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

2018-08-15

关键词:工业革命学习型人类

徐 莉

学习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并成为中国迈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动员令,这是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又继续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后,一次空前的历史性超越,拉开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新起点上再出发的大幕,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历史时期的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是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的要义,正确引领新征程中学习型社会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也是对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成效、发展水平、存在问题进行衡量、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 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历史起点

按照十九大部署,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整体进程一起进入建设的快车道。若能把新征程中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协调一致地推动好,就必须对新征程中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任务以及理论要义有总体认知,尤其需要对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及其所赋予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意义、新内涵有清晰认识和全面了解。对新历史方位的我国学习型社会“加快”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涵有所认识,明确其“加快建设”的要旨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加快,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跨越,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再出发,需要新理论内涵与新实践向标的再塑与承载。据此,笔者认为,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我们有必要从这两个节点切入,对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内涵及其时代蕴意,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和准确把握,以便厘清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 对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内涵的认识和把握

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认清这个新起点,把握其重要历史意义和核心要旨,以便明确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新起点上从何处起步以及如何起步。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再出发的新起点。那么,如何认识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之意义和内涵呢?换言之,新的历史起点赋予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哪些不同的新意义和新内涵呢?就新历史方位的重要标志性内涵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理解:一是中华民族处在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历史起点上;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具有理论主动性、理论引领性的新历史起点上;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新历史起点上。

这三个新起点内涵是层层递进且密不可分的,其中“强起来”是基础,“理论主动性与引领性”是强起来的必然要求,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理论主动性和引领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远大目标和志存高远的大境界。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所具有的全球视野,要有新的高度,要从原来跟上时代转向引领时代的高度,以引领时代为己任,树立把握时势,领跑世界前进的目标;同时要把引领世界的目光融入本土的行动框架。总之,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要以此为依循。

(二) 对新时代新历史方位的理论基点和总体框架的认识把握

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不仅为我们标示出再出发的起跑点,更重要在于其所赋予的新内涵为我们标示出再出发的逻辑起点、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这如同一张助力顺利到达目标的地图,必须被我们所理解和把握。

这张理论地图的总框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这是走向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的总遵循和理论基础。至于如何将其具体地运用于新时期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践的指导之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对此笔者提出了下述“两个结合”的理解框架。

一是与对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新理论新知识,如新工业革命理论等相结合,二是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两个结合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远内涵和精神实质。前者,通过放眼世界把握反映时代发展大趋势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思想,在吸收和学习这些新理论新知识中,提炼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的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后者,结合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要件,如对以“五个时代”为标志的进入新时代的核心目标的理解,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精神实质的领悟和把握,以及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和把握等。最后,通过对两个结合的学习和理解,梳理出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两者中,人们普遍对后者关注较多,对前者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人们对习近平理论思想的理解还更多地局限于国内的视界内,故需要进一步在世界意义上得到升华。

(三) 对新时代新历史方位的实践框架和发展路径的认识与把握

在以上对起点定位、理论遵循有了清晰的把握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实践的内涵和方向路径等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应成为新时代我国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目标和发展路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和路线框架。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只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一战略布局,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的道路。

如果说学习型社会属于社会建设方面,那么,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的根本条件和重要内涵,作为一切社会关系集聚的舞台,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无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这不仅是条件和保障,同时是新时代社会的表现形态。至于“五位一体”中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可以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社会生活中,成为决定这些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协调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的灵魂所在。总之,我们需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依循,探讨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内涵及目标框架。

二、 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新意蕴

(一) 全球正经历的新工业革命浪潮

现今阶段一个全球的共识是: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文明正处在十字路口。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得人类世界进入化石燃料阶段,而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带来的污染则严重危害着人类安全。对此,我们无法回避,也难以逃避。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曾经支撑起现代工业化及其相应的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逐渐枯竭;而那些依赖化石能源驱动的技术也正在失去其往日的风光。显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的能源,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良好生存的最大瓶颈之一*周洪宇,徐莉.站在人类历史拐点处探求教育变革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03-24.。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危机及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重新思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推进经济体系步入新工业革命。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历了此前的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化成为各国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和改善人们生活的依靠力量。工业化在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毫无约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面对这样情形,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

