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动作运行浅释

2018-08-16鲍继强

健身气功 2018年4期
关键词:左掌左臂中正

鲍继强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以下简称十二法)不仅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厚的文化内涵,还有着严谨的动作规范、优美的技术动作。练功者想要准确地、完整地把这些展现出来,除了认真学习功理,刻苦进行功法训练,把握好基本形态等众多方法之外,掌握好十二法的动作运行,也是个关键。

第一,把握动作要点,体现动作内涵,努力做到动作运行不走样。

拿十二法第二式双鱼悬阁举例,其动作要点是“易有太极言圆形”。第一个圆,是左脚成丁步;同时,两掌随两臂先内旋后外旋收于右下小腹前之圆;第二个圆,是右脚成丁步;同时,两掌随两臂先内旋后外旋收于左小腹前之圆。我们还会感觉到存在第三个圆,那就是两脚并立,一手下按于跨旁,一手上托于头之前上方,犹如两条阴阳鱼悬挂于庭,使人感到一个活脱脱的太极八卦之圆就在眼前。

在这时候形成的太极图,恰好与人体各部位的圆道和宇宙间万事万物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圆道相应。充分体现了功法与人体,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

要练好双鱼悬阁这一动作,在运行过程中把握好要点,体现出文化内涵,就要特别注意防止和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动作错误。如:按照动作说明,在“身体右(左)转,重心移于右(左)脚,右(左)腿半蹲,左(右)脚提起成左(右)丁步”。这时的要求,是两腿相靠。即左右小腿,左右膝部,左右大腿,内侧都是相靠的。而我们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却发现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是在做丁步时,不仅提脚,还将脚尖向外碾动;有的有意或无意地将膝部外展;更多的人是做成了两腿分开。小腿分开,膝部分开,大腿分开,或是全部分开的都有。这些,都是不符合功理要求的。所以,我们在学练双鱼悬阁这一动作时,一定要懂得它的文化内涵,要明确阴阳鱼是首尾相接的,是不能分开的,太极图是圆满完整的。要把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画八卦作龙书的意境,以动作的形式表意展示出来。

第二,注意每一个节拍的内容和一动一作的衔接,不要遗漏掉任何一个规定动作。

十二法第三式老骥伏枥,上肢变化很多。先是两臂两掌外旋前摆于肩平;接两掌握拳屈臂收于胸前,两前臂相靠贴身;再两拳变掌、两臂内旋、向前上方伸出、自然伸直,接两掌商商相接,从体侧向身后挂勾、伸直;然后是勾手变掌内旋于腹前,两掌背相靠,两掌由腕掌骨、第一、二、三指骨依次卷屈、顺势弹甲、变掌分开置于两体侧自然伸直,最后从体侧轻轻落下成并步站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很多练功者对第一拍中的屈臂收于胸前,两前臂相靠贴身的注意力加强了。两前臂分开、离身的错误纠正的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两点:

一是第3拍的两勾手变掌随两臂内旋于腹前使掌臂相靠,两掌由腕掌骨……依次卷屈,现在不少练功者没有做到。

有的不是掌背相靠,而是拳面相靠;有的不是从腕掌骨开始卷屈,而是随意从第一、第二或第三指骨开始卷屈;更有甚者,直接把两手指甲一碰就分开了。这一动作,在第七式芙蓉出水中还会出现,同样需要规范地完成。

二是第4拍的两掌从体侧轻轻下落。怎样是轻轻下落?怎样能做到轻轻下落?现在有些人把两臂伸直成V字形,甚至故意扬手沉腕,以为这种舞蹈化的动作就是轻轻下落。其实,正确的做法还是沉肩垂肘,但要防止肘骨凸显,垂得过度。

第三、展现十二法的养形特色,中正、旋转记心上,对称、平衡不能忘。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根据中医“形乃神之宅,有形方有神”的理论,在动作设计上处处展现着“适动养形”的特色。一是强调体松。在身正方面,要求做到“顺项提顶、肩平而顺、松腰敛臀、舒胸气沉”。例如:在第四式纪昌贯虱中,当身体左转、右转时,要求身体正直;在做第4拍时,要求百会上顶,在第十一式凤凰来仪第一拍,同时要求百会上顶、身体中正。以及在各式的站立、弓步、马步、歇步、盘根步……都要求做到形宜中正安舒。防止产生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神不宁的现象,保证练功取得好的效果。

