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尝试
2018-08-15侯远姣
侯远姣
【摘要】本文从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特点出发,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树立成长的优秀榜样和巩固课内所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149-02
初中生群体处于生理快速发育的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大脑发育日趋完善,个人的行为、习惯、爱好、性格特点逐渐形成,同时他们的心智也趋近于成熟,通过对比研究,学生心理发展速度较成人相比还是要慢许多的,过渡期走向成熟期的他们自然而然的会滋生诸多烦恼,情绪略有不安。与此同时,初中生心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他们自认为不再是孩子了,而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想要彻彻底底的挣脱“儿童”驱壳,急于给自己设定成人标签,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来找到认同感。破旧立新固然是好事,但是过于着急往往适得其反。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还延续以往的满堂灌、大道理、大说教,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寻找一种比较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而生活化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从成长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元素之一。若想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方案,第一点就是要推动教学细节生活化的进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并不是教材内容的变更,而是教与学的结合,将教学重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化角度思考问题。如在2016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自己与小伙伴合影的照片,同时还要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与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学生的好奇心强,看到同学的相片都非常兴奋,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回答问题也非常的积极,这种结合生活素材的授课形式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学生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还认识到友谊之树需要静心培育。
二、教学融入生活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虽来源于生活,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却常感到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需要营造趣味化、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气氛。比如在教授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我的网络生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剧彩排活动,如以典型事件为素材,用表演的形式重现事件发生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网络交流的特点、利弊及注意事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与扩深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前文提到的“我的网络生活”这一教学内容,因为中学生上网问题已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沉迷网络”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教师应以此为教学契机,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慢慢引出迷恋网络的危害,教会学生利用网络为学习服务,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三、引入先进人物事迹,树立成长榜样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抽象的说教是行不通的,需要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来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先进人物的事迹具备强有力的说服力,先进人物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其行为与精神得到众人的认可。笔者认为先进人物的事迹具有以下特征:道德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和崇高性。道德性主要是指先进人物具备正面道德价值与优秀人格的感召魅力,与此同时,他们还拥有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以及无私奉献等优点,先进人物的事迹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秀教学素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应不断研究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模式,同时也应注重榜样的力量,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感召力量。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列举先进人物的事迹,还可以在课堂外组织学生观看先进人物的采访节目或电影等。
笔者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感动中国》这一节目,还会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或是组织他们参加社会调查,同时还邀请家长也参与其中,通过各种亲子活动使家长与学生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从而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巩固课内所学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融入生活化的素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笔者在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节《家的意味》时,还布置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后作业,比如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探望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为家人做一餐饭……让学生与家人之间进行亲密互动,在融洽的家庭氛围里感受亲人的爱意。这类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对学生来讲不是一种负担,进而会使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后作业很有意义,完成作业后的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也拥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若想达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就应该多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实践能力、自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从生活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优质的创作平台和表现空间。
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引导应该兼具多样化和生活化。如在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和学生故事分享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情绪表现法,以及情绪对个人的影响等内容,还可引导学生课后以“情绪”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便会积极思考“情绪”的含义与特征,在后续创作实践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与此同时,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有所反思,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知道学会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表现,面对事情应不急不躁且冷静处之,这样,才能达到生活化教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需要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运用实践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作业布置和家长合作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悦.开源导流,学以致用——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J].赤子,2015(24)
[2]胡建超.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应用[J].高中数理化,2015(20)
[3]王会敏.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教师,2015(27)
[4]康九星.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实施策略[J].教育艺术,2015(10)
[5]刘亚梅.浅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6]易连云,邓达.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教育研究,2007(2)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