有学者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或后工业化时代,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新工业革命。其实,后工业化是1973年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从本质上看,后工业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需要工业经济的前期积累,要求工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高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后工业化时代是工业时代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工业时代问题的未来选择。

新工业革命是中国政府新近提出的工业化策略。2015年10月14日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这一主张。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正在迎来一场信息网络化的“新工业革命”,这将是弥补差距的过程,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新工业革命的过程。这应该正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将会催生一场真正的“新工业革命”的深意所在*李克强.酝酿“新工业革命”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DB/OL].(2015-11-05)[2018-04-0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1-05/7608535.shtml.。

随之,《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出版,该书基于严谨的学术概念和分析框架,揭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脉络,帮助读者批判性地审视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性认识*黄群慧,贺俊.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15.。与此同时,国外也有学者使用了新工业革命的概念,英国新闻记者彼得•马什提出人类的制造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少量定制阶段、少量标准化阶段、大批量标准化生产阶段和大批量定制化阶段。第五个阶段是个性化量产阶段,马什认为现在正处在第五个阶段,这是一场新工业革命*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30.。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两种有代表性的主张,前者关注了整体经济模式的新旧更替问题,后者聚焦在技术和制造业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经济革命都是在新通信技术和新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构建了新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

第四次工业革命实际是德国的工业4.0政策,为了保持与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德国政府提出要实现一种生产效率更高的“智能工厂”策略。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的孔翰宁,主导了工业4.0概念的建立,该概念的焦点是制造业,目标是将工业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产品制造流程的自动化,加深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之后,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提出从工业4.0 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已经来到。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以智能化与信息化为基础,进而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轮工业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也不再是某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必将对经济、商业、政府、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0-15.。

总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或说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提法不一,但共同之处都落在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新旧更替上。为研究方便,本文将各种提法所关注的内涵统称于新工业革命概念之中。而且这些提法不外乎是从两个视角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进行解读。一是能源视角。认为能源是支撑一个时代经济大厦的根基和命脉,新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能源革命,是新旧能源的更替与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基于煤炭的能源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以化石为主体的能源时代,新工业革命或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以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时代。二是技术视角。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其结果使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电气时代”,其结果使流水线代替了单个的机器生产。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说新工业革命则引发了制造业的数字化,并带来相应的企业管理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进数字制造、互联网和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与重大创新,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无疑,科技作为引起变化的核心力量,科技也是变化本身,其发展特征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中国企业报.2014年是国企改革关键年[DB/OL].(2013-12-16)[2018-01-18].http:∥news.hexun.com/2013-12-16/160639841.html,.。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视角都是物质世界和技术层面,这也是大多数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及其本质内涵的认识方面,更普遍的理解路径。而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人的视角。毕竟,决定一个时代的最终和最本质的因素是人。人类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发生后,都会留给人们这样的思考:新人将是怎样的?然而,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又常常会在变革伊始被人们所忽略。正如在《创客》序言《新人》篇中,姜奇平所指出那样:历史上,变革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都在外边的热闹上,比如蒸汽机带来的船坚炮利和互联网带来的发财机会。变革深入后,人们才从向外看热闹转为向内看门道,反思,世界变了,人将怎么办的问题*蔡洪滨.“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DB/OL].( 2014-12-21)[208-01-13].http:∥news.cnfol.com/caijingrenwu/20141221/19748547.shtml,。

(二) 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意蕴

面对新工业革命,新人诞生和社会基因改变,才是真正从内里而看的“门道”。社会变革后,“新人”才是最为核心的特质。这里所说的“新人”不单单是个体人,同时是时代的集合人,后者更多指向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再造,即由新的人类社会基因决定的新社会形态的整体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之集合。在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浸染中,人能够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多是体现于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上的改变。只有这样的改变,也才堪称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最伟大的改变。而从人本视角上来理解历次工业革命特征的话,新一轮工业革命与此前的工业革命相比,其“新人”特征的表现,在整个观念体系和行为世界方面都将是完全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新能源的更换,“人类命运的关照,要求人类不再是工业化生存状态中的‘智人’,而是合作化生活里的‘同感人’。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扩大到‘生态自我’。即不仅把‘自我’延伸到其他人身上,而且不再局限于人类,更把其他生物和自然都包括进来,是生物圈中‘生态自我’。其同理心,在历史的变迁中,从关心个人到关心家人,从关心家人延伸到同情同胞”*徐莉.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内涵的教育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23-24.。这种同感的感情,延伸到整个生物圈,将整个生物圈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社区和一个大家庭。不仅同情地球上的各国同胞,而且也将整个生物圈上的生物都当作亲人。

