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精神视域下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优化策略

2018-08-15申敏婷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自主性

申敏婷

【摘要】游戏精神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然精神,是其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它与儿童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利用游戏精神,重新审视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反思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让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更具自主性、愉悦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游戏精神 一日生活活动 自主性

愉悦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10-0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生活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就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要以生活为出发点,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各种教育的渗透[1]。日常生活的体验与经验的质量是保育质量的核心[2]。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进餐、饮水、篮洗、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这些活动在发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是幼儿实际生活的体现。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让教育回归实际生活[3],让幼儿适应当下的生活,进而具备更好的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生活。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现状分析

从早上入园到晚上离园,幼儿在园中整个过程包含很多生活环节,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游戏精神的缺失,导致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质量不高,在生活活动中缺乏应有的自主性、愉悦性和创造性。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缺乏自主性

幼儿园中一天里所有的活动时间基本是固定的,每个班都要执行既定的“一日活动计划表”,整个幼儿园每一天的生活作息基本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很多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幼儿园统一的作息安排,不停地催促幼儿,强调要安静、要闭嘴、洗手要快、吃饭要快、排队要快、收玩具要快……这种时刻以“计划表”为行动参照的观念,导致教师在活动组织中一味强调标准化、统一化,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更有一些教师认为,该阶段的幼儿需要“他律”管理,教师要从幼儿入园开始就树立自己的权威,教师的职责就是制定各种规则让幼儿遵守与服从,否则就会为日后的班级管理造成不良影响。至于幼儿是否理解“规则”,是否内化这些规则变成自己的自律行为,教师并未深入思考,这些做法都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缺乏愉悦性

一日当中的进餐、盥洗、喝水、入厕、睡眠等基本生活活动占据了一大部分时间,很多老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会定时组织集体的入厕、洗手、喝水等基本生活,每组织一次这样的集体活动,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常规教育,强调纪律,处理违规“案件”。有时,为了纠正个別幼儿的“违规行为”,教师会对全体幼儿进行“集体教育”,比如“男孩子排队时还有声音,没有声音了才可以去玩”“吃饭不挑食、爱惜粮食,不剩饭”“睡觉时不说悄悄话、不许有小动作”,等等,这些规则导致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基本处于教师的全面控制状态:没有与同伴自由交流的时间,不困也要快速躺下,安静闭眼装睡,没有小便也必须排队如厕,不饿也要吃光喝光等,一日生活缺乏应有的愉悦性。

(三)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缺乏创造性

一般来讲,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流程基本是固定的,这种固定化的流程有助于幼儿比较准确地预料到一件事结束后应该做什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儿快速适应陌生的幼儿园生活,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以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然而,对于已经熟悉幼儿园生活的幼儿而言,每日固定化的生活流程与内容,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乏味与无趣?常见现象是:教师刚一开口宣布“小朋友,下面我们要……”,有些幼儿就会小声嘀咕:“又来了!”还有些幼儿会以开小差、发呆、和同伴讲悄悄话等方式表示不感兴趣、不愿合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新审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思考如何创造性地组织一日生活,让看似日复一日的幼儿生活能有出乎幼儿意料的惊喜。

二、游戏精神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

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儿童生活中处处是游戏、时时有游戏。游戏如同“一根贯穿儿童所有生命活动的主线,从生命的源头一经生成就一直绵延向前,从不曾间断”。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提出:“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4]。”这里强调的“游戏的态度”指的就是游戏精神。游戏性精神并非仅仅存在于具体的游戏活动中,而是贯穿儿童生活的整个过程,渗透在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是儿童生命的动力和源泉[5]。游戏精神既可以通过幼儿外显的游戏行为被感知,也可以伴随幼儿隐性的内心活动而存在。对于幼儿而言,游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看得见的“玩”,更是幼儿内在天性的解放,是幼儿生命的本真存在,这种精神充满了自由、幻想、创造和快乐。幼儿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也同时不断探索和适应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6]。游戏精神旨在让教育者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让游戏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师要用游戏精神去审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明确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游戏精神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游戏与儿童的生活密不可分,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并不意味着将一日生活中的所有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游戏化,而是指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价值,认识到游戏精神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然精神,是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是儿童成长的动力和源泉,它不仅体现在看得见的行为层面,更体现在看不见的精神层面,充满自主性、愉悦性与创造性。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好的东西都出自造物主之手,然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自然的那个样子,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按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9]”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应企图塑造儿童,而要用谦卑之心去成全儿童。教师应该顺应、尊重幼儿,用游戏精神观照、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寻求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路径。

