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2018-08-15□张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细节受众

□张 文

(廊坊日报社,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生产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受众的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并没有随着新闻生产模式的变化而缩小,而是出现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变化无疑为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缕清风。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记者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精耕细作,创造出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新闻作品,讲述好温情的新闻故事,推动新闻事业迈入一个新台阶。

深入基层,讲接地气的新闻故事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一点,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我们的每一次报道,每一次讲述,都慢慢的组成了新闻故事。那么,如何讲出让群众愿意看的新闻故事呢?作为新时期的记者,首先需要有一双慧眼以及充分的新闻敏感,能够捕捉到身边的真善美。从关系到老百姓切身的利益出发,不畏艰辛,走进群众生活,致力于讲群众身边的故事,深刻的去发现去感受。从央视新闻频道的报道《“悬崖村”扶贫纪事》中,我们就能深刻的感受出新闻工作者勇于深入基层,无所畏惧的精神。通过这篇报道,让我们了解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即“悬崖村”村民的生活状态。仅仅凭借两根藤梯以及一条只能每年在枯水期三个月走路的山路与外界进行来往,而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五次往返,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基层,捕捉第一手资料。此新闻一经报道,不仅仅最大程度的扎根群众,还原了“悬崖村”村民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全国人民对“悬崖村”有了一个大致地了解,还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一手资料以及可操作性的意见。

此外,讲好接地气的新闻故事需要新闻记者对取材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单纯从《“悬崖村”扶贫纪事》这篇报道中看,它的取材为四川的焦点村落“悬崖村”,如果报道成功,它不仅仅能够显示千千万万农村贫困地区的缩影,更是贯彻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号召:“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弘扬主旋律。

抓住细节,讲温情的新闻故事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之精华全部流淌在细节之中。一个动人的细节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使得新闻丰满可信。在细节中体现温情,是讲述新闻故事的重要方面。例如,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自《人民日报》的报道《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是关于“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丁晓兵的事迹报道。记者在讲述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时,并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形容,而是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其中,独臂英雄在练习打背包的时候,有个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嘴脚并用,丁晓兵开始练着单手打背包。背包带硬,用牙叼着拉的力度一大,就像刀子一样,拉破了嘴角,拽裂了牙齿。”丁晓兵因为长期练习打背包,背包上已经血迹斑斑。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天的练习,丁晓兵的打背包速度,在全连都已经名列前茅。记者对受众感兴趣的细节上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一位勇于挑战自我的硬汉形象跃然纸上。

虽然细节描写相当重要,但是,只注重细节而不重视情感的升华难免让报道显得单一。此篇新闻报道也描绘了硬汉柔情的一面,通过细节体现在文章之中。例如,在全团的军人大会上,丁晓兵向以爱兵出名、肯给受伤战士揉脚的班长黄麒敬了一个军礼。这就是这位铁血战士心中流淌着的温情。记者并没有过多的描述,而是在段落中巧妙的穿插了这样一个场景,非但没有丝毫违和感,反而使得该报道的主要人物有血有肉,增添了人物魅力。

思维转换,讲有技巧的新闻故事

新闻故事的讲述需要技巧以及思维转换。在新时期,记者应该跳出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的框架,勇于思考进行头脑风暴,其目的是能够让读者有“阅读欲”。笔者认为,讲述新闻故事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巧妙的叙事转换。以往大家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传统纸媒的报道相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稍显生硬,纸媒只能通过文字以及图片来吸引受众,而电视能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直达受众的内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曹雪芹的《红楼梦》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洗礼之后依然堪称经典引发后人唏嘘?其实不仅仅是《红楼梦》,纵观让后人铭记的文学作品,它们所描写的故事并不是新鲜的故事,但是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巧妙的叙事。巧妙的叙事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叙事中隐含的哲理使得读者在阅读之余可以慢慢回味,一部部鲜活的作品由此而生。讲好新闻故事在一定意义上与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相同,在此必须要提到的一点是,新闻作品需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新闻叙事,并且在叙事过程中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记者在报道时,不要只报道好消息,要从事件发生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叙事,才能够使读者关注发展的全貌。《江西日报》的报道《有一种表情叫“不屈”》讲述了在九江地震发生之后,作为党报副刊的《井冈山》发挥自身优势,记者深入受灾地区所撰写的一篇报道。与其他一手报道不同的是,这篇报道是在各大记者对此事件报道的余温渐渐消退,两位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后采写的。他们抓住了地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情“不屈”。通过“帐篷广播电视台”“帐篷医院”以及“帐篷学校”展现了地震中当地人民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其中,巧妙的叙事不免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雨后阳光遥相呼应,更体现出受灾地区已经迎来了曙光,达到了新闻性与叙事性的完美统一。

除了巧妙的叙事转换外,另一方面是新闻报道需要文笔的巧妙转化。妙笔才能生花,作为优秀记者而言,笔杆子就是谁都抢不走的“金饭碗”,即使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今时代也不例外。毕竟,新闻报道的形式是“面子”,而好的作品是“里子”,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必然会导致新闻真实性的失衡。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特别奖作品《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体现了新闻作品中文字的巧妙转化,循序渐进,字字珠玑。开篇通过发问直指价值观这一主题,随后对这一主题细细解剖,运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例进行论证,段段发问,层层递进,最后引出文章的题目: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篇文章气势磅礴,引经据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以及近现代奋斗的大背景下进行撰写,并且将其巧妙地转化成为了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毫不避讳目前中国的现实问题,有理有据,使人阅读后如沐春风。这等思维转换,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毕竟一篇好文章的撰写,体现着该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强大的文字技巧以及对当下大势深刻全面的把握。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笔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了解到,新时期讲好新闻故事,首先需要新闻记者树立能够讲好故事的自信心,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时立足于群众之中,深入基层,讲接地气的新闻故事;其次,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抓住细节,讲述温情的新闻故事,若干年后,读者可能记不清一篇报道的具体情节,但是动人心弦的细节却可能深深地印在其脑海之中;最后,讲述新闻故事需要进行有技巧的思维转换,这个思维转换不仅仅体现在叙事以及文笔的转换中,更体现在新闻记者思维模式的转换之中。总之,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作为新时期的新闻记者身上肩负的使命越来越沉重,这就更需要我们精耕细作,生产出更具特色的新闻作品,讲好新闻故事。

猜你喜欢

细节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奇妙的细节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细节取胜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