这种转变也会改写学习的任务和本质。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的主张,“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认识观,是强调“智人”作为个人获得利益的力量。而当今第三次工业革命把知识视作为大家应该一起承担的责任,强调为人类全体而不是单个人的福祉负责的力量;并且认为,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成为高效劳动者,就势必会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实用主义心态去开展经济活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为高效劳动者,更是为了有效地管理人类共同的生物圈。

其二, 技术和人类进步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终解放人本身。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不仅使人类摆脱机械劳动的桎梏,更在不同程度上使人类的脑力劳动得到解放。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不仅人的寿命在延长,电脑与人脑的对接也不断使人脑有了延长。新时代人类将由此获得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愈来愈能够从功利的谋生境地中走出,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经济领域智能化,传统观念中工作的含义将被颠覆:一方面,此前的工业革命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就业观念被改变,公民社会和社会服务体系将成为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大量的新人会不断涌向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中创造资本。而相较于市场和政府部门,这个新兴领域的明显特点是,人际交往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利益和实用,而转向了寻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使人类第一次从对生产资料系统(重资产)的依赖中走出来,仅仅凭头脑的轻资产,便可使创意高效能地变成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人性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下一个文明时代的新人将更懂得怎样生活,更重精神追求。

可见,人类基因的改变,“新人”的诞生才是新工业革命中的本质。人的改变不仅是成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是能否成功的核心条件。正如里夫金所言:“除非我们能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行为,否则,第三次工业革命就会夭折。”*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62.“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意识形态、教育制度下,改变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和行为习惯,将意味着个人在民族文化上得到脱胎换骨的转变,这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过程。”*徐莉.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内涵的教育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23-24.文化上的阻滞将会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最大挑战。这里所说的“新人”不单单是个体人,同时是时代的集合人,后者更多指向在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再造,即由新的人类社会基因决定的新社会形态的整体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之集合。

就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攀升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改革开放四十年,向先进发达国家看齐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这进一步表明,人类的工业文明处在新的拐点,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把人类带入新时代。与此同时,相较于此前各次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不仅携带着独特的互联网基因,而且在世界地球村背景下发生,它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世界性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可能置身于外。能否跟上新一轮工业革命脚步的关键因素,将不仅表现于外显的物质世界和技术层面,更核心的方面在表现于人(集合人和时代人)深层内里的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共同倡导的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本质和真谛了。学习型社会不是工业现代化框架内的社会形态,而应是为下一个新文明时代准备的社会形态,是新工业革命中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工程,其核心任务是为新时代准备新人。因此,催发“新人”诞生,形成全新的社会价值普适系统,是学习型社会的灵魂之所在,也应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质和目标。这也与赫金斯在《学习社会》中所阐述的基本主张相吻合。正所谓新的时代就需要为新人而准备社会条件,新的时代更需要相适应的新人来创造。这是一切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出发点和目标。

这就不仅要靠教育并以教育为核心载体,同时靠文化土壤并以新的文化价值土壤为基础。此两者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两大着眼点。那么,学习型社会需要与什么样的教育相适应?“人”是教育的原点,为了不断发展完善的人是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根本追求,那么,人的成长是终身不停的,因此,教育就要伴随人的生命始终。最好的教育是要培养人的理性,发展人的心智,使人成为人,这样人们才能应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这一过程必须是终身性的,因此,就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以往的任何社会形态中,人类都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困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中,只有到今天,人类才有条件进入学习型社会。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解放,使人的终身学习和成长成为可能,并为之所需,也为构建终身性教育体系提供了可能。因此,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显然不应该是各类的阶段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载体和基本方面。

学习型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之相适应?固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人类真正实现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构建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基本和重要任务,但这还不够,学习型社会还应该是一个人们摆脱了功利目的而为人类自身的自我完善而学习的社会。当文化的全部力量都致力于此的时候,真正的终身学习才有可能到来,因此,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时必须致力于突破工业社会“智人”文化的社会阻力,形成新的学习型社会文化,最终使社会的价值成功地实现转变。缺少这一方面内涵的学习型社会是不完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甚至可能是偏离了学习型社会本质的学习社会建设。

