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花开抱月轩
2018-08-15沈嘉禄
沈嘉禄
静听花开,是李唯最近刻的一方闲章。菜根谭里的老句子: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老句子凝聚大智慧,在互联网时代也可移来文人案头。这四个字很能体现李唯的萧散风度以及观察世界的姿态,而况他用一个“听”字来接续与花的情缘,禅意浓浓。
抱月轩,是李唯辛勤耕耘的艺术园圃。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名句,以超越时空的浪漫情怀,表达了大文豪超俗脱凡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在抱月轩里静听花开,同时写字刻印,赏画读帖,汲泉烹茶,焚香抚琴,当然是一种境界。
今天,雅好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民间收藏持续升温,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每年高考烈火烹油,艺术类院校上前一步火拼,希望进入艺术殿堂的莘莘学子如过江之鲫。不过说句泼冷水的话,能最终抵达艺术彼岸的人终究寥若晨星。
我以为,研习艺事,进而献身于艺术创造,在一切外部条件具备之后,就看个人能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兴趣,也是勤奋;再有,要看有没有异秉,这个异秉也可说就是天赋,这是爹妈给的,更是上苍的神谕。许多人有兴趣,有毅力,父母期盼,领导重视,朋友点赞,最终功亏一篑。为什么?就是没有异秉。
李唯是有异秉的人。他未及冠礼就开始学习书法了,启蒙老师是邓散木的学生叶谷隐,擅长书法篆刻,也能作画。作品取法赵古泥,邓散木诸家,雄健苍茫,古意盎然。还有一位老师是赵廉,以篆书、八分见长,作品融会贯通,质朴古拙,富有金石味,篆刻径取赵之谦。李唯至今难忘的是,赵廉先生不仅为他逐字点评书法习作,还爬上家中阁楼,拂去浮尘,检出几册秦灰劫余的珍贵资料供他参阅,其中就有吴让之和赵之谦的作品集。后来赵廉先生还赠送了好几件自己的书法作品给弟子留念。
春寒料峭的1981年,南市区文庙借了孔夫子的恩泽开办艺术夜校,特设书法篆刻班,李唯闻讯后即去报名。那还是“史无前例”后全国第一个艺术夜校。
不久,李唯通过书法班同学的引荐,以程门立雪的真诚与执著叩拜韩天衡先生,最终入列韩先生门墙。三十多年来,韩师耳提面命,令他获益良多。
李唯曾向我忆及韩师灯下课徒的情景:“数十年来,先生课徒从不收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个周三晚上,先生为我们学生批改书法、篆刻作业。其時先生家住昌平路近延平路处,南北二室极为逼仄,学生济济一堂,热气升腾,先生在北屋为我们点评作业,师母则在过道的厨房里辅导一儿一女的功课。常恨时光匆匆,夜深人静之际,我们仍在灯下聆听教诲,但师母从未让我们为难。”
韩师谆谆教导他:“秦汉印是源头,明清篆刻是其流,对秦汉印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李唯至今未敢忘却,视为圭臬。韩师又对他说:“治心为上,治技为下,攻艺之人应该要多读书,从各方面汲取养分来滋养自己的书刻艺术。”后来李唯在艺术课堂执教,仍然从浩如烟海的文史艺典籍中汲取滋养,左右逢源,博采众长。
作为韩门弟子,李唯是幸运的,常能得到先生的额外垂爱。他对我忆及1983年冬至,“那天小雨,先生画室中仅我及两位师兄,先生批改作业后逸兴遄发,随手作横幅水墨梅花一枝,枝干苍劲倔屈,梅花冷香扑鼻。搁笔后,先生意犹未尽,又从画案上取一石章,‘埋伏在床单某处,让学生猜石换画。我自度年龄最小,便请两位师兄先行,结果一猜床头,一猜床尾,韩师笑谓我道:‘小李运道最好!揭开床单,印石赫然在目。还为我在画上补款:‘写寒玉一枝为李唯老弟摘得,真墨缘之不浅也。癸亥冬至候天衡。三十多年前师生间其乐融融的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还有一次,李唯在福州路古籍书店看到新出版的王铎书法集,就向先生汇报,韩天衡一听便说:“你认为好,想必一定不错,下次你再去,就替我带一本吧。”过了一周,李唯将购买来的书法集呈上,韩师翻看后当即叫好,并执意要付钱。李唯当时刚刚工作,每月的工资33元,这本书法集售价20元。想到先生授课从来不收费,他当然也不肯收先生的书资。韩先生前几日刚在杭州参加西泠印社会务活动,并当选为理事,回上海后对孤山修篁印象深刻,就泼墨意写了几幅墨竹图。此刻见李唯硬是不肯收购书款,就指着这几幅墨竹图说:那你就挑两张吧。
