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观念
2018-08-15周晓燕
周晓燕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按照国家教育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接受心理、品德、法律及国情常识的教育,而品德、法律和国策方针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
大力培养和提高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观念的意义重大:
它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被全社会高度关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现在的初中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以下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道德水平低下;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意识;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伤害老师父母;为小事情而自残自杀者;离家出走者更是不胜枚举。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为谁学”,“学了文化知识干什么”,这些问题在部分学生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攀比思想严重,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早恋”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公德意识弱,自我约束力不强。学生与家长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较浓厚,自我意识比较低。自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欠缺。这些严重制约了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影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它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来国家的发展将由他们决策和执行。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尚法的精神,没有对国情的了解及对国策、制度的领悟能力等素养,他们将无法完成历史的重托。
它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始终困扰着社会的进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某青少年犯罪专家指出:新世纪以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14-16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其主要表现是:盗窃、抢劫、暴力甚至杀人。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不会用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表达愿望和对利益的诉求,往往采用偏激或极端的做法。因而,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观念刻不容缓。
由此看来,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重要而且紧迫,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途径和方法:
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備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始终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党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支持者、维护者、执行者,成为学生的榜样。
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素养意识,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最终要使学生自觉加强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造就学生健全人格。目前,多数教材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七、八年级学习,但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个年级及每节课中。首先,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对学生提供的帮助,围绕着学习心理辅导这个中心,低年级侧重生活心理辅导,高年级侧重人格心理辅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如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月、每周给母亲洗一次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负责任,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另一方面,把"八荣八耻"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如:我们推出校园版的"八荣八耻",即:以关爱集体为荣,以抹黑集体为耻;以服务奉献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以锐意进取为荣,以平庸落后为耻;以勤奋刻苦为荣,以散漫懒惰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破坏和谐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抄袭舞弊为耻;以尊师守纪为荣,以无礼违纪为耻;以环保低碳为荣,以浪费污染为耻。把它作为规范学生言行的标尺。
重视国情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国情教育是继心理健康、道德、法律之后中学生必修的重要一课。对国情的学习,有利于学生领会国策、方针、路线,利于认清社会主旋律,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因此,要使少数民族学生:(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基本国策、发展战略等。(2)理解党政方针、政策都是依据基本国情制定的。(3)深刻领会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辉煌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达到以上目标,首先,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对基本国情的学习。让学生从身边及媒体搜集相关资料,归纳提炼,对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有直观、具体的认识。这是理解国策、方针的基础。
其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社会调查或参加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计生、环保及涉及民生问题的活动,使学生亲感亲受,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邀请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作以"道德观念与国家发展要求"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参加工作的学生对二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他们给在校学生提出的忠告和建议,有很强的说服力和信服力,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