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稀”的语法化与“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

2018-08-1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副词形容词语义

黄 璐

“稀”字至迟产生于西周时期,汉朝时使用频率显增,其后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功能、意义日趋明显。“稀”经历了形容词到副词的语法化演变,而语言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的演变会沉淀在共时平面上,“稀”的演变过程也会影响到“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目前,关于“稀”的研究鲜少,仅有张颖炜[1]、计超[2]、吴琼[3]等从方言等角度探讨过“稀”字,但都未对“稀”的语法化和“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进行深究。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资料基础上探讨“稀”的源词及其语法化演变过程。

一、关于“稀”的语法化

(一)“稀”的功能和意义

1. 形容词,记为“稀1”

“稀”作形容词共有四种用法。(1)表示事物之间距离远或事物部分之间距离很大,意为疏、不密,记为“稀11”;(2)意为少、不多、难得,记为“稀12”;(3)表示液体中含某种固体成分很少,意为薄、不浓、不稠,记为“稀13”;(4)意为隐约、不清楚,记为“稀14”。

2. 副词,记为“稀2”

“稀”作副词表示程度深,意为很、甚、极。

“稀”的词性只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只是形容词发展出了很多含义。但如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意义是有一定联系的,甚至是有共同的渊源的。

(二)“稀”的本义及引申义

1.“稀”的本义

“稀”的本义为“稀疏”。许慎《说文解字》即有:“稀,疏也。从禾,希声。”[4]徐锴也提到:“穊既以禾为准,稀亦同也。”[5]段玉裁注:“稀与穊为反对之词,所谓立苗欲疏也。”[6]由此可见,“稀”最初是指庄稼稀疏,且从字形看即是禾苗稀疏。如: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六首》)

(2)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郭庆藩《庄子集释》第八卷下)

《广雅·释诂》中有:“稀,疏也。”《广韵·微韵》:“稀,稀疏。”这时候“稀”的“稀疏”义不仅仅指庄稼禾苗了,已成为“稀11”。如: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4)市中星众润泽则岁实,星稀则岁虚。

(《隋书》第十九卷)

这两例可以看出“稀”的“稀疏”义已经使用到其他事物中去了,说明了此义的扩展。

2.“稀”的引申义

“稀”字的“稀疏”义于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出“少、不多”之意,即“稀12”。由于二者之间具有思维上的天然联系,而“稀疏之物”往往并不多。此时“稀”前的成分一般局限于人,或是与人有关。如:

(5)夫物浮竞,知足者稀,故得此不休,复逐於彼。(《庄子集释》第一卷下)

(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在这两句当中,前句可见“稀”是用于人的,表示知足的人稀少;后句当中的“稀”被使用至人的生命时限上,表示能活到 70岁的人已经很少。但其前面的成分一般有所省略。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可表示某种现象变少,或是人的感官感觉到少了,如:

(7)以故不得官,后稀复见。(《汉书》第六十四卷,《列传》第三十四下)

(8)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旧唐书》第九十六卷)

“稀”的“稀疏”义和“少”义,也可以发展出“不稠、不浓”义,即“稀13”。联想可知,因为不浓、不稠往往都是使用在粥、汤、泥等可以成为流动性的事物,即是由于其中某样东西比较稀疏,比较少而成的,表示液体中含某种固体成分很少,“稀13”一般位于“汤”和“饭”之后,用于“泥”之前。如:

(9)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之二)

(10)风波万顷一官微,羡杀田家豆粥稀。(陈思济《漱石亭和段超宗韵》)

(11)即以稀泥急涂之,莫令焰出,炭尽为度。(《云笈七签》第六十八卷)

“稀”的“稀疏”义也可发展为“隐约、不清楚”之意,即“稀14”。“稀疏”本就表示事物之间距离远或事物部分之间距离很大,由此可引申出因距离远、大,声音便变小,画面则变模糊,此义一般用于形容声音或画面,这是由于自然联想产生,不仅如此,其句法位置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

