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
2018-08-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再灌注时间密切相关,再灌注时间平均延迟半小时则患者死亡风险增加7.5%,因此,需采取积极的措施,缩短院前急救、转诊时间和优化PCI流程等,最大限度为患者争取短时间内再灌注[1-2]。本研究分析了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8年4月9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56~79岁,平均(62.13±2.79)岁。对照组男33例,女16例;年龄54~78岁,平均(61.34±2.89)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在就诊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后,呼叫120急救车接送至医院,到医院后常规流程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联系心脏介入治疗医生,将患者送至导管室接受治疗。
研究组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在就诊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刻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将患者心电图和实时监测信息传送至我院心脏介入中心,我院心脏介入中心根据患者心电图情况,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救护车直接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接受治疗[3-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干预后患者心功能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相比较
研究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研究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2.04%和4.08%,对照组分别为16.33%和20.41%。
2.2 干预后心功能指标相比较
研究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研究组LVEF和LVEDd分别为(55.38±7.25)%和(45.54±2.56)mm,对照组分别为(47.38±4.21)%和(52.13±2.51)mm。
2.3 两组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比较
研究组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区域协同救治模式是基于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而建立的一种院前急救、基层医院救治和院内绿色通道之间的联系[5-7],可规范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路程,通过远程监视进行实时指导,共享患者信息,充分考虑患者情况,做好转诊医院接诊和介入准备工作,可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缩短转诊、诊断、救治时间,为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8-11]。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研究组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结果显示,研究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梁仪,徐良洁,严金川等[12]人的研究显示,新型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大,可依托于能够实时传输数据的急救物联网,联合周边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新型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将对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提前到院前的急救与转运过程中,为我国中小城市STEMI患者的救治模式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和心功能有改善作用,可缩短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表1 两组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比较(±s)
表1 两组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比较(±s)
组别(n=49) 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min)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对照组 143.51±41.41 12.51±2.61 55 335.62±6 421.21观察组 114.49±32.77 7.49±2.57 46 346.61±132.59 t值 8.666 9.123 9.101 P值 0.000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