尊重师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像韩天衡在家课徒授艺这样类似私塾性质的艺术教育,可以作为学院教育的补充。师徒传承的作用在今天又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很值得鼓励和推广。
十年前,李唯灵光乍现,从古人诗文辞赋中拾得佳句妙联,经过一个时期焚膏继晷的精进突击,亮出二十多方茶文化主题的印章,元朱满白,各有妍媸,方正圆润,风姿绰约,引起艺坛关注与好评。主政《印缘》杂志的澳门印社社长陆康先生特辟两个版面展现他“紫泥新品泛春华”,后来黑龙江《篆刻》杂志又发表了李唯的茶文化主题印花数十方,陆康先生又撰文推介。
此后,李唯在茶文化这一主题的创作上用情用功更为深重,他精心研读了有关茶文化的典籍、唐诗宋词以及历代茶人轶事,也精读了陈从周的《治园》等经典。特别是他从宋人笔记和后人对宋人生活描写著作中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与理想,还有中国茶文化一路走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演进,由此对宋人的艺术生活产生了深刻的体悟与神往。读书治印,气息相通,心追手摹,渐入佳境。
以中国茶事为表达情志意趣,前人也做过这样的尝试,但多半是偶尔为之的案头把玩,允为一次愉悦的心灵放飞。但这一次,李唯完成了恭恭敬敬的引水合流。手起刀落,玉屑飞溅,玉壶冰心,碧波荡漾,他用茶文化滋养了印学,又用印学光大了茶文化。
收录李唯茶文化主题篆刻作品的《李唯茶语印谱》在付梓前,韩天衡先生逐一审读点评,命笔题签。刘一闻先生书以“卷中岁月,茶里神仙”佳联勉励,陆康先生也书以“茶印同参”给予肯定,杨忠明先生撰写妙文热情推介。海阔天空,春风拂面,李唯何等畅快!
李唯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澳门印社理事,普陀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韩天衡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李唯的篆刻中堂上欣然题跋:“李唯仁弟近两年治印诚以秦汉为宗,所作有本与古为徒,与当今印坛之流行色自有别焉”。
韩天衡先生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他对学生强调三点:作品首先要有别于老师,其次要有别于古人,最后要有别于时人。他反对甚至讨厌学生跟着一位老师就必须“从一而终”的那种“愚昧的忠诚”,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必恪守师风,囿于师门,应该转益多师,广采博取,如此才会有利于薪火相传,有利于确立自己的风格特征,有利于艺术的百花齐放。
在韩师的鼓励下,后来李唯又拜在刘一闻先生门下,艺事日益精进,篆刻作品入展一至五届全国大展及多次西泠印社国际大展,深获方家嘉许。及后又在陆康先生的持衡室外凿壁偷光,学得不少诗外功夫,眼界大开而觅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位“美人”。当然,对李唯影响至深至远的,还是韩天衡先生。
今天,韩天衡先生的众多学生中,有一百多个成为全国书协的会员,教授副教授级的专业人士有五十多个,西泠印社社员有三十多个,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韩天衡称李唯“自有别焉”是很准确的。
也因为“自有别焉”,李唯别开生面,前程锦绣。
也是受到恩师的影响,身为职校专司艺术教育的李唯,在三尺课台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带学生也自有一套,以开启学生心智、编织知识网络、培养他们的艺术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热情与潜质为主要途径,甚至因材施教,佐以个别辅导,总结出了“摹——临——背”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书法篆刻的奥妙,从而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书法篆刻方面的优秀学生,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作为非遗项目的书法篆刻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在上海市第四届星光计划大赛中职生硬笔书法赛中,由李唯指导的五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两位学生荣获一等奖。
现在,李唯又有一本作品集即將问世!