(12)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韩愈《全唐诗·山石》)

(13)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顾况《全唐词·杂曲歌辞·竹枝》)

(14)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李煜《全唐词·喜迁莺·晓月坠》)

3.“稀”由形容词语法化为副词的过程

西周以后,“稀”长期作为形容词使用,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句法环境产生变化。句法环境是词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其变化词语会逐步走完相关语法化历程。“稀”从形容词语法化至副词,也同样经历了此虚化过程,其句法位置发生了变化,表义重点及所修饰的成分也在变化[7]。

“稀”最初做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为普通名词,大多是无生命的事物,后兼具有生命和无生命;之前单用较多,后与其他字结合使用较多;由此,其语法化的几率明显增加。在此过程中,很重要的是“稀”本为形容词,处于定语位置,当其加上其他形容词作为联合结构“稀1+形容词”出现时,如词义重心偏向后面的形容词,便会形成主次分明的局面,处于形容词之前的“稀1”也就会逐渐虚化,作为程度副词“稀2”出现,以修饰后面的词,构成状中结构。如:

(15)鱼凫田於湔山,得仙,今庙祀之於湔,时蜀民稀少。(扬雄《蜀王本纪》)

此句中的“稀+形容词”结构,呈现了“稀”由形容词向副词转化的迹象,“稀少”处于并列结构和状中结构两可之间,语法化还未成型[8]。按照“稀11”义,即“稀疏”义,“稀少”的词义则为“稀疏又少”,句意则是表示那时候蜀国人口分布稀疏且人民数量少;但后来引申出了“稀12”之义,即“少、不多”义,因“稀”字后还有一个形容词“少”字,词义重心易后移,为了避免字义重复,又可理解为“很少”之义,句意则表示蜀国人口很少。此时的“稀”并未完全语法化,而是随着词义重心后移的情况增多,使用频率上升,才逐渐完全虚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副词,如:

(16)今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范晔《后汉书·循吏传·王景》)

(17)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杜甫《寄韩谏议》)

(16)和(17)两句中,“稀”都处在形容词“少”之前,词义重点已后移至“少”,“稀”为“很、极”义,状中结构“稀少”表示“很少”之意,(16)句意为:现在待在家里的人很少,(17)句意为:羽衣仙人很少又不在身边。这两句中的“稀”已然完全语法化,成为一个典型的程度副词。除“稀少”之外,此类由程度副词“稀”修饰的词还有很多,比如“稀脏、稀烂、稀乱”等,这种状中结构被广泛运用,如:

(18)要用轮船运罢,这个稀脏的东西,怕轮船不肯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9)且住,陀满兴福是个有本事的人,倘撞着了他,一拳打得稀烂,还出去叫他们一齐进来。(施惠《全元南戏·幽闺记》)

(20)必不似郦生卖齐,被油锅烹来稀烂。(尚仲贤《全元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

“稀”也可用在疑问句当中,但其仍然作程度副词,后接“少、脏、烂”等。如:

(21)那稀脏的,人家外国人的轮船肯装么?(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三回)

(22)金银珠玉,堆积如山,安得人物稀少耶?(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五卷)

“稀”还可用在感叹句当中的,仍然作程度副词,后接“诧、烂、醉”等。如:

(23)他为臣不守法,将官府敢欺压,将妻女敢夺拿,将百姓敢蹅踏,赤紧的他官职大的忒稀诧!(关汉卿《全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4)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可见,“稀”语法化为副词至迟在唐代完成,这一时期“稀”的形容词用法仍延续,作为程度副词的“稀”和形容词“稀”并存,并且可用于除祈使句之外的肯定句、疑问句及感叹句中。

总之,“稀”的语法化同句法结构的变化以及语义变化有着很大关系,与此同时,表达方式和认知心理也在发生作用。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推动着“稀” 由实向虚的发展变化[9]。

二、“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

“稀”在语法化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和意义对“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稀”的语法化在不经意间带动了“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的“稀X”类词指由“稀”和另一词组成的双音词。

