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

2018-08-15翟文艳赵海琳

关键词:双创受访者动机

翟文艳,赵海琳,杨 昭

今日中国,创新创业(简称“双创”)不仅是一个具有广泛传播度和认知度的概念范畴,而且是一个具有思想引领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实践范畴。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创新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是否感受到创新创业的功能和影响,创新创业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无法遮蔽的表征与符号。创新创业是主体的创新创业,是主体自身力量外化所表达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通俗地说,就是创新创业离不开创新创业的主体。要实现创新创业需要有创新创业的人才存在,而创新创业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现代社会里,创新创业人才是系统训练和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和训练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就意味着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联,换句话说,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又多又好的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功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性,也使得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本文拟就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学生心理动机的激励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谈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大方。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机

16世纪,是人类从古代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时空界标。这个转向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二是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张扬。主体性张扬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前提,科学技术发展是主体性张扬的逻辑结果。无论是主体性张扬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包涵了人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外化需求。而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激发人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外化需求上成功地扮演着助产士的角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内在的关联,一方面,高等教育内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双创”人才;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人才的萌生和成长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拥有的科学技术文化环境是创新创业人才养成的最快捷、最扎实、最有养分的土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一般认为,具有现实物化形态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特曼教授投资并指导学生成功创办了惠普公司。此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者,美国高校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了创业学的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良好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辈出,使美国的科学技术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相伴而生的,其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时期,也是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探索时期。其突出的事件都与我国高校的龙头清华大学有关。1989年,清华大学牵头举办了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此后,不断有各类国际创新创业类的竞赛被引入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日益为社会所熟识。1998年,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端的标志。这一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多是高校自主行为,且尚未认识到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逻辑同一性。

第二个阶段:从21世纪初到2008年。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创业教育首批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04年,教育部在前期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又在全国37所高校探索组织开展了以SYB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一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主要是在探寻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在于探寻将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而相辅相成地共同提升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方案。

第三阶段:从2009年到当下。2009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明确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作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协作活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列入协会的宗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主要集中在支持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践。

2012年3月,教育部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意见。201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同年,习近平同志在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专门贺信里也特别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2015年被称为中国“创客教育”的元年,这一年,全国首个创新创业EMBA学位项目落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全国多数高校也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进入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8%的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场地,613万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1800余所高校20万名大学生参赛”*万玉凤.双创教育:高校综合改革新命题[N].中国教育报,2016-02-29(01).。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为基本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业和创新是密晃可分的,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王元地,李粒,胡谍.创新的经济属性及其认知框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1.。其最终的目标是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自由、民主、公正等现代教育理念的呼应;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辩证否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117.。

由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高校从事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教职员工,以及具有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指导和支持保障服务能力的组织或个人,通过宣传推介、课堂讲授、实践指导和服务引导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激发和培养在校学生个体或团队勇于开拓革新的锐气、乐于学习创造的动机、敢于攻坚克难的胆识、敏于探索研判的思维、善于凝心聚力的智慧和勤于精益求精的品质,从而引导和帮助其完成学习新知、模拟实践、创造价值、实现目标、服务社会这一完整的实现其所掌握的知识对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所体现的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渗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实践和行动。

从结构上说,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对象)、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五大基本要素及其要素间的关系。显然,完成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合力的共同体。教育者要善于教育、循循诱导,受教育者要积极配合、主动接受。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方法上寻找新的支撑点,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动机并适时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动力基础。”*段锦云,王朋,朱月龙.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学科进展,2012(5):698.动机概念包括三个主要内涵:其一,动机是激发个体行为发生的动因和力量,既包括外在因素刺激而生的,也包括内在需求自发而生的;其二,动机具有向度、强度和持久度的特征;其三,动机是一种主观因素,其变化不可具体测量,只能通过个体对目标的选择、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程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持久性和抗挫性等行为进行推断。