因此,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真谛应该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文化的有机统一和交融并进。学习文化由此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基因,终身教育体系由此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载体,二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还是在一个组织内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其核心要义都在于为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新人”而准备教育体系和新的社会价值系统生长环境。

三、 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实践

(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在人类历史节点和关键期

从国内看,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放眼全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汇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处。纵观历史,人类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两个阶段,正在经历着工业文明阶段。当前,工业文明阶段本身已经历了其自身发展的青壮年期,根据新工业革命诸理论,工业文明已经达到其生命周期的顶点,人类历史时代正在向工业文明告别,进入下一个新文明时代。新文明时代是以新能源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也是人类对生存现状的反思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追求目标*徐莉.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新一轮改革[C].2014首届“跨学科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4-08-02.。当前,全球正在兴起的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和实质直指支撑工业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对支撑近现代传统文明经济基础进行的脱胎换骨的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引发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等整体的社会系统变革,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这一大背景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和关键期,也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新工业革命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新文明时代的桥梁。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使命,就需要通过这样的一座桥梁,适应发展新需要,成为通往未来的路。

面对时代、迎接挑战,中国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此步入新征程。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拉开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该《决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做了全方位的部署。此次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与进步的各种体制和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要清醒而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时代发展脉搏的前提和关键,是要把握新工业革命中最为根本和核心的本质内涵,那就是为新时代构建新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基因的改变和“新人”的诞生;要认清新工业革命所面临的真正危机与挑战,是如何构建一个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如何形成与新社会形态完全相适应的催生新人诞生和成长的教育。当然,在新工业革命进程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其中最为基础和紧要的事情,是如何做好适应新时代之需的新型社会和“新人”诞生的基础准备。这是新时代我国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指向和灵魂之所在,也应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质。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事业,推进中特别需要有相应的参照系来帮助理解和促进,这是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强调理论指导与实践标准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需要说明的是,今天,中国领跑新工业革命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称霸、扩张梦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梦”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梦想。“中国梦”是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的梦想。“中国梦”不仅是造福中国人民的梦想,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

(二)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当前的紧迫任务

人类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资源成为经济源动力的同时,也成为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因素。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在恶化着环境。人类现有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局限,限制着人们对可再生性绿色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浪费、破坏以至于枯竭,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的持续恶化。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在传统资源基础上的原有经济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新能源的开发和重构才是通往绿色彼岸的光明途径*徐莉.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新一轮改革[C].2014首届“跨学科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4-08-02.。那么,如何依靠新的科技手段,寻求和开发利用新资源,以富有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以绿色资源代替污染性资源,给经济腾飞指定新的起点,注入更强大的动力,甚至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手段将不可再生资源变为可再生资源,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这是世界绿色发展的新命题,也必然是中国发展摆脱困境、实现绿色崛起需要具体回答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容忽视的代价,这使得公众所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老百姓福利水平与经济总量的增长存在一定偏离。特别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环境恶化与资源耗竭的问题,这既是世界的难题,更成为当下中国的突出矛盾,影响了社会的文明进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是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副产品,需要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予以解决。新能源问题是当前人类发展现阶段所共同面临的新命题,也必然是中国新一轮经济领域改革必须面对的新考验。十八大以来开启的新一轮改革,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放眼未来,继续深化改革已成不可阻挡之势。目前的改革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徐莉.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新一轮改革[C].2014首届“跨学科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4-08-02.。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一度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随后,改革工作则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我国经济由此逐步进入了新常态。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到“新常态”一词。经济学家们认为,“新常态”的本质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其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正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科技与生产的创新驱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DB/OL].(2013-8-21)[2018-02-13].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我国经济的新常态,说到底是对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超越。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四十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中国梦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梦想。从人类发展大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对环境的实质性保护,产业结构跨入互联网与新能源融合,经济转型进入新产业的发力时期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从合作共赢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外交的新时期,国家用比较优势进行一系列的外交,如“一带一路”倡议等;从中国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中国进入了大国经济时期、强国富民时期。总之,这是一个新的时期,也是新的环境,新的机遇。在新时期、新环境和新机遇中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其核心指向是经济的持久性可持续发展,是将中国经济的航船驶向新胜境,推进各项事业整体协调进入新时代。

