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8-08-14徐嫣嫣
徐嫣嫣
【摘 要】随着当今新课程的改革,品德与社会课已经是小学的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逐渐培养学生们多方位发展,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让学生们健康发展。本文将简析利用思维可视化对学生们进行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并提出自己的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正是在学生处于小学的这个阶段,学生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引导,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正是使学生们提高道德法制意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课标要求下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提高学生们对《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的兴趣,结合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思路对学生们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当下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内容。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概论
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就是结合学生们的年纪还不成熟,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没有达到课程中所要求的相应的程度,所以将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思维方面的知识,通过一些媒、图片、视频、话剧等形式把他们转变出来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帮助学生们进行理解,并且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满足了课程所要求的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全方面多方位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让学生们在欢乐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思维可视化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它在其他的科目当中已经有过应用,并且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的效果。教师们通过将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述,然后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的工具,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将知识与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维可视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多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发展自己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帮助其他的同学学习进步。
二、思维可视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思维可视化教学,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都相对来说较繁杂,每节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对应的部分,教师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才有可能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内容,这就对教师们在上课前的备课环节有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数学英语所不同的是,教师们很不好把握教学的具体内容,也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与课本中的知识完全的吻合,并且忽略掉了品德课的特质。思维可視化的出现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现状,让教师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直观的呈现在自己和学生们面前,进而在进行拓展联系,使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一直是沿着正确的航线。
思维导图的模式一方面它可以让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把握教材的整体性,通过进行思维导图,列出整本书的所有单元,并找出他们其中所存在的联系,并且在每个单元中再进行划分,帮助学生们整体地了解要学习的知识。比如以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文为例子,正本中当中一共包括了四个单元,分别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地球生病了、世界问题还不少还有最后一张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它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大环境的现状以及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们做到保护环境,保护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家园。教师们在教学开始时,通过列出思维导图的方式,让自己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这样教师们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有侧重,学生们在学习时也会更有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列思维导图做到思维可视化,还有利于使教师们实现单元教学法,教师们在一整个单元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在进行同意解答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还让学生们对所学内容有大体的把握,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思维可视化教学,让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的思想与社会课堂中的教学仅仅是教室进行上课,将书本上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就只是简简单单的听讲,只是单纯的植入概念,内容相对来说有点枯燥无味,学生们还是很有可能产生排斥的心理,而导致学生们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很难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效率。并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或者图片等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学生们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具体化、生动化地展示,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或者一些小情景通过思维可视化导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当中,便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将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们的道德法律意识。
思维可视化教学在课前预习、课中探究以及课后复习巩固都可以进行应用。在课前预习时,尽管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进行自我探究的能力,但是教师们在对学生们进行任务的下发时,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能力,给出学生们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们在脑海当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图,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和有趣。在课堂当中,教师们所想达到的目标是学生们通过学习,可以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讨论,进行独立的思考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当中画出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让学生们找到每节课程中的联系点。学生们若想要在课堂当中掌握所有的知识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们多进行课下的思考,借助思维图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整理。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加彰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单纯将课本上的内容,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思维可视化教学手段呈现给学生们,通过这种实际形象的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们从中获取知识,提高道德素养。其次在课堂当中做到保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领导者,突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提高学习能力,陶冶情操。
就比如当教师在教授有关于“我生活的社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们就可以让学生们提前观察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在课堂中让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可以让学生通过录制小视频、拍摄照片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生活社区,比如有一个同学在视频中就讲到“我生活的社区中,环境非常好,到处是绿草茵茵,鸟语花香,在这里,我和其他的小盆友都和谐相处,这里有和蔼的叔叔阿姨,有认真工作的环卫大妈还有坚守岗位的门卫叔叔。”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感受的社区的温暖与美丽,让学生们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们陶冶情操,与人和谐相处。
在以上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思维可视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它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授课效率。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策略,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制定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方案,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好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培养学生们道德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