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结构及对制造业渗透性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2018-08-14贺小丹田新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技术生产性河北

贺小丹,田新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实体经济实现转型与升级则成为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性投入的行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实现创新发展,并基于产业关联作用,形成向制造业产业链的全方位渗透,不仅能够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升级,同时还将促进产业融合,为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绝佳机遇。

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的关系进化包括分工、共生互动和融合三个阶段[1]。在当前的新型工业化时期,二者关系正在经历从共生互动向相互融合过渡。本文所指的产业渗透,在该过渡阶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不断提升,并与制造业建立起良好的产业关联,随之形成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密集度的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及其向制造业价值链上下游嵌入并逐步渗透的趋势,从而推动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一种新型融合产品。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生产活动中,价值链上游的产品开发、采购管理与价值链下游的产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日益成为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相应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服务、融资租赁、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便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战略环节。于是,高端生产性服务环节向制造业的全方位渗透,成为加速战略环节产业融合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对制造业的渗透性进行全面评价。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多数研究针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讨论。张亚军等(2014)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作用下的内生增长情况[2]。刘明宇等(2010)对如何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经济特征与嵌入关系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升级进行了深入讨论[3]。邱灵等(2008)对首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4]。刘婷婷等(2014)以北京与天津为例做了类似研究,并讨论了北京和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与差异性[5]。杜君君等(2015)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6]。高觉民和李晓慧(2011)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模型,并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二者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7]。唐晓华和张欣钰(2016)则从时间维度上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且比较了不同行业的差异[8]。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早期的研究更多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进行讨论,如凡德默维和拉达(Vandermerwe & Rada,1988)[9]、帕帕斯和希恩(Pappas & Sheehan,1998)[10]等。也有不少文献从价值链或产业链角度,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动因、融合过程、融合模式等进行讨论[11-13]。而已有文献鲜有涉及对当前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渗透性的评价与量化分析。本文将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投入产出表,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当前发展水平、结构及其各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的渗透性进行评价,为加速推动实现高端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业的融合,实现产业结构层次升级与竞争力提升提供经验证据。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演变与产业结构升级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演变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冲击下,伴随着生产的专业化以及对技术创新的依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Fordism)渐趋瓦解。生产的上下游阶段,包括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逐渐通过外部购买来实现。企业的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实现模块化与外包化,从而引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分工格局。

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的升级,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制造业越来越多地将生产价值链中的环节进行外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前后向联系,二者之间关系进入共生互动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另一方面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使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依赖性加强,二者的互动日渐频繁,服务链对制造业产品链的渗透日益增强,服务环节逐渐成为产品链的主要增值点,产业发展呈现“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产业化”趋势。此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日渐模糊,二者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不仅促进了产品价值链升级与产业升级,更是推动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于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前者强调的是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即结构上的均衡发展,后者则强调产业质量的提升[14]。一般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都会经历从初级阶段的资源、要素驱动向高级阶段的知识、信息、创新驱动过渡转变。因此,对于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而言,高知识技术密集型、创新型、高产业关联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对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不可少的[15]。具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质量与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

(1)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属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该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对于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器,向制造业渗透融合,对于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产生、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性行业,通过向其他行业输入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高端要素,有助于提高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传统行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的转变。

(3)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为产业价值链注入更多要素,从前期的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服务投入,到产品研发设计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投入,到生产阶段的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再到产品流通阶段的宣传、物流、金融等售后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作用为整个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链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三、 产业界定与数据说明

(一)产业界定

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已基本达成一致,但是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划分与界定一直以来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对比分析提供了依据。其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是以技术性、知识性的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高聚集性、高辐射性等特点。

基于此,本文参考刘婷婷等(2014)[5]的研究,首先选择如下方法来界定生产性服务:根据投入产出表,将所有服务业中用于中间使用的产值部分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用于最终消费的产值部分界定为消费性服务业。但是,这种界定方法无法将生产性服务业对应到具体的行业。

其次,考虑到高端生产性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判断其是否高于一定比例,如50%)*虽然住宿和餐饮业在京津冀地区的比重比较靠前,中间需求率超过了50%,但是考虑到这类行业明显不具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所以本文未将其划分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虽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小,但考虑到该行业明显具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所以本文将其纳入考虑。,同时结合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性质,本文选取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作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性行业。另外,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也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但是中国目前的行业划分标准一直未对这两类行业进行明确界定,相关统计也未对这两类行业进行单独核算,因此,本文将分别选择与这两类行业性质比较接近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作为其近似替代*需要说明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包含的范围较广,其中的主要成分还包含了传统物流与文化产业,因此,本文并未将这两类行业视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将其纳入分析范围仅为作对比参考。。