从动机的分类上来看,按照动机的起源进行划分,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引发的诸如因饥饿而进食、因困倦而睡眠等类型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指以个体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引发的,选择特定的需求目标进而参加与之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并最终实现需求目标的动机,因此,社会性动机又称为心理动机。在心理动机的范围内,根据动机的目标指向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动机的作用时间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作用的强度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可以说,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动机既有物质性的,也有精神性的;既有短期的近景性动机,也有持续发挥作用的远景性动机;既可能是高强度的主导性动机,也有可能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以辅助性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动机的发生上来看,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凝聚动力,动力产生行为。在现实中,并不是人的任何需要都能够使其产生相应的动机。当没有外界诱因刺激或者外界诱因刺激不足时,只能产生静止的、潜在的动机,以心理意向和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当外界诱因出现或者增强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态的、活跃的动机,进而使得行为主体在心理上形成内驱动力,驱使自我努力向动机目标靠近,从而完成从需求到动机的过程转化。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教育者能否创造各种“诱因”,促使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由这种主体需要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创业的心理动机,进而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成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了。

所以,高校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就需要从源头上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的实际需要以及这种需要的变动情况,进而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激励,促成学生完成从意向到愿望再到心理动机形成的全过程。而在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形成之后,高校还要及时地营造能够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启并有效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内外环境,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不断得到强化,并最终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效果。

二、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正确认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

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是指:高校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信息、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创新创业素养的过程中,以满足自我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基础,结合自身对所处的校园内外创新创业形势进行的研判,在自我内驱动力和外部助推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实现所选创新创业目标价值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观内在动力。也就是说,高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自愿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内在动力是高校学生自身有一个主体诉求和主观愿望,可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获得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从基本状态上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潜存状态,是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潜在存在状态,即基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既有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理论上可以被激发唤醒但尚未促成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出现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构成部分;二是活跃状态,是指在自身内在发展需要和外部诱因的刺激下被唤醒的,在学生已经和正在参与进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行为中展现出来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

为了了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基本状态及其现状成因,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设计制作的 “高校学生‘双创’心理动机现状及成因”主题调查问卷,随机抽样选取了涉及理、工、文、管、法、经、艺、体共计8个学科门类,本、专科两个学历层次的6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8.17%,有效率为97.83%。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实地访谈的方法进行验证梳理总结,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 我国高校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存创新创业心理动机

首先,我国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调查中,有96.93%的受访者能够准确表述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提出的相关背景信息,有84.84%的受访者能够列举出3项或以上的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政策,有62.35%的受访者了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标志事件,有87.9%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主动关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媒体信息,在这87.9%的受访者中有79.39%的受访者表示会每周一次关注创新创业信息。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79.39%的受访者能够完整地描述其所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名称及其构成情况,这其中有62.86%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在其所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接受指导服务的经历,有45.66%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其所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62.3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其中有36.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了解”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有16.52%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些支持政策“比较了解”。

其次,我国高校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期望值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现值之间,还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在校学生对高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但目前很多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所实现的实际工作成效,还尚未能够赢得学生较高的满意度。在调查中,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评价,62.86%的受访者的满意度是“一般”,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认为“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受访者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11.24%和12.1%。这从某个侧面说明,目前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7.67%)的受访者中,对于不满意的关注点,按照强度高低排序,分别为:“教育活动的涉及面太窄,参与机会偏少”(9.54%);“教育内容过于滞后,实效性不强”(4.43%);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艺术性不强(2.73%);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够(1.7%)和其他(1.36%)。而与此同时,在选择“很满意”的6.13%的受访者和选择“比较满意”的11.24%的受访者中,对于“学校学生‘双创’教育工作亟待改进的工作”问题的选择中,“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双创’教育活动的惠及面”“进一步提升‘双创’教育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创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进一步拓展师生开展‘双创’实践教育活动的空间和平台”也分别以7.84%、4.43%、2.73%和1.02%的比例位列前四。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这些方面集中存在着学生急切期望能够有效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同时这些亟待改进之处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由潜存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变的关键所在。

再次,我国高校从整体上尚需营造起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内外部环境。调查中,在谈到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时,高达87.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有较大的‘双创’实践潜能”,而仅有4.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具有‘双创’实践潜能”,而即使是认为自己不具有创新创业实践潜能的4.43%的受访者,在回答“在有效外部条件的支持下,您是否有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意愿”时,也有2.73%的受访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参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可能性均给予了较高的自我评价。但与此同时,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成效提升的瓶颈性因素”时,受访者将“社会舆论认同度不高”(64.22%)、“教育指导服务工作针对性不够”(28.45%)、“风险分担体系支持力度不够”(3.92%)和“模拟实践平台容量不足”(3.41%)列为最重要的四项影响因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激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潜存心理动机的外部因素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印证了高校学生中蕴含巨大创新创业潜存心理动机的判断。

