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的词性与重叠形式
2018-08-15王用源
王用源
“许”在现代汉语中可作为成词语素独立使用,具有动词、副词、助词等词性,是一个多义词;也可作为不成词语素参与构词,所构成的复合词有动词(如“赞许”)、形容词(如“许久”)和代词(如“几许”)等。“许多”一词比较特殊,原因有二:一是其词性问题学界尚有不同认识,二是它有两种重叠形式(许许多多、许多许多)。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先考察“许多”与“多许”中“许”的区别,然后讨论“许多”有两种重叠形式的原因。
一、“许多”的辞书释义及词性标注问题
在辞书中,“许多”的释义很简单明确,义为“很多”,但其词性标注有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许多】数很多:~东西|我们有~年没见面了|菊花有许许多多的品种。[1]
例句中出现了重叠形式“许许多多”。“许多”之“许”是不成词语素,表示程度,还可参与构成“许久”“少许”等词。“许久”一词则被标注为形容词:
【许久】形很久:他~没来了|大家商量了~,才想出个办法来。[1]
“许多”和“许久”中的“多”与“久”是否均为形容词性语素①,若是,为何“许多”与“许久”的词性有别,值得探讨。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是一部以虚词为主的用法词典,其正文部分将“许多”标为数词,释义为“数量多”,多用于书面。其用法有:a)“许多[+量]+名”;b)“许多[+量]”,用如名词;c)重叠式有“许多许多”和“许许多多”两种,强调数量多,用如名词或修饰名词;d)动/形+许多,表示程度或数量变化较大,形容词多为单音节,后面常加“了”[2,p588]。书中指出“许多”有两种重叠形式,但未说明它们在用法上有无区别。此书“现代汉语语法要点”部分又说:
表示数量,除用数词外,还用得到数量形容词“多少、许多、好些、半、全”等。数量形容词跟名词中间要不要有量词,能不能有量词,各个词的情况不一样。[2,p14]
由此可见,“许多”是数词还是形容词,此书前后并不统一。
据郭妍妍[3],《应用汉语词典》将“许多”归入形容词,《HSK常用词汇一览表》也将“许多”标注为形容词。有学者专门讨论了“许多”的词性问题。譬如,唐爱华结合历史文献和方言材料,通过与“很多”“这么多”比较,说明“许多”是数量形容词。唐文认为“许多”的两种重叠方式正好符合形容词的重叠方式 AABB和ABAB,而数词一般不能如此重叠,因此,该文结合重叠方式判定“许多”属于形容词[4]。但是,形容词一般不会同时具备两种重叠形式,所以唐文的论证不充分。郭妍妍利用语法搭配的统计结果来分析“许多”的词性,认为“许多”不是数词而是形容词,但与形容词相比也有很多不同,赞同《现代汉语八百词》“数量形容词”一说[3]。这一说法未解释为什么“许多”有两种重叠形式的问题。
辞书多从共时层面对“许多”的意义和词性进行静态描写。为了搞清楚“许多”的词性以及存在两种重叠形式的原因,有必要对“许多”和“多许”的来源进行考察,先厘清“许”的性质。
二、“许多”和“多许”的来源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多许”,而《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许多”[5,p6535]“多许”[5,p1942]“多多许”[5,p1941]三个词条。在探讨它们的来源之前,先来梳理“许”的来源。
(一)“许”的来源
《说文解字》:“许,听言也。”段玉裁注:“听从之言也。耳与声相入曰听,引伸之凡顺从曰听。许或假为所,或假为御。”[6]关于“许”与“所”的关系,学界多认为它们是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关系②。冯赫对此有专门讨论,研究表明,处所词“许”产生于特定的“X所”空间表达式,是本体“所”语法分布范围内的子集变体,而不是因音同、音近而可以自由替换的等价体。“许”是“所”在一定条件下的变体,“许”的一些功能就可能从“所”继承并发展。冯赫指出:
在“所/许”的后续变化里,半影性的“区域”在范畴转移过程中投射到不同的概念域或心理空间,形成了“X所/许”约量表达式、“(如)X许”性状表达式等非空间表达式,其中的“许”最终全面替代了“许”。[7]
表量词“多许”的出现就是后续变化之一。
“许”从“所”获得了轮廓模糊的区域处所义,并朝着“约摸、大概”义发展,成为一个概数词。例如:
(1)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2)以大绳贯之,又以丈许木锸之。(《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以上两例,“许”为表示数量范围的概数词。
(二)“多许”的来源
据冯赫[8],魏晋以后汉语里陆续出现了 “少许”“久许”等“X许”格式的词,“X所/许”词汇的源结构是汉语历史上的“X所/许”数量表达式,表量词“X所/许”的 X项都是数量形容词(物量或时量)。由于“X许”中X项表示数量,而数量有时并不能够或并不需要具体或精确的定量,而是体现为数量“多”或“少”的性质,这时数量范畴就转移到与数量有关的性状范畴,于是产生了“多许”“少许”等表量词。“少许”作为书面语留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形容词,义为“一点儿;少量”;而“多许”未能沿用至今。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多许”和“多多许”,“多许”释为“犹众多”,其例证为:
(3)上林多许树,不借一枝栖。(宋·王谠《唐语林·赏誉》)
(4)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梁启超《志未酬》)
“多多许”释为“极言其多”,其例证为:
(5)简文道王怀祖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多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多多许”应为“多许”的强调形式。
综上,表量词“多许”是在数量形容词“多”之后加上概数词“许”构成的,词汇化程度不高,这里的“许”表概数不表程度,与“许多”之“许”有别。
(三)“许多”的来源
学者对“许多”的来源进行的考察,基本理清了“许多”的成词过程,但很少论及其词性和重叠问题。《汉语大词典》“许多”词条下有三个义项:1)如此之多,如此之大;2)多少,若干;3)很多[5,p6535]。这三个义项是相互关联的。第二个义项一般出现在问句中,“许多”为疑问代词,与一些方言中的疑问代词“好多”相同。第三个义项的“许多”为词,一般无异议。第一个义项的“许多”是否已成词,学界尚有分歧。如何判定“许多”的成词条件及其词义呢?
