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研究
2018-08-15张贵清
张贵清
[摘 要]作业的有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的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高质量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应该积极的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通过科学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思考建议
在小学阶段,课堂是学生的学习主要阵地,但是除此以外,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课外时间其实是比较长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及时的巩固相关的知识,防止学生出现遗忘的情况。
一、注意作业类型的科学性和讲解的科学性
为了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点关注作业的类型的科学性。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真正深刻的掌握。比如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布置一些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高质量的写作。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对于学生的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拿到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同时,在一个类型写作任务比较熟悉以后,这种双向的沟通交流,就不必太过于深入。因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它会有一个边际效应的递减,如果再过分关注这部分内容的话,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算的,教师需要合理的去安排和衡量时间的使用。当我们有这样一个教学任务目标时,比如作业中出现了大量的相似问题的时候,比如学生的课后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没有感情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分析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双向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在促进师生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上面,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作用,教师要教授学生的是实用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教授收具体内容,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这种传授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写作任务,达到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效果,而不是一味的去强调句型,和高级词汇的使用,或者是提供模板。相比较于这些,我们更应该去发掘,学生的一些创新之处,以及创新的想法,这样与教师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而在以后的作业布置中,相似的作业就可以减少,转而布置其他类型的、其他内容的。
二、阅读材料分层
在语文的学习中,阅读占据着重大的比重。而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往往是由它的难易程度决定的,大多数阅读材料都是具有很多的生词的,学生们无法看懂材料,达不到训练阅读能力的目的,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打击,这种情况是必须要进行避免的。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分层。对于班级中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生词较少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也可以配置一定的插图,主要讲一个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班级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一些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内容进行讲述的文章;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好,基礎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入更多的科技性文章,以此来锻炼他们的知识水平。而教师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分层时,也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在一定的时期后,对同一阶段的材料进行难度的略微提升,以此来逐渐提高所有学生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俄式,分层教学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也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强调的便是他们的主导作用,他们要更加积极的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快乐,真正的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具体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这些内容,才能够提升作业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三、丰富作业的完成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方式以大量记忆和背诵以及抄写为主,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时候会觉得单调和无聊,并且,因为这样的作业容量比较大,学生往往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完成任务,因此学生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该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丰富作业的完成方式。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课外实践等方式来完成作业,不用书面的形式,学生在完成时间以后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
有效的作业设计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思考,如何有效的提升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的思考,和学生相互沟通、共同探索努力,找到提升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玉梅.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質量成效[J].神州,2013,03(29):98-99.
[2]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