为进一步确认细胞凋亡的发生,本研究将JeKo-1细胞与不同浓度的LFS-01共孵育24 h后,用PI和AnnexinⅤ染料处理细胞,并进行FCM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LFS-01浓度的增加,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20.0 μmol/L LFS-01能够诱导约80%的细胞发生凋亡(图3B,P<0.01)。

最后,高校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促成了学生巨大潜存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形成。潜存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从逻辑关系上讲,学生个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的需求越强烈,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压力越大,其在创新创业向度上的潜存心理动机就会越强。在调查中,有89.61%的受访者将“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作为“有可能促成自我投身‘双创’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原因”,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导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84%的受访者将最主要原因归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仅有2.56%的受访者在这个问题上归因于“学校‘双创’教育的引导和激励”。由此可见,一方面,愈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学生生存和发展带来的负向刺激,有效驱动高校学生不断积累了自身潜存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另一方面,更高层面的个人价值实现需要也成为驱动高校学生潜存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累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我国高校学生的活跃创新创业心理动机尚有较大的被唤醒空间

如前文所述,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无法进行具体数据上的直接测量,只能通过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判断。

首先,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大量的个性化指导服务需求,为高校通过指导服务工作唤醒激发其活跃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调查中有88.0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当“将‘双创’类课程确立为公共必修课”,有86.2%的受访者赞同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把“构建普遍惠及全体学生的‘双创’实践活动平台”作为核心目标之一,有81.09%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应当“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的个性化‘双创’教育”。在回答“在学校能够提供个性化‘双创’教育指导服务的条件下,您是否会参与‘双创’学习实践活动”的问题时,高达96.59%的受访者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在这其中,对于“个性化‘双创’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期望,主要集中在“‘点对点’的‘双创’信息提供服务”(89.61%)、“‘全程化’的‘双创’项目选题、研究和成果转化指导”(86.2%)、“‘可定制’的‘双创’课程体系设置及其对应的实践活动设计”(77.68%)以及“‘保障性’的‘双创’实践成果转化支持体系”(62.86%),这说明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不但有数量的潜在规模,而且有向度的明确指向,为高校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其次,高校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积累了较好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基础,能够支撑其实现将潜存创新创业心理动机转化为活跃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转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积累、探索新知的能力、乐观稳定的心态、开拓担责的勇气和表达沟通的技巧。调查中,在进行自我主体能力素质评价时,共有86.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初步完成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积累”,有82.7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基本具备”或“完全具备”了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有77.6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成长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有72.5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富有开拓精神和承担风险、承受挫折的勇气”,有65.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高效的沟通协调”。与此同时,调查中发现,在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您认为您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够支撑您开启‘双创’实践的能力素质”时,有79.39%的受访者未能将对自我主体能力素质的评价意见完整地关联迁移到自己所表述的问题的答案中,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高校学生虽然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基础,但并没有能够将这些能力素质有效地运用于开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探索之中,尚未据此形成活跃创新创业心理动机。

最后,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精英化教育突出、普惠性教育不足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普惠性的教育拓展将有助于唤醒和激发更多学生的活跃创新创业心理动机。在调查中发现,有87.2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高端精英化教育、轻基础普惠性教育”的倾向。有71.04%的受访者表示这种倾向的存在会间接导致绝大多数有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产生距离感,从而消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回答“高端的精英化‘双创’教育对激发学生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积极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情况”时,有65.76%的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有28.28%的受访者认为“作用一般”,仅有5.96%的受访者认为“作用发挥良好”。这表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从潜存状态到活跃状态转变,最基础的工作还应当是扎实推进覆盖面广的普惠性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的具备创新创业潜能的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唤醒和激发更多学生的活跃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使高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累起更加宽广厚实的群众基础。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动机激励

高校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努力唤醒和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使其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由潜存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变,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通过其知识对象化过程的完成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行动:

第一,高校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高校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成效评估体系,为激励工作确定科学客观的成效导向,使激励策略的制定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有的放矢。