逢動必旋、逢作必转,旋转缠绕,是十二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像第五式躬身掸靴,第1拍先是左掌随右臂内旋后伸上举接左臂外旋;第2拍左掌随左臂稍外旋,接左掌随臂内旋;第3拍左掌随左臂外旋握拳。这样的逢动必旋,在每一式中都有,贯穿整个套路。要求“动”从旋中始,“作”自绕中停。因为这样的逢动必旋,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高骨内红骨髓的质量,有助于疏导经络、畅通气血、消积化瘀。

在十二法第六式犀牛望月的动作运行中,人们对脚开一大步的距离,对两掌下按后撑,对保持身体中正,对逢动必旋,对脚掌碾动……注意较多,而对十二法的另一特点——对称,却往往忽视了。动作指南在第2拍要求:“两掌顺势分别从两侧向上摆起停于头的前侧上方,两臂均成弧形,掌心向上,掌指相对”。在动作运行时,常常在这时出现了偏差。有的左臂离头较近,有的则右臂离头较近,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这一点是需要引起重视,加以改正的。

平衡,是十二法的动作更为明显的特色。它既体现在所有动作的设计安排上,也展现在肢体动作过程中力量支点的掌握上。在十二法的动作设计方面,我们看到每一式,都是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高就有低,有前就有后,有内就有外。因为这种和谐对称的平衡,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之谓变”的象征,是八卦阴阳消长变化均匀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十二法源于易、医的佐证。对指导练习者的“三调”操作,因人选功、辨时练功,对疾病患者辩证练功,对促进人体阴阳平衡,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训练、比赛、表演时,都不能只顾阴,不顾阳,只做一面,忽略另一面;在动作运行中,要掌握每一个支点,做到对称、和谐、平衡。例如,第八式金鸡报晓,在脚跟提起时,身体不能前、后、左、右倾斜晃动;在两臂左右侧平举时不能一高一低,不能前后上下出现角度。特别是在第3拍,当一腿屈膝后伸,脚面绷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脚底朝上,这里的朝上,是要求脚底和地面平行,不能斜朝上,歪朝上。

第四,在动作运行中,要特别重视工于梢节,牢牢记住:“动作不到位,等于没有学会”。

人们在练功时,大多能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开始学练阶段,会告诉练功者,“允许做不到,但不能不知道”。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做不到是常见的、多发的、普遍的,暂时是可以存在的;但一定要知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通过努力才能做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平的提高,这一提法就成了“动作不到位,等于没有学会”。这就是说,光知道怎样做不行,光知道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不行,而是要一招一式都严格达到规范要求,整个运行都要达到高质量。那么,怎样做才能“到位”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注意之点:有的对手、脚、腿、臂的运行路线把握的很准;有的,对每一个动作中肢体的定位都能做到恰到好处;有的把躬身、仰体、转动、屈伸、下蹲、插步等做的很美。但是,不少人却在十二法特别重视“工于梢节”上表现的成色不足。例如:第九式平沙落雁第5拍,在盘根步起身时,要求两手稍侧伸上移。很多人都没有把“稍侧伸”做出来。同样,第十式云端白鹤第1拍中的脚指上跷、以合谷为轴旋转、两掌背挤压大包穴;第十一式凤凰来仪第2拍中的商商相接成勾手;第五式躬身掸靴第2拍、第3拍中多次要求的“稍抬头”,都有不到位的现象。

十二法中有些动作到位与否是看得见的,而有些动作是看不见的,这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把它做好。譬如:第三式老骥伏枥第1拍两掌握拳屈肘于胸前,第六式犀牛望月第4拍两掌握拳时,都要中指点劳宫;每一式中反复提醒的提肛、松肛;收势中的赤龙搅海,等等。

猜你喜欢

左掌左臂中正
少林黑虎拳(下)
无题(3)
少林黑虎拳(上)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三个小动作练反应
蝴蝶仙女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王天海诗选
独臂人
白猿通背拳前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