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深出”唱好园本教研之歌
2018-08-15毛小英
毛小英
(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江苏 昆山 215300)
园本教研有助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促进作用。唯有贴近教育实践帮助教师找准研究的点,做到“浅入深出”,才能激发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幼儿园的办园品位。我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园本教研研究。
一、内容“浅入”——聚焦教育常态,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园本教研的发端应是本园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因此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投注到常态的教育现场中,让教师去研究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问题,不怕问题老,不怕问题小。我们引导教师梳理自己在教学中的小困惑、小难题,并填写一份“我的困惑”园本教研材料纸。并将全园老师的问题汇总,并找出共性的问题纳入全园园本教研内容。同时,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幼儿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来思考,哪些问题是当前就能解决的(可能性),哪些问题是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哪些问题是需要时间和其他条件来慢慢解决的(长期的)等等 。并以招标的方式将研究任务下发分包,并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参与竞标。研究内容的自下而上拉近了教师与研究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身边的小问题做起”这一要求降低了园本教研的门槛,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得到明显的増强。
二、形式“浅入”——激发研究兴趣,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一)观点碰撞——破除一言堂,“群芳争艳”勤反思
我们从改革教研形式入手,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格局,引进“快乐教研”的理念,将游戏,分组PK,辩论赛、小品表演等活泼的形式植入严肃的教研活动中,使之一改正襟危坐的学者面孔、变得生动化、趣味化,教师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涨,活动过程中也从无话说、被逼着说变为有话说、主动争着说,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
(二)自由论坛——破除大呼隆,“拉帮结派”共成长
集体式的教研活动难以满足所有教师的成长需求,渴望个别化帮助的呼声越来越响。因此我们让老师分析自身不足和亮点以及目前的研究兴趣,然后让大家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结成合作小组,共同研究自己能力范围内、感兴趣的或亟需改进的问题,这样的小组活动形式灵活,不易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合教师个性化的要求,更易让教师尝到研究的成果。
(三)影像回放——聚焦个体差异,追踪观察善回应
“影像回放”是以展示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园本教研形式。教师从理解欣赏幼儿的视角出发,用镜头捕捉一个个鲜活的“哇时刻”,把教学的视角回归到儿童这一原点,观察、发现、倾听并记录下孩子们的学习故事,尝试分析解读幼儿的学习行为,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观察——识别——回应”的思维路径。
(四)对话专家——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
1.对话专家理论——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才能成为一位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儿童研究者”。于是,我们让老师读对工作或专业成长有帮助的书。
2.读书交流会——根据教师存在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依据相关的读本与大家一起阅读,目的是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的指导策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面对面交流——我们邀请专家团队走进课程游戏化现场,进行问题诊断。专家们与老师亲切对话,和老师共同分析问题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之后进行“问题诊断”教研,行政层面进行问题汇总和提练,全园教师研讨共性和个性问题。
通过与专家的对话,是一个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地的过程。对老师来说,这是一次精神洗礼,改变更新理念,老师们大胆放手,让孩子去设计去创造他们想要的学习、游戏氛围。虽然,幼教工作琐碎繁杂,但得到专家的认可和同行的肯定,让老师们发现成就感,获得更多职业认同与幸福感。
三、成果“深出”——讲求研以致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为了避免“研”与“教”脱节现象,改变“教”“研”两张皮现象,真正发挥园本教研的实效,我们的做法是:
1.狠抓园本教研的计划性,让研究立足教师的发与需要。我们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口号,首先要求教师每学期对照《指南》精神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以计划的形式拟定出每学期自己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重视园本教研的实效和成果转化,让创新、优化成为教师教育实践中的自觉行为。活动的趣味化和分组活动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如果弱化研究目标的达成度,就会使园本教研的质量大打折扣。我们要求每一个行动小组、每次活动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绝不能满足于形式的轻松随意或热热闹闹,并且要努力使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还回到实践中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为使成果转化量化可考核,我们在平时的观察和听、看活动过程中,认真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比照该教师及全园的园本教研计划,看该教师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方面仍需努力,然后反馈给该教师,最后还将之纳入学期绩效考核,这样就增强了教师转化教研成果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