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
2018-08-15陈奇刚
◎ 陈奇刚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技能之一。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输入途径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渠道之一。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目标描述和基本学习策略描述中,都对小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累计不少于10万字。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获取信息、锻炼思维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标准的阅读目标细化
《上海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阶段的语篇学习主要是在听和读的活动中获取信息,理解大意,增加语言积累,体验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说和写的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表达,能简单阐明事件以及描述人或物;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知语言的多元功能,形成语篇模式的意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文化意识。
通过学习《教学基本要求》,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的输入(听和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理解大意)、积累语言知识(增加语言积累)和培养文化意识(体验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输出(说和写)阶段,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语言能力、语篇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都得以提高。这些为我们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阅读教学是我校英语基础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教材的编排特点,一、二年级中阅读语篇较少,而且以欣赏故事为主,没有具体的阅读技能培养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把三年级作为我校系统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起始年级。我校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较为重视,部分学生有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这些都为我们系统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教学基本要求》在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有所描述,以阅读能力发展目标为主,但比较抽象,没有列出每个年级的具体目标,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翻阅了英语阅读理论方面的书籍和相关资料,参考了《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的相关内容,从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角度出发,增加了阅读品格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内外阅读习惯和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达到相应的阅读量。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了我校中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分级目标(具体内容见表1)。中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标准的制定为开展阅读教学及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指引,能帮助我们科学合理地开展阅读教学。
表1 中高年级英语阅读分级目标(三年级)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英语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学习阅读的成分要大于阅读学习(read to learn)的成分。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等也势必表现为不同的认知层次。因此阅读目标也应体现认知的不同层次。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认知过程维度可以分为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同样应该包含这六个层次,只不过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的基础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以3A M4U3 Period 3“Growing with the tree”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阅读材料改编自原版绘本Maple,语用任务是学生能在阅读后复述故事。本课时中,学生初步体验提炼、归纳等阅读技能,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故事内容,积累语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了解故事主人公小女孩Maple与她的Maple tree共同成长的过程,揭示出人与树互动、相伴前行、共同成长的主题。本课的阅读目标为:①To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by observing the book cover;②To pick out the key words from the passage;③To paraphrase the idea with one’s own words; ④ To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⑤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growing with a tree through reading.
目标①对应的是阅读分级目标(三年级)阅读理解目标的第1条:能够根据标题和封面推测故事。其认知层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取封面信息的能力,属于理解的层次;二是推理能力,属于分析层次。目标②对应的是阅读分级目标(三年级)阅读理解目标的第2条:能够从文本中获取直接信息,辅助单词或文本意义的理解,其认知层次属于理解层级。目标③和④对应的是阅读分级目标(三年级)阅读理解目标的第4条:能够根据图片或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或概括读物中的主要信息,属于应用层级。目标⑤对应的是阅读分级目标(三年级)文化意识目标的第4条:能够在阅读经典小故事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故事传递的情感和文化,属于分析层级。
阅读目标的制定基于英语阅读分级目标,并且认知层次上也有一定的递进,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阅读目标的评价预设
《小学中高年段英语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评价指南》)要求解析、细化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让评价有机融于日常教学。
按照评价指南的要求,结合“评价先行”的理念,基于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目标,用以证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学习目标,就有相应的评价目标,预设用什么方式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语用任务结果的评价,包括课堂内的语用任务和课后作业。
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之后,我们就应该设计学生最终语用任务达成的外显成果(outcome),由于该外显成果其本身就是评价的形式,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设定的任务内容,也就是评价内容,学生是否拥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达成度如何, 也就成了评价的指标。将语用任务作为评价的内容,预设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课中,根据阅读目标,笔者设定的语用任务的外显成果为复述故事,同时也将此作为评价的内容。学生通过故事阅读,提取关键词,从内容理解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丰富表达,最终借助关键要点完成对故事的复述。复述不等同于背诵,它不是简单、机械地对原文的重复,而是语言与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
为了检测学生语用任务的达成度,笔者设计了三个评价指标:①pick out the key words;②paraphrase with my own words;③retell the story。学生借助自查表检测复述故事的完成情况,在自评和同伴互评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在达成复述这条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进行了自我检测,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就形成了“自我监控”这一学习策略。
课后作业也是检测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内容之一,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能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本课故事的终点并不在今天的课堂里,笔者还将带领学生阅读和体验后续的故事Maple & Willow,随着小女孩Maple的妹妹Willow的出生,新的成长又将开始,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因此笔者设计了三项课后作业:①Retell the whole story
三、基于阅读目标的活动设计
我们应该自始至终把教学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做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本课时的语用任务是通过故事阅读,在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后,完成故事的复述。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教师对复述要求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提取关键词、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丰富语言表达到复述故事,层层递进,为学生最终自我表达提供支撑。教师还通过评价伴随教学来及时调整补足教学设计,使得课堂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完成语用任务。
在准备阅读环节中,封面是最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教师通过图书封面确认学生知晓封面作者、绘者及标题Maple的含义,感知标题的双重含义及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让孩子根据封面内容进行故事大意的猜测,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检测学生是否能够预测故事猜测大意,对应的是教学目标1。
在整体阅读环节中,教师利用两组引导性问题,从第一页的师生共同阅读提取关键信息、推测词义到第二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提取关键信息,学习训练这一阅读技能,逐步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对应的是教学目标2。将提取的关键信息呈现在板书上,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复述第一页和第二页,使学生能够借助关键信息口头转述,对应的是教学目标3。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拼图式阅读开展同伴合作阅读,来检测学生是否能自主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信息的交换,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回顾阅读环节,学生在板书的辅助下,借助关键信息复述整个故事,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并利用自查表对自我学习进行管理。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并且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同时在评价伴随中,动态调整目标和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三者之间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更引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牢牢把握三个基本问题:“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任务设计)”“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环节)”,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