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资源在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8-08-15韦志清莫海燕
韦志清 莫海燕
【摘 要】本文论述红色旅游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出有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进行思想教育、建立红色媒体宣传机制等措施,促进红色旅游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039-02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有产业性、思想性、娱乐性的旅游模式,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旅游经济,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载体和新方式。众所周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脱离实际、内容缺少创新,这些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红色旅游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达到寓教于乐、情理相融的教育效果。本文探索红色旅游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有效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开展,与理论的支持保障体制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旅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对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规划没有完全设计出来,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弄清楚。为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该在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和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了解学生主要思想特征基础上,设计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应注重旅游文化与客观现实相贴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具有可操作性强和语言通俗易懂等特征,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论才能为主体学生所接受。
红色旅游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所以,在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功能的开放上,应以文化精髓开发为角度,使游览者在参观革命纪念地、革命老区的过程中,能获得思想启迪、精神激励和心灵震撼,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才能有效达到。众所周知,红色文化形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积淀,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革命实践斗争基础之上。因此,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以红色旅游物质文化作为载体,通过红色历史的背景、形象和本质,深入审视与展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对红色旅游精神文化载体,在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下弘扬红色旅游的精神文化价值,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弘扬与发展红色旅游的精神文化。如采用电影、电视、歌曲等艺术形式,对红色旅游精神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创作,使红色旅游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与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
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基地进行思想教育
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是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该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不断完善红色文化基地教育的功能。为此,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不断优化旅游基地的公共卫生和衣食住行等硬件设施,提高旅游基地的管理水平。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教育功能的协调发展上,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的建设,采取校地互动的方式,发挥地域优势建设红色旅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红色旅游基地开发上,政府可以出台红色旅游基地经济补助政策。如对学生参观红色旅游基地门票进行经济补助,在高校设置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给予学生提供与红色旅游密切相关的就业实习机会和公益活动机会,自觉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意识,增强红色思想觉悟。高校可以与红色旅游基地合作,结合红色文化节日,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如在建军节、国庆节期间,对参观景点与红色旅游基地的学生实行免门票的政策。在学生参观红色旅游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要求他们开展学唱红色歌曲、抄红色语录、吃红军餐、走红军路、说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等体验性质强烈的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参观红色旅游基地过程中能获得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学校可以结合青年节、建军节等,针对高职院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先进团员、预备党员举行入党誓词重温工作、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等,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高职院校还可以让学生演红色话剧、唱红色歌曲、参加红色知识竞赛、设计红色手抄报、看红色电影等,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党组织、团组织、红色社团组织等的作用,利用好自媒体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通过校园微博、校园网、微信等媒介,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可以与红色旅游基地、旅游企业、旅游事業性单位共同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及时推送红色旅游文化票价、红色旅游信息咨询活动、红色旅游随记随想等信息,让学生在对红色文化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红色文化意识。
三、建立红色媒体宣传机制
在有效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信息媒介的庞大信息量和短暂的信息更新速度,能提高文化宣传的效果。因此,应建立红色媒体宣传机制,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目的。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信息化与舆论给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信息传播工作对红色旅游思想教育的作用,加大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在红色旅游文化宣传上,可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如可以采取制作风景明信片、宣传纪录片、风景日历、印刷广告业等方式,大力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来建立红色媒体宣传机制,积极创办红色网络文化舆论环境。如考虑到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之中,校园生活更是与网络发展密切结合,尤其是现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网络依赖性十分大,学生都喜欢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和学习,所以,学校应该注重红色旅游网站建设,把红色旅游资源和网络有机融合,以此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采用网络对学生开展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革命历史的传播和教育。如可以创办关于介绍某一红色旅游景区的官方网页,上面刊登本景区介绍、主要景点的图片和景点视频、红色文化介绍等,让学生对景区的红色旅游文化有大致的了解。在红色旅游资源知识上应注重更新,使网络知识更具有时效性,推动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实现。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应该健全网络环境监督体制,才能实现网络信息的有序运转。为此,学校应该派遣专职人员对校园红色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一旦发现网络不良信息应采取有效的封堵策略。学校应注重模范引领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发挥的教育效应。如可以在红色网络平台上开展红色标兵、红色演讲等活动,收集有关红色文化材料,让校园红色旅游文化网站充满生机和活动,体现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的教育价值。
为了提高红色旅游文化的实效性,学校还应该积极宣传校园红色文化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丰富多彩的途径,全方位地宣传校园红色文化网站,弘扬红色文化网站的主题思想。教师也可以在红色旅游网站上建立红色旅游资源聊天室或者交流论坛,让学生在网站上自由抒发思想和表达见解。学校还可以在网站上创办一些与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密切相关的征文、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红色旅游文化的教育。
四、营造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营造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自发接受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红色旅游资源文化思想教育环境塑造上,首先要建立红色影视作品的宣传氛围。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影视成了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影视作品传递信息非常直观生动,容易被人接受,并且以声情并茂的视觉效果真实还原历史文化生活的场景,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精神意识也发挥了导向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推荐红色文化体裁的影视作品。红色影视作品大多数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成的,主题是对革命精神的弘扬。由于红色影视作品的主题性、直观性和广泛性,其在社会上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使红色旅游资源文化教育价值能得到有效地实现。红色影视作品的直观性,真实展现了革命历史场景和革命历史事件,能使观众对革命历史有一种直接的认识,使人获得革命精神的熏陶。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有关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的革命影视作品,如《太行山上》《我的故乡晋察冀》,使学生对红色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了解,更好地感受旅游景点中发生的历史,达到教育目标,也使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同时,红色影视作品的主体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需要来设计,这样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红色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灵活性,根据需要设计体裁,根据内容来展示表现手法,这是红色影视作品和游览红色旅游景区的主要区别。如红色影视作品《建党伟业》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创作的,表达主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发生的革命历史故事,展现的都是主要的革命历史人物。在红色影视作品中,很多场景都来自我国著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当学生观看这一部影片,自然会产生去景点参观的浓厚兴趣。在影视作品的文化导向下去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更容易接受红色文化的價值理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再加上红色影视作品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在社会上能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学生在观看红色影视作品之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了满足,也会自觉接受红色文化价值理念,使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覃飞飞.论红色旅游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武汉:湖北大学,2013
[2]杨朝晖.红色旅游的整体化思想渗透性发展路径[J].求实,2001(7)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高职思政课的广西红色资源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以百色起义为例”研究成果(GXGZJG2016B025)
【作者简介】韦志清(1974— ),男,哲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莫海燕,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