节目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还有节目制作水准及呈现效果,其中节目形式轻松休闲则是此问题中支持率最低的,反映出国产原创综艺在趣味性上的不足,除了文化益智类综艺,以娱乐轻松为主的休闲综艺还没有出现比较吸引观众的;对于仿韩综艺,最吸引观众的是明星阵容和节目形式轻松休闲,支持率最低的是本国文化和文化底蕴,观众对于综艺是否体现本国文化很看重,说明这是仿韩综艺最大的短板,没有立足于中国文化而是选择生搬硬套韩国文化,这种方式不会长远;在调查观众对于中国综艺的未来展望时,选择率最高的是结合本国文化、提升文化底蕴和自主创新,反映出观众对于原创和创新的要求依然很高,在原创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仿韩类综艺适合快节奏的都市人群,新版原创综艺代表和传承了中国文化,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中国未来电视综艺产业才有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模仿和照搬也许能带来短暂的收视和消费人群,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毫无原创,以“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制造出来的综艺不是中国人自己的综艺。可以这样说,仿韩综艺更像夹缝中的“四不像”,既不能完全模仿韩国流行综艺高热度又具有持久性的文化内核,又不能像原创综艺那样别具一格。如果不能找到一条既满足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所需要的娱乐性,又带有中国特色及文化传承的发展道路,那么这一波热潮过后,中国的综艺节目又将何去何从?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知道仿韩类综艺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立足中国本土的原创益智类综艺有值得学习和发扬的优点,但同时休闲娱乐类难以走出局限。所以,中国未来不管是益智类还是休闲娱乐类综艺的发展都应该兼顾两者所长,弥补不足。

(一)学习借鉴但不能完全模仿。

韩国近20年来对流行娱乐综艺的探索已经相对完善,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技术手段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学习,例如跟踪拍摄,多机位、多角度同时拍摄,这在大型室外娱乐综艺中是一种很好捕捉精彩瞬间增强趣味性的好方法。韩国综艺中最常用的后期弥补声音或者画面不足的技术手段,也值得我们学习。给人物配上合适的表情或者绘制出人物所描述的场景都能够增加节目的看点,是日后综艺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一个节目最终的呈现效果并不是只靠技术就能实现的,而是节目本身内容及形式决定的。《奔跑吧》虽然向韩国购买了版权,却几乎照搬所有游戏形式、节目内容,丝毫看不出新意。未来的综艺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文化,选择贴近国民生活、价值取向的主题进行创新,至少节目内核应该是原创的,有本国特色的。在技术手段方面或者其他国家优秀作品中好的方式、好的技巧可以学习借鉴以完善播出效果。

(二)节目内容应该是有内涵的,不是为了娱乐而娱乐。

《中国诗词大會》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观众,在娱乐的氛围下传播了中国文化,向大众普及了传统知识,既是放松又是学习。说明节目内容充满内涵和正能量是主流的发展方面。相比《奔跑吧》明星很多时候为了节目效果而故意搞笑娱乐大众,有内涵的综艺节目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今仿韩热潮来袭,大批综艺都走娱乐大众的没营养的路,观众很快会审美疲劳,能在千篇一律的娱乐中脱颖而出的就是有内涵的、传递正能量的、能带来精神力量的综艺。电视综艺节目要想维持稳定的收视率,“内容为王”始终是关键。伴随海外电视节目进来的,是“他者”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输入及传播[1]。

长期浸淫在异国文化价值体系之下容易侵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本土文化走出国门是不利的。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的结合为国内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创造素材,寻找中国文化元素与综艺节目的结合点,这些基于中国文化的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是极其珍贵的尝试和努力[1]。中国大量从韩国“进口”综艺说明了韩国的综艺节目制作精良,观众反响好,起码节目是优质的才会被引进。中国原创的综艺没有好的收视率,恰恰说明了以前的综艺节目缺乏新意,不足以吸引目光。引进过后也要思考是什么让国外的综艺能够走出国门走进中国。益智类中我们已经有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领头羊,其他方面的综艺也不能抛弃或者违背我国文化,要注入中国文化精神内核,抵制低俗趣味,积极寻找创新点,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博大精深,电视产业作为传播面最广的方式,应该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丰富人民生活的责任。源远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创新,在不断失败中吸取经验,比抄袭、照搬、模仿更有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李梅,高旭.浅析原创综艺节目的“受众中心”理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6):166-167.

[2]马凯.论韩国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J].现代视听,2013(06):31-34.

[3]标题.如何看待韩媒点名多个中国综艺抄袭韩国综艺?[EB/OL].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91405.

[4]标题:《中国诗词大会》捧红的不只是武亦姝,还有中国原创综艺[EB/OL].http://www.tmtpost.com/2566758.html.

[5]刘艳霞.《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功能[J].数字传媒研究,2016,33(09):39-41.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
我国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我国股东表决排除制度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