无疑,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全体民众凝心聚力,积极投身到转方式、调结构的改革大潮之中。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满腔热情值得肯定,我们的改革与社会转型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世界改革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新的时代特征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素质、能够快速掌握高科技全面发展的新型民众,被推到了社会转型的改革前沿。同时,也把全体国民实现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脱胎换骨的改变带进了一个新时期。没有这种改变,就不会带来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内涵的质变。此外,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使用,人类社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人们对理性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生的意义的求索,将更加需要。

总之,中国在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进入新工业革命的领跑中,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而且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快速发展。这就不是一所学校的事情,也不是教育一个部门能够全部承担的,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面向未来统筹安排。其根本之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全民学习与全民终身学习。那么,这样的学习型社会是什么?它有着哪些基本特征?又该如何构建和形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形成的体制是否融合?制度保障是否到位?此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标准来加以确认和引领。

(三)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成和重要战略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小康目标处在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已成为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因此,我们可以说“四个全面”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所做的战略布局。

何为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初始于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表达了普通百姓对殷实富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我们所说的全面小康社会,即不仅仅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满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首次提出了“小康目标”的战略构想。之后,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实践中,我党将这种千百年来的人民的朴素愿望上升为国家战略,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这一战略构想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增加了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小康的标准逐渐由单向度扩展为多向度,小康目标的概念也便逐渐丰富为“小康社会”的模型。

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由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新内涵。全面小康社会所具有的特点是未来新社会的特质,学习型社会必然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构成。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整个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变,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社会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重大战略措施。

一方面,实现民族的全面伟大复兴,首先要求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升,学习型社会也便成为中国梦的必然依托。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延续的。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会带来人的改变和发展,人的改变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没有人的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是空谈,所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关乎改革成败。人类社会处在这样一个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新一轮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知识经济时代,民族素质的提升要求国民必须人人、时时、处处、终身不断学习,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向“学习化”转型。如果说不断推进社会变革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那么,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则是推进社会改变的根本保障。

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变化,具体可以包括结构转换和机制转轨。在转换或者转轨的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利益也会随之进行调整,而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转变。这也会引发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人们求变就是为了适应新的社会,新的社会也要求人们顺势而为,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变化。思想落后、行为僵化、不思进取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反之,紧跟时代步伐,锐意改革创新的人,才是时代需要的新人。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能动因素,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积极参与和热心推动,才会保障转型关键中的正确推进。

另一方面,一切为了人,为了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这便要求整个社会成为人人、时时、处处、终身不断学习的社会,全体公民在学习型社会里,成为人格和素质不断得到完善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3):4-14.。在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多个维度的中国梦,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平发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修杰淼.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部分阐述[DB/OL].(2013-07-01)[2018-03-21].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3/07/01/012491629.shtml.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方向是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能获得自我发展和奉献社会的机会,是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出发谈“中国梦”实现的价值维度[DB/OL].(2014-06-06)[2018-01-03].http:∥www.docin.com/p-827203097.html.。

新时期,实现全体居民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公平发展,就是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需要为宗旨,把全民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促进新型的学习化社会形态的形成。与此同时,必须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学习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要确保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打破学习只是部分人的特权这一固有的思想。这就必须要保障全体居民包括流动人口都能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努力抑制或抵消社会的各种不平等,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

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从时代意义上来讲,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主线。在社会转型期,人们都会发生明显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变化,富有新思想、具有新素质、敢于创新的人才是社会成功转型需要的时代新人。培养跨时代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我国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构建并逐步完善终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除了打破学习的年龄歧视,为各类人群提供在其个人生涯不同阶段与在校学生完全同等的学习机会外,更是一种以终身学习、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人性提升为目标的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努力发展人性;同时,个人要充分实现自我,成为有能力和有人性的人,也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综上可见,构建学习型社会既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内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战略举措,还是实现中国梦坚实的社会基础。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是紧跟时代的梦想。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小康目标处在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这为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着眼于2035,我国将迈进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无疑,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世界接轨、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教育现代化基本特征将快步跟进和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准确把握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要义和实践标准,大力推进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当前紧迫任务。

教育部等七部门此前已发布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全版简称《意见》),对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意见》对于全国各地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可以作为我们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标准的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学习型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人类第一杀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