因此,当前高校应当从制度创设的层面,组织涵盖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创造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结合自身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的特点,首先从理论层面探索设计出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成效的评估体系,进而以此为基础,将体系的理论设计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的结果对体系进行校准和修订,使之能够科学地评估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的工作成效,为学校在制定此项工作的制度措施、设计工作的架构体系的过程中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参考。

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涵盖教学、科研、后勤、师资等多个系统,是综合性极强的复杂体系,其运行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直接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因此,高校在设计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评估体系的过程中,要将能够反映心理动机激励成效的因素尽可能完整地纳入体系设计中,进而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别的信息收集处理渠道和平台,为心理动机激励工作整体成效的评估提供尽可能详实的基础信息,从而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在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这一评估体系的运行效率,要充分考虑与体系运行相关的助推和阻滞因素,要使体系的构建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要保障这一评估体系的构建设计方案,能够高效率地为学校的领导决策部门和实施执行机构提供动态的、精准的和可用的评估分析报告,尽量降低评估结果生成的滞后性,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第二,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一步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育人氛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中环境育人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战略转变,它不仅仅要求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必须转变,更重要的是学校主要领导、广大教师、学生的思想、理念也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7.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很多支持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一定时段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更宽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来看,一方面,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为部分学生所知晓,但是从学生对政策体系化、完整性的理解程度来看,很多学生对政策的了解和理解尚停留在碎片化的层面,其尚未在全体学生中形成普遍的、强烈的吸引和促动作用;另一方面,从这些政策措施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支持保障的角度来看,高校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利用程度还不够精准和充分,尤其在利用政策优势构建校园创新创业育人氛围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引进来”,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尤其是驻地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从中探寻到能够与本学校工作实际情况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的契合点,进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推广媒体平台,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接收到相关的推广信息,让信息的广泛知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要“送出去”,要充分利用好校外的各种有利政策措施的助动作用,依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能够与校外方针、政策和措施有效衔接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定出更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支持政策措施,并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和细致地了解校内外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利用方式方法,真正让更多的学生知道这些有利因素能为自己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什么样的支持,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如何在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有效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使之由潜存状态最大限度地向活跃状态转化。以此为基础,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心理动机被初步激发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为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将其输送到校外创新创业合作单位。通过促使学生融入社会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他们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从而实现环境育人最大成效的充分发挥。

第三,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体系化构建,精准化育人,要通过最大限度地聚合和传导能够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力量,实现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从总体上说,高校更多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一项具体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客观上存在着零敲碎打的情况,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6.高校要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激励目标,既要最大范围地将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的因素纳入体系构建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内部结构设计,充分发挥体系中的最大效用,也要从精细化的角度,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要把能够更好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合力聚大。一方面,从教育者主体的构成来看,要突破现有的相对独立和孤立的机构设置格局,改变就创新创业教育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在着力推广采用“联动式”工作运行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实现系统化的构建设计的基础上,尝试改变现有的简单的组织形式上的拼合,而要努力探索有效发现、传导、聚集和整合体系中各个构成部门对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工作有可能存在和发挥促动作用的助动力量,实现学校主导下多部门共同参与工作架构从“形聚”到“神聚”的转变,形成教育者主体多元化的有机格局,从而实现“(1+N)>(1+N)”的效能提升。

另一方面,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来看,要把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的工作艺术性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去,融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全节点和全领域中,尤其是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将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激励工作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资本价值的认识,加深对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认识,从而激发和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心理动机。

此外,要通过润物无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激励目标。要将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激励工作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针对学生群体不同的信息接受习惯和爱好,以创新创业人格养成为主线,以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为核心,设计形成符合不同媒体特点的教育引导产品,并通过高校的各类宣传媒介传送到学生眼中、脑中、心中,通过全方位、全时段的信息传输,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到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个性化信息。

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和精准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锻炼指导服务。要让每一个保有潜存创新创业心理动机的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受到最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指导服务,从而驱动其创新创业心理动机不断由潜存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同时,高校还应当注重为这些教育激励活动提供支撑的理论研究工作,要从多方面吸纳和聚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学校和地方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动机激励的工作实际,不断深入推进工作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工作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双创受访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动机比能力重要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