三、基于游戏精神的一日生活活动优化策略

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不应该是基于成人意愿的被动遵守规则、重复练习技能,教师应该摒弃简单说教、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寻找最优的教育策略。在一日生活中,顺应游戏精神,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为幼儿创造自主体验的平台,让他们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创造性地参与规则的制定并内化规则,习得生活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成为促进自身生命成长的主人。

(一)利用游戏精神实现幼儿一日生活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相对的,倡导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对幼儿没有纪律要求,教师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过程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彰显游戏精神,让幼儿感受到纪律中的“自由”,体验到自身成长的需要,享受到个人自主力量带来的掌控感。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将日常生活的诸多要求从教师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良好行为的建立上,实现从教师的“他律行为”逐渐转化为幼儿的“自律行为”。

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幼儿进餐安全,一般会强调吃饭时不许说话。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妨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如果幼儿园的管理者也规定“为了教师的进餐安全,餐桌上禁止任何交谈”,想必再美味的餐食,教师们也会吃得索然无趣。教师首先要认真审视“吃饭不许说话”是否合理,儿童年龄尚小,无法恰当控制自己,容易导致边说话边吃饭存在危险性,那么,成人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告知”规则,监督儿童执行,重要的是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如小班的王老师手持一个硬纸板,边演示边生动形象地解说:“我们身体里面有两个好邻居,它们是食管和气管,这两个好邻居共用着一扇门。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这扇门就会把食管盖住;吃东西的时候,就把气管盖住。如果我们边吃东西边说话,这扇门就不知道该如何工作了,它就会摆来摆去(老师边说边摆动自己手中的硬纸板),把食物卷进气管里,这样气管被堵住了,我们就会被卡住,没办法呼吸,就会很危险……”这种具有游戏精神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帮助他们内化规则,也有助于幼儿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

又如在午睡时,小班幼儿常喜欢带一些小物件进入休息室,教师如果仅仅是简单禁止,或者粗暴午检,一方面会让幼儿觉得是午睡剥夺了他们心爱的物品,增加对午睡行为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强行压制反而会激发幼儿偷偷摸摸的心理。小班的张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孩子们,我们要进入梦幻王国啦,这里会有很多梦幻小精灵等着我们,当我们进入梦乡以后,这些小精灵就会和我们一起玩游戏。不过,这些小精灵很害怕小发卡、小豆豆、小石子等东西,所以,小朋友要认真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有的话,就把它们放在门外面,这样才不会吓到小精灵们……”这种游戏式的沟通能够激发幼儿的同理心,营造一种梦幻、温馨、神秘的氛围,让幼儿觉得午睡过程就是一场奇幻之旅,是一种享受,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幼儿自身的需要。