毕慧玉认为“许多”由唐五代“如许+多”结构而来,北宋时“许多”在“这样多”义项上成词,南宋时“许多”在“很多”义项上成词[9]。董秀芳则认为“许多”是由指示代词“许”与形容词“多”组合而成的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来的,当义为“这么多”时为词组,当义为“很多”时才算发生了词汇化[10,p241-243]。例如:
(6)蕴奏曰:“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隋书·裴蕴传》)
(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李清照《武陵春》)
以上两例的“许多”义为“如此之多”,“许多”还是词组。
(8)若能于一处大处攻得破,见那许多零碎,只是这一个道理,方是快活。(《朱子语类》卷八)
(9)(唐太守)连相待之意,比平日也冷淡了许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以上两例的“许多”可理解为“很多”,“许”表示程度,其指示代词功能消失,已实现词汇化。
《汉语大词典》中与“许多”结构相同的词条还有“许大、许处、许长”,它们虽被《汉语大词典》收录,但“许”为“如此,这般”义,其指代功能未进一步演变,这些组合的词汇化程度不高,未沿用至今。“许多”“许久”之“许”的指示代词功能消失才促进其词汇化的。从来源上看,“许多”之“许”当源于“如此,这般”的指示代词。据盛益民[11],中古汉语指示词“许”是由处所词发展而来的③。“许”表示程度的功能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现代汉语词典》“许”有“表示程度”这一义项;《汉语大词典》中“许”没有“表示程度”这一义项,有“如此,这般”“多,许多”等义项。董秀芳认为“许”的“多”义是在语境中获得的,并说明“许多”是偏正结构而非并列结构[10,p242]。
其实《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不少“X多”格式的词,如“尽多”(很多)、“幸多”(犹言很多)、“伙多”(犹盛多)、“弘多”(甚多)、“孔多”(很多)、“好多”(很多,许多)、“盈多”(众多)、“盛多”(众多)、“至多”(极多;副词,表示最大的限度)、“饶多”(非常多)等,这些“X 多”的“X”用来说明“多”的程度。除“好多”“至多”外,其他未沿用至今。
指示词“许”常位于物量或时量形容词之前(如“多”“久”)这样的语境中,由于程度和数量关系密切,“许多”之“许”就获得表示程度的用法④。
综上,“许多”和“多许”之“许”来源不同,意义有别。表量词“多许”之“许”来源于“所”,并从“所”获得了轮廓模糊的区域处所义,并朝着“约摸、大概”义发展,成为一个概数词。“许多”之“许”来源于指示代词“许”,在“X+形容词(多)”格式中作为形容词的修饰语,并在这样的语境中获得表示程度的功能,进而现实“许多”的词汇化。
三、“许多”的两种重叠形式及其原因
“许多”义为“很多”,“很”为副词,“多”为形容词,“很多”是一个形容词性的状中结构,尚未词汇化,《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录。“许多”一词的重叠形式有“许多许多”和“许许多多”两种,但“很多”只有“很多很多”这一重叠形式。
为什么“许多”具有两种不同的重叠形式?它们的功能有何异同?我们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进行考察(以下语料出自该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corpus.asp),在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无“许多许多”和“许许多多”用例⑤,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许多许多”共325例,“许许多多”共2 539例。
(一)“许多许多”和“许许多多”的用法比较
“许多许多”的使用频率比“许许多多”低很多,但“许多许多”的句法功能很丰富,可出现在定、状、补、主、谓、宾等六个句法位置。其中,用作定语的最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宾语,少数用作补语,极个别用作状语、主语和谓语。
“许多许多”作定语共231例,例如:
(10)那些地方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也常常去玩过,去看过的。(鲁迅《野草》)
(11)然而,要将理想变为现实,我们却还须付出许多许多的努力。(1994年报刊精选)
(12)在宇宙创生的极早期,各块空间都以难以想象的惊人速度暴涨,这使得宇宙的总体积增大了许多许多倍。(《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13)她沉默了许多许多年,郁积在心中的话实在太多太多了。(《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例(10)(11)中“许多许多”重在说明数量之多,例(12)(13)“许多许多”的数词性质更加突出。作定语的“许多许多”更多地体现为表达数量的功能,可看作是表量词“许多”的重叠。