这本作品集仍以茶文化为主题,还增加了一块体现闲逸生活的内容,通过他自撰或从经典中采集的优雅文词来表达。四帧印屏,四个章节,犹如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观。首先以韩天衡先生题词的“茶罢书刻同参”作起首,内容仍以茶文化为主题,在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水汽蒸腾中展现欣欣向荣的阳春烟景。第二部分为刘一闻先生题写的“素心著篆璞玉”为标识,内容以玉印风格为特色,包括姓名印与吉祥语句印,典雅清丽,温润如玉。第三部分为童衍方先生题签的“晴窗弄草拓印”,这部分内容琳琅满目,绚丽多彩,却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李唯从历代典籍中精选珠玑短句,以此表达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天人合一、仰观宇宙的自觉意识。第四部分由陆康先生题写“且与闲处开看”,这块内容均为古今文人属意的闲章,重在表现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品有《坐有琴书》《安康》《古欢》《天赐福寿》《永顺》《古香》《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人间春色》《淡雅》《富贵神仙》《好梦》《静听花开》《闲适》《独坐林泉》《燕瘦》等。落英素纸,当为文化密码的解析,朱砂冰片,浮起砚田墨丘的雅香。
丁酉新春,李唯满面春风地光临寒舍,向我展现四位大师题签的四堂印屏,一枚枚旎旖清丽的印花,在绽放之时仍持守着晶莹和玲珑,坚致、细密、方正、疏阔,让我真切感受到金石的撞击,书画的墨韵和诗词的意象。它们是李唯的人格外化,承载着他的学养与品性,丰饶无穷,令人神驰,更寄托了一种值得标识与张扬的情怀、志向、趣味,还有日夜不舍的美学追求。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艺术家应该有鲜明的个性,在审美取向上也允许有所偏爱,汉玉印面目洁雅明净,体势丰美朴茂,格调温润峻俏,风韵清秀绵长,一直为李唯服膺。近年来他在韩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于汉玉印探索方面着力较重,体会颇深,砥砺前行,锲而不舍。此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新作,朱白相间,摇曳生姿,妩媚生情,引我进入坐对敬亭山,两相看不厌的美妙胜境。作为朋友,我很为他高兴。前年我过生日,有幸约邀友朋燕聚把盏,就获赠李唯一方汉印,“安康”二字,笙歌雅乐,深合吾意。
李唯受韩师、刘师、陆师等前辈影响,雅好文玩收藏,十余年来收获可观。抱月轩里的古典家具,无论紫檀花梨,还是朱金木雕,在红的樱桃、绿的芭蕉陪衬下,不声不响地还原《陋室铭》中的温馨场景。我曾与他一起逛过古玩铺子,他眼光之准,下手之狠,令我猝不及防。马家窑彩绘、汉印纹、晋青瓷、唐越窑、宋影青、元枢府、明青花、清粉彩,一一在抱月轩找到最好的归宿。他还喜欢收藏文人书画折扇,韩、刘、陆诸大家的作品都齐了,还染指清末民初的名家作品,经年累月,也积有上百把了,不免让人“羡慕嫉妒恨”。而这些,也都是李唯的诗外工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