(二)利用游戏精神实现幼儿一日生活的愉悦性

要让幼儿感受到一日生活中的愉悦性,教师要利用游戏精神将一日生活中“機械重复地教”转化为幼儿“趣味有效地学”。网络上曾流传一段《3×5太难了》的小视频,视频中的妈妈为了让女儿记住“三五一十五”的乘法口诀,在短短3分钟时间内,强制孩子背了近40遍。女孩从一开始的委屈,变为最后的愤怒却还是没把口诀记住。强迫儿童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从技能掌握本身来讲,也许有一些作用,但更可能会使儿童对这项技能产生厌恶、憎恨心理,甚至怀疑自我。“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即使说这种教育在目的方面是合理的,但把孩子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刑的囚徒似的连续不断地工作,欢乐的年岁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10]。”情绪的力量是巨大的,几乎决定教育的质量,伴随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儿童教育工作不是驯马工作,教师不是驯兽师,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儿童建立起独立的自尊体系,让他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体验自我成长的愉悦。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游戏精神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很多生活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如小班幼儿在学习穿袜子时,李老师利用拟人化的儿歌夸张地演示:“大鳄鱼,游来啦,缩起长脖子,张开大嘴巴,哇呜一口——咬住小脚丫!扯扯大耳朵,拉直长脖子,袜子穿好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从紧张到兴奋的情绪变化,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愉悦的冒险游戏。很多小班幼儿不会自己擤鼻涕,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游戏精神的教师不会简单地帮忙或者机械重复教,而是会将这种练习悄悄转化成一种好玩的游戏。例如,小班的杨老师让每个孩子拿一张餐巾纸,告诉孩子们:“我们来玩一个吹纸游戏,用手把纸捏紧放在嘴边,我们来比赛,看看谁把纸吹得高,又不吹掉。”当大部分孩子掌握了这个技巧后,教师不动声色地改变游戏规则:“我们这次还要比赛,看谁把纸吹得高,不过这次不可以用嘴巴来吹,小嘴巴抿紧,我们要用鼻子来吹,看看谁的鼻子厉害,把纸吹得高!”在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吹纸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学会了擤鼻涕。好的教育不是直接将自己的教学意图灌输给幼儿,而是让孩子在愉悦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与转化。

(三)利用游戏精神实现幼儿一日生活的创造性

要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幼儿园生活对幼儿具有吸引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循环往复”的一日生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从“简单的重复”转变为“有变化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幼儿本身的发展,结合一日生活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构建生动有趣、变化无穷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有变化的重复”中感受意外之喜,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如在晨间点名环节,中班的王老师发现很多幼儿都漫不经心。于是,在让小朋友围成一个大圆圈后,王老师自己戴上一个老虎的头饰,夸张地说:“嗨,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动物王国,我是这里的国王。要来这里玩耍,你们必须把自己变成自己喜欢的动物,还要用这种动物的方式(走路的样子、叫声等)来跟大家打招呼,如果大家能够猜出来你是谁,你有本事,大家也有本事!”这样一来,幼儿一下子热情高涨,纷纷扮演成大猩猩、猴子、兔子、大象、小鸟等。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扮演者,还是猜测者,大家都完全醉心于游戏当中,情绪高昂、自然而然彰显出自身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此时的孩子不仅仅是单纯的受教育者,他们相互激发灵感,不自觉地成为彼此的“教育资源”。

如小班的晨晨不喜欢主动打招呼,每次入园时妈妈总是提醒他“叫老师好”!可晨晨就是低着头,不吭声,妈妈很尴尬。在一次晨间接待中,又出现了同样的场面,黎老师顺手拿起班级的空调遥控器,对着晨晨按了一下,故作惊讶地说:“呀,不好意思,我现在才发现,你之前都被锁定了!现在,让我来帮你解锁,啪!好啦,解锁成功!你可以讲话啦!”晨晨一听,先是楞了一下,接着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调皮地笑了。后来入园时,只要黎老师一说“解锁”,晨晨马上调皮地说:“老师早上好!”儿童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游戏着、工作着,还是进行着其他活动,往往都会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和心境来行事,以游戏的精神来观照外物和自己的活动[11]。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让儿童有可能摆脱对外界束缚的被动、机械服从,游戏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所有的一切冲突[12]。

总之,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连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有效桥梁,是儿童追求自由自主,追求身心愉悦、实现自我创造的源泉。游戏精神的回归能够让教育者重新审视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让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充满自主性、愉悦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和来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3)

[2]S L HELBURN,CHOWES.Child care cost and quality[J].The Future of Children,1996

[3]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期教育研究,2016(2)

[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6]周颖.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

[7][8][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學前教育研究,2000(1)

[10][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注:本文系201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自治区级重点项目“基于两个《标准》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6A066)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自主性
刍议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
《多情客游记》中的游戏精神解读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