“许多许多”充当宾语共 79例,具有体词性(指称性),例如:
(14)一路上,他想了许多许多。几乎沮丧到了极点。(《中国农民调查》)
(15)整整十年,在王全东的日历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为了井架安装,他们失去了许多许多。(1994年报刊精选)
(16)可以说,青年志愿者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许多。(1994年《人民日报》)
“许多许多”用作补语共11例,例如:
(17)他只觉得自己,比起初到人和厂的时候来,老了许多许多。(老舍《骆驼祥子》)
(18)小院两边那七八棵杨树十几年间已经长高了许多许多。(《“黄手帕”火焰般跳动——北京市监狱采访录》)
(19)这些证据比海岸线的吻合,甚至比大洋两岸地质学和生态学的符合,以及植物和动物化石的相似要优越许多许多。(《科学中的革命》)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上述用法为数词“许多”的用法,即“动/形+许多,表示程度或数量变化较大,形容词多为单音节,后面常加‘了’”[2,p588]。若形容词是双音节的,一般不加“了”。
个别“许多许多”还可用作状语、谓语、主语,共4例,用例为:
(20)听王和甫慢慢地申说的时候,各位实业家的敏捷的思想就立刻转到这一层了;各人心里替自己打算的心计,就立刻许多许多地涌上来。(茅盾《子夜》)
(21)“善有善报!”都是这么写的;“罪恶中则伏着死机!”也是这么写的!写过的东西许多许多,说过的话许多许多,可是有人不知道,有人记不住,安妮·莉丝贝特便是这样;不过报应是会来的,会来的!(《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22)其实如果你是要健康的人,我们一同到乡下去找,田野间或者是手工作场一定可以有许多,苏州有抬轿的姑娘,江北有种田的女子,固然许多许多现在都饿瘦了,但你给她吃就会复原的。(《谈美丽病》)
(23)在我小时候发财的行当与事情,许多许多都忽然走到绝处,永远不再见面,仿佛掉在了大海里头似的。(老舍《我这一辈子》)
例(20)中“许多许多”用作状语,比较少见。例(21)(22)(23)中的“许多许多”指称性很强,“许多”用如名词。
“许许多多”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共2 539例,绝大多数用作定语,例如:
(24)菊花有许许多多的品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5)他真是一个艺术家,能精心地画出一些飞机、高射炮、战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军事发明。(张清平《林徽因传》)
以上“许许多多”形容数量之多,可看作形容词“许多”的重叠形式。
少数“许许多多”可充当宾语,例如:
(26)但是这几种不过是主要的家族关系,另外还有许许多多。(《中国哲学简史》)
(27)关于深圳“打工仔”、“打工妹”的故事,我们可以写出许许多多。(1994年报刊精选)
(28)为了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繁荣和发展,李玉兰牺牲了许许多多。(1994年报刊精选)
虽然充当宾语的“许许多多”后面仿佛承前省略了真宾语,如例(26)(27),但有的“许许多多”后无法补充出来,如例(28)。作宾语的“许许多多”具有一定的指称性,这种用法可视为形容词的转指功能,即《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说的“用如名词”。“许许多多”是形容词“许多”的重叠形式。
可见,“许多”的两种重叠形式虽共存于现代汉语,但它们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
(29)在学问上,举人公要比二狗高着许多许多倍。(老舍《火葬》)
(30)朱延年确实曾经和解放区做过生意,但只是两三次,而且数目很小,他却夸大了许多许多倍。(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以上两例的“许多许多”修饰“倍”,这是数词的功能。可见,表量词“许多”重叠为“许多许多”,很少重叠为“许许多多”,即不说“许许多多倍”。在修饰“年”时,一般说“许多许多年”(语料库共39例),很少说“许许多多年”(语料库仅4例)。
(二)“许多”两种重叠形式的成因
首先,为观察“许许多多”和“许多许多”在重叠上的差异,将其与同类结构进行比较。
“单音副词 A+单音形容词 B”的搭配格式一般只有ABAB重叠形式,如“很多很多、很大很大、很久很久、好多好多、好久好久、太多太多”等。“副词+形容词”结构不是短语结构而是句法结构,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等级不是很高,前面副词表示程度的功能较为显著,“很多、很大”等结构的整体功能类似于状态形容词性(如“笔直、冰凉”),“很”为形容词的修饰成分,其重叠形式为“ABAB”式。“许多”之“许”表示程度,所以,“许多”也可重叠为“许多许多”。
其次,为什么“许多”还可重叠为“许许多多”呢?