(二)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京津冀三地区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选取年份主要为201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制一次,目前最新公布至2012年,故本文选择201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同时,文中还将2012年的部分计算结果与2002、2007年进行对比*限于篇幅,文中未将2002年、2007的所有计算结果进行汇报,读者如有需要可向笔者索取。。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主编的各年份《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其中收录了各年份每个省份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系统地体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利用投入产出的数据,不仅可以研究整体经济结构,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将使用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相应指标以及对指标进行分解,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其对制造业的渗透性进行评价。

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结构

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北京、天津、河北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水平及比重进行计算;同时,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种界定方法,分别计算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所占份额,限于篇幅,表1和表2汇报了部分结果。2002—2012年各部门增加值总量发生快速的增长,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增长趋势尤其明显,同时,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要高于消费性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在不断减少,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连年增长。其中,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12年英国服务业产值比重为78.7%,美国为78.25%)。从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来看,北京与天津都处于较高水平,而河北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相比来看,河北与天津的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大概占到一半,但是其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表1 主要部门的增加值总量(亿元)

表2 主要部门的增加值比重

为了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本文进一步计算了主要细分行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表3汇报了2012年北京、天津、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内部行业构成。

表3 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内部行业构成

由表3不难发现,北京、天津、河北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高端服务中,北京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天津与河北。北京其他高端服务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但相比河北与天津,也具有一定优势。另外,河北在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方面相比北京、天津具有较高优势。总体来看,除金融服务外,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优势依然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类传统服务业,相对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在知识密集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五、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产业渗透

为了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性,首先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进行分解计算,来具体看各类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各细分生产性服务(重点关注高端生产性服务)投入所占比重;其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进行分解计算,具体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细分行业面临的中间需求结构,即各产业和各类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的相对比重。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结构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细分行业面临的制造业中间需求结构,有助于更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高端生产性服务在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产品链中的嵌入与渗透程度及存在的差异。本部分使用上文提到的第二种方法来界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另外,依据技术密集程度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高技术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为中高技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为中低技术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为低技术制造业。。

(一)制造业中间投入率分解

表4汇报了北京、天津、河北各类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及其分解计算结果,同时汇报了各类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从制造业增加值结构基本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与河北的各类制造业分布情况:北京以高技术、中高技术为主;天津则相对分布均匀,且中高技术、中低技术所占比重较高;河北则中低技术占比最高,而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呈绝对劣势。

表4 2012年京津冀制造业中间投入率分解

表4(续)

根据表4,各类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基本一致,略有差异。另外,制造业中间投入中,高端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比较低(平均在7%左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端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环节渗透力还有待提高。将各类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按行业细分进行分解,可以发现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制造业,其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1)北京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中,除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与商务服务第二,金融服务次之。同时,商务与金融服务在不同类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除商务服务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中间投入中占比偏低)。这说明北京的商务服务与金融服务向各类制造业的渗透相对均衡。其次,各类制造业中间投入结构的主要差异还体现在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仅在较高技术制造业中的渗透力相对强一些。

(2)天津制造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中结构类似北京,但其相对结构与北京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天津各类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服务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北京。其次,从平均来看,天津制造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中间投入比重与北京基本持平;但是不同类型制造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商务服务在不同类别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金融业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渗透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最后,相比北京,天津各类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型服务投入明显偏低,说明天津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渗透作用仍有待提高。

(3)河北制造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投入中,除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投入外,金融服务投入比重最高,达到32.65%,且在各类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说明相对于其他生产性服务,金融服务在河北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较高。同时,河北各类制造业的生产服务投入结构也与北京、天津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租赁与商务服务投入所占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次,无论是总体来看,还是按照不同类型制造业来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明显偏低。这一结果说明河北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渗透性有待提升。

总之,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分解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较高。但总体上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力仍有待提高。特别是技术密集型服务在北京的较低技术制造业及天津与河北的各类制造业生产环节的渗透水平偏低,仍有待进一步发展,逐步实现向制造业的全面渗透,从而带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河北的商务服务渗透力处于明显劣势,需要通过京津地区的辐射带动实现提升。

(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分解

表5汇报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2002、2007、2012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分解。其中分别计算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中间需求中,三次产业及制造业各自的需求占比,同时,还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按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分类进行了分解。

根据表5,从整体上看,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了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结构差异。再看按制造业类型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分解结果,不同地区各类制造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的占比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1)北京各级制造业中,在2002年对高端生产性服务需求最高的属高技术制造业(37.26%),中高技术略次之(30.78%),之后,随着中高技术产业的增长,中高技术制造业对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到2012年占到一半以上(51.09%)。这与北京制造业结构变化有关,也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步向各级制造业渗透有关。另外,根据表4的各级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北京的低技术制造业比重逐年减少,但是其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占比却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说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渐向低技术级的制造业渗透。

