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18-08-15
股骨头坏死属于骨关节病中的一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此病刚开始形成于股骨头的负重位置,通过应力作用导致纤维骨折发生,之后便形成了骨组织损伤,为了使患者预后效果得到提升[1],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诊治手段,临床中主要以CT和磁共振对患者进行诊断,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2],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更佳,为了对其进行证实,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2.83±2.39)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2.86±2.41)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肝、肾等重要肝脏功能损伤患者;重大疾病患者;语言及精神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CT诊断,使用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c 16排螺旋CT机,并使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平扫,设置扫描参数为:电流220~250 mA/s,电压120 kV,层间距为4 mm,层厚为4 mm。
观察组采取磁共振诊断,使用仪器为西门子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仪,对常规冠状位进行T1及T2加权成像,并进行快速旋转回波和周围T2脂肪抑制成像,并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适当增加冠状面的成像。
1.3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为病灶检出率及关节积液检出率。对其进行观察、统计、对比及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本院所使用的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灶检出率的对比
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检出率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积液检出率的对比
通过手术证实,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积液,通过诊断,观察组出现髋关节积液共计48例,髋关节积液检出率96%;对照组出现髋关节积液共计38例,髋关节积液检出率76%,观察组的髋关节积液检出率要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8 2,P<0.05。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在于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复位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骨组织出现病变,致使此病发生[3-4],同时,股骨头坏死还与酒精中毒以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方面有关[5]。
股骨头坏死后会使髋关节受到影响[6],一般而言,股骨头若未出现变形塌陷,或者是出现较为轻微的变形,都可以在修复之后得到治愈,并能够使髋关节功能得以恢复,目前对严重的股骨头坏死进行治疗以置换术为主[7],但在治疗之前,需要对此病进行准确的诊断。CT诊断已成为此类疾病临床诊断的常规方式,其能够通过高分辨率的影像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观察,并能够了解死骨、破裂的情况以及关节脱位的情况[8],因此,CT诊断已被广泛应用。而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也具备突出的作用,在使用其进行扫描时,体位不会受到限制,能够对任意面的成像进行完成[9],同时这种诊断方法对人体的伤害较小,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病变进行诊断,并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定性,具备较高的安全性[10-1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92.13)以及髋关节积液检出率(96%)均优于对照组的67.44%、7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怀勤[13]也针对此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87.93%)高于对照组(57.14%),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可见磁共振的诊断效果要优于CT诊断。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磁共振进行检测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其与CT诊断相比,检出率更高。
表1 两组患者病灶检出率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