我们认为这种重叠形式的基式“许多”已经从状态形容词演变为性质形容词了,演变的原因在于“许”表程度的功能减弱,导致“许多”的词汇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强调形式就不再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式ABAB,而采用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AABB了。所以,“许多”的这两种重叠形式是进一步词汇化的结果。虽然这两种重叠形式均出自现代汉语,但我们推测“许多许多”要先于“许许多多”,随着“许多”词汇化程度的加深,“许许多多”的用例就会更多。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许多许多”共325例,而“许许多多”共2 539例,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很多”“太多”只有“很多很多”“太多太多”重叠式,而没有“很很多多”“太太多多”,也说明它们的词汇化程度较低,甚至还处于“副词+形容词”的自由词组阶段。“好多”,《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数词”,释义为“许多”,但它只有“好多好多”重叠式(北大语料库中“好多好多”仅 186例),还未见“好好多多”用例,正说明“好多”的词汇化程度没有“许多”高。
为什么说“许”表程度的功能减弱后可以采用 AABB重叠式呢?沈家煊为此看法提供了旁证[12]。据沈家煊,现实生活中正在大量出现状态形容词加“很”的用例,如“很雪白、很冰冷、很粉碎”等,这说明状态形容词的摹状性在磨损减弱,同时,有不少不能加“很”的双音形容词也出现AABB重叠式,如“白白亮亮、红红胖胖”。这一现象说明状态形容词本身的程度在减弱,增强或恢复其状态性质的手段可以加“很”,也可以采用重叠形式,状态形容词向性质形容词发展,所以出现了“AABB”重叠形式,“许许多多”正是如此。这种变化也表明,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之间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
四、结语
不同辞书对“许多”词性标注有别,本文对“许多”和“多许”的来源进行梳理,认为表量词“多许”之“许”表示概数,来源于处所词“所”;“许多”之“许”表示程度,来源于指示代词“许”。
“许多”存在两种重叠形式,这与“许多”的词汇化程度和自身的形容词性质有关。“许+多”经历的发展过程:许+多(指示代词+形容词)→许多(表量词)→许多(状态形容词)→许多(性质形容词)。“许多”词汇化的初期更多地体现为数词的语法特征,随着词汇化程度的加深,则更多地体现为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而随着“许”表程度功能的减弱,重叠形式由“ABAB”演变为“AABB”。虽然两种重叠形式共存于现代汉语,分工还不甚明晰,但“AABB”式已成为强势的重叠形式。
[注释]
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多”标注为形容词、数词等,“多年”之“多”为形容词,而数词“多”用在数词或数量词之后标示有零头。“许多”之“多”就应为形容词性语素。
② 据冯赫,《诗经》曰:“伐木所所。”今本《诗经》(毛诗)作“伐木许许”(《小雅伐木》),学者们据此认为“所”和“许”异文是古音相同或相近的缘故。
③ 盛益民认为汉语史中的两个“许”,并不存在同源关系:中古汉语的“许”是基本指示语素,为南方方言的成分;而近代汉语形容词之前的“许”并非基本指示语素,为北方方言的成分。
④ 盛益民认为不仅“许多”的“许”来源于“尔许”或“若许”,所有近代汉语形容词之前指示程度的“许”都来源于“尔许”或“如许”。冯赫在《汉语演变过程中的韵律构词——基于性状指示词“许”历时形成的考察》一文得出了“许+形”“许+名”结构式的形成以及性状指示词“许”的产生是源于“尔许”与“如许”及其结构式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韵律规则制约的结论。
⑤ 仅有1例“许许多多”,出自《敦煌变文集新书》。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80.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郭妍妍.对“许多”词性的考察[J].华中人文论丛,2014,5(1):92-94.
[4] 唐爱华.“许多”是数词,还是形容词[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77-78.
[5]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 段玉裁.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60.
[7] 冯赫.处所词“所”与“许”的关系[J].中国语文,2013,(6):526-534.
[8] 冯赫.“X 所/许”式表量词探源[J].语言研究,2014,34(1):101-104.
[9] 毕慧玉.论“许多”的成词过程及时代——兼论《祖堂集》在其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73-74.
[10]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 盛益民.论指示词“许”及其来源[J].语言科学,2012,11(3):276-286.
[12] 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