(2)对于河北而言,各类制造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相对结构基本与制造业增加值结构接近,说明高端生产性服务在河北各类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比较类似。另外,河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需求率非常低,这一方面与河北的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偏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河北高技术制造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多数来自北京与天津的服务输出有关。

表5 高端生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分解

(3)天津的制造业结构基本与北京接近,只是天津的中低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比重要略高于北京,但根据表5,天津按制造业分类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结构与北京存在明显差异:中低技术制造业的需求率要明显高于北京,而低技术制造业的需求率却比北京要低(2007年与2012年)。在北京,生产性服务开始向低技术制造业渗透,但在天津可能更多的还是向中低技术制造业渗透。

表6进一步汇报了2012年北京、天津、河北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文化、体育娱乐业的渗透作用相对偏弱,而且可能还需要考虑将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近似替代的合理性。鉴于此,本部分将不考虑文化、体育娱乐业。的中间需求按制造业分类的分解计算结果。可以将各高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与表5中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情况、以及表4的各类制造业产值结构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渗透情况的差异。

表6 2012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间需求率分解

(1)交通运输与仓储的中间需求结构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情况类似,基本与制造业分布结构类似。说明物流服务在各类型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没有太大差异。同时,金融保险业服务的中间需求结构与表5中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情况也基本类似,大致来看,金融服务在各类制造业中的渗透也相对均衡。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对于北京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中间需求中,高技术制造业的需求率明显偏高。其次,对于天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则更多向中高技术制造业渗透;另外,河北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在不同类别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相对均衡一些,这与河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的总体渗透力较弱有关。

(3)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也与高端生产性服务平均情况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商务服务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中的渗透作用明显偏弱,这与该类制造业的资源密集型属性有关。其次,北京的商务服务中间需求结构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情况要相对接近一些,说明北京的商务服务向不同制造业的渗透程度相对均衡。另外,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对商务服务的中间需求占比要明显偏高,而河北对商务服务的中间需求更多来自中高技术制造业。相对中低技术制造业,商务服务向低技术制造业的渗透还要相对高一些。

(4)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其服务输出结构也与其他类型生产性服务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北京作为区域科技与创新中心,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对高技术制造业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渗透程度较高;其次,天津与河北的科学技术服务业对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服务能力较高,其中,天津的科学技术服务对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渗透程度比河北要更高一些。最后,中低技术制造业与低技术制造业对科学技术服务的需求偏低。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对京津冀地区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及其对制造业的渗透力进行了量化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方面的结论:

第一,从水平上来看,北京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明显优于天津与河北,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也要高于消费性服务业,说明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良好。从结构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中比重较高的主要还是物流服务、批发零售服务等传统服务,此外,金融服务占比也较高;另外,可以明显地看出,在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生产性服务方面,三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主要体现在北京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与商务服务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而河北则比较落后。

第二,根据制造业中间投入结构的分解,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投入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占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总体渗透程度有待提升。另外,在各类制造业中,物流与金融服务的渗透程度较高,而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则仅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具有一定渗透力,同时,商务服务业在河北各类制造业中的渗透均处于劣势。

第三,根据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分解,并将其与各类制造业的产值结构进行对比,进一步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在不同类别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北京的高端生产性服务的渗透相对均衡,天津则更多偏于向中低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的渗透,河北总体渗透力不足,结构上看也相对均衡。另外,从行业细分看,除物流与金融服务在不同类别制造业中渗透相对均衡一些,其他知识、技术密集的服务则更多向高技术与中高技术制造业渗透。

新型工业化时代,高端生产性服务向制造业的渗透程度,不仅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进程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根本动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何在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其在制造业中全面渗透,从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本文研究发现较传统的生产性服务,包括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在制造业中的渗透程度较高,也相对均衡。如果能够借助当前这种优势,同时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发展并推广现代物流与现代金融服务,推进物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能够促进其更全面、深入地向制造业产品链渗透,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其次,提高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向中低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的渗透力。本文研究肯定了北京在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服务与科学技术服务以及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这类服务在较低技术制造业以及津、冀周边地区制造业中的渗透作用有限,其中天津的情况要略优于河北。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这类知识与技术服务向制造业的输出,带动制造业生产环节的技术升级与经营管理环节的效率提升,并使其逐步向传统制造业产品链上游的产品设计与下游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延伸渗透。

最后,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发挥北京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并辐射带动津、冀等周边地区,加强向传统制造业全面渗透。当前北京在高端生产性服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其知识、技术产出对天津、河北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有限,这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空间联系较低有关。因此,需要在进一步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程度,利用空间上的产业关联与技术关联,实现北京高端服务的向外渗透,带动实现天津、河北地区的制造业升级,并加速实现产业融合。

猜你喜欢

高技术生产性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孙婷婷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