(一)“稀+形容词”类形容词的词汇化

“稀+形容词”类形容词在“稀 X”类形容词中所占比重最大,由“稀”+形容词的并列结构演变而来,有着较为统一的词汇化路径。

1.“稀+形容词”类一般形容词

“稀+形容词”类一般形容词词汇化的关键环节是部分语义的弱化或者脱落,或是成为并列的词义。大部分形容词词汇化之后在语义上变化不大,之前为单独使用,或是由形容词+形容词的并列结构词汇化为了形容词。此类形容词有“稀罕、稀奇、稀朗”等。以为“稀罕”例,“稀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用法,一是形容词,意思是“稀奇”;一是动词,意思是“认为稀奇而喜爱”;一是名词,意思是“稀罕的东西”。

“稀”的本义为“稀疏”,此义在文献中出现频繁,后引申出“少”之意;《说文解字》对“罕”的解释为:“网也,从网,干声。”可见“罕”的本义为“捕鸟用的长柄小网”。如:

(25)载云罕,掩群雅.(《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稀罕”在元代之后连用十分频繁,大多用作定语,修饰名词,已经成为一个词,不能再分析为“形容词+形容词”的句法结构。

(26)外国所贡稀罕之物,并京制嘉声美味,命使臣颁送。(《姜氏秘史》第一卷)

(27)今我带了此物去,也是一件稀罕的东西,与人看看,省得空口说着,道是苏州人会调谎。(《今古奇观》第五十九卷)

(28)既是如此郑重,想来是稀罕东西。(《红楼梦影》第二十二回)

通过分析可知,如(26)(27)(28)中“稀罕”都修饰了物品、东西,作定语。此时,形容词“稀罕”更偏重于“罕”的语义,“稀罕”的语义也更加固化。“稀+形容词”词汇化之后,不能再拆分开来单独表示某物,要同时出现。

2.“稀+形容词”类状态形容词

由“稀”所组成的三音节和四音节的状态形容词并不少,而由“稀+形容词”组成的双音词,就只有“稀烂”一词,这个词的形成的关键环节是语义中心落在这个稀后的“烂”上,“稀”只是作为一个附加词义,表示“烂”程度的深,“稀烂”由状中短语词汇化为一个形容词。

《现代汉语》中“稀烂”有两个词义,一是形容词“极烂”,二是形容词“破碎到几点”。

“稀”语法化为副词后,表“很、极”义;“烂”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孰也,从火。”可见“烂”的本义为“煮烂”,后引申为形容词“破碎、破烂”之意,如:

(29)我骑瘦马固莫称,破鞯烂辔沙尘昏。(梅尧臣《雷太简遗蜀鞭》)

至迟元代开始,出现了“稀烂”连用的状中短语,如:

(30)且住,陀满兴福是个有本事的人,倘撞着了他,一拳打得稀烂,还出去叫他们一齐进来。(施惠《幽闺记》)

(31)必不似郦生卖齐,被油锅烹来稀烂。(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

后因此短语连用的广泛使用,以及韵律约束等原因的影响,“稀烂”逐渐词汇化为一个形容词,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如:

(32)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曹雪芹《红楼梦》)

(33)那侯登被太太打了个嘴巴,浑身扯得稀烂。(曹雪芹《红楼梦》)

(34)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吴敬梓《儒林外史》)

(二)“稀+动词”类形容词的词汇化

“稀+动词”类形容词比较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稀见、稀有、稀缺”等少数几个词。以“稀有”为例来分析此类词的词汇化过程。

《现代汉语》中“稀有”只有一个意思,即为“很少有、极少见”。

《说文解字》对“有”的解释为:“有,不宜有也。”可见“有”本义为“具有”,与「无」相对。如:

(35)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诗经·大雅·瞻卯》)

“有”与“稀”出现在同一句中的时候通常“稀”前会有“依”字,“稀”和“依”的粘附程度更高,组成“(依+稀)+有”的结构。如:

(36)苔藓嵌岳所,依稀有径通。(《全唐诗》第五百七十八卷)

(37)依稀有似红儿貌,方得吹箫引上天。(《全唐诗》第六百六十六卷)

(38)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敛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薛昭蕴《全唐词·粉上依稀有泪痕》)

三句中的“稀”都更加偏于粘附“依”,意为“隐约”有“NP”,但出现和使用频率很低。

“稀有”在唐代之后连用十分频繁,“依”字不再出现在其之前,“稀有”被用作定语,修饰名词,已经词汇化为一个词,不能再分析为“稀+动词”的句法结构。如:

(39)我做将军世稀有,无人与我做敌手。(郑光祖《全元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

(40)众同年俱齐声称庆道:“果是稀有之事!”(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十四卷)

(41)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稀有。(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五十八卷)

(39)中“稀罕”修饰“做将军”这件事,并含有可以做得很好,无人可敌;(40)中“稀罕”修饰“事”,做其的定语。(41)中“稀罕”修饰“一个家族中同时有三人任官职”。此时,形容词“稀有”的语义也更加固化。“稀+动词”词汇化之后,不能再拆分开来单独表示同样之意,需要并存。

(三)“稀X”类形容词出现的原因

“稀X”类形容词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1. 使用频率的影响

无论在词语的语法化还是词汇化中,使用频率的增加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两个词在句中经常连续同时出现,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10]。正是由于“稀X”类形容词的广泛使用,不仅是在口语中,在书面语中也被普遍使用,才从并列短语降格,词汇化为一个典型的词语。

2. 汉语复音化的影响

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主要倾向之一,“稀X”类形容词的复音化基本上是将“稀”当作词根使用,加上其他词词汇化为新词,如“稀疏”,“稀11”即为“疏”之意,“疏”也可指“稀疏”,两个同义单词组合起来就易自然地发展为同义语素的双音词。

3. 语义改造的影响

“稀X”类形容词词汇化过程中语义改造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部分语义的弱化和脱落加速着“稀X”类状态词形容词的词汇化进程,如“稀拉”,“稀”的“稀疏”义被保留下来,“拉”的语义就脱落了,“稀拉”表示洗漱的意思。

4. 韵律的影响

韵律的影响也是“稀X”类形容词的词汇化原因之一,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是汉语中基础的韵律单位,其具有固化作用,两个成分在一个音步内就很容此发生词汇化。“稀 X”类双音节形容词被人们作为整体使用,结构固定性增强。

5. 词汇化中的更新现象

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于词汇的使用要求更高,并且开始追求词汇的简练和新奇,从而加速了一些短语结构的词汇化。例如“稀奇”,单独的“稀”或“奇”不能形象地表达出稀少又新奇的意思,才会长期连用加速了词汇化,因此复音的“稀奇”一直保留,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三、结语

本文粗略分析了“稀”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化路径,探讨了“稀”的本义及引申义,以及发展到副词的时期及动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进行举证。后对“稀X”类形容词从“稀+形容词”和“稀+动词”两个方面来分析词汇化进程,思考了其词汇化的动因,大致为使用频率、汉语复音化、语义改造、韵律,以及词汇化中更新现象的影响。同“稀”和“稀X”类词相关的研究应被重视且继续深入研究。

[1] 张颖炜.南通话程度副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57-60.

[2] 计超.哈尔滨方言词缀研究[D].南京:广西师范学院,2013:14-15.

[3] 吴琼.从句法学范畴理论研究汉语东北方言程度副词[D].沈阳:辽宁大学,2016:49-59.

[4]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4.

[5] 徐锴.说文解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41.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81.

[7] 付玉萍.“老大”从形容词到副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句法表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5):82-86.

[8]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馆,2014:348.

[9]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延伸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1.

[10] 黄璐.“稀”的语法化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7,(7):88-89.

猜你喜欢

副词形容词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认识形容词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语言与语义
短句—副词+谓语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副词和副词词组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