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研究述评与框架构建
2018-08-14何良兴
何良兴,苗 莉
(1.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 2.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研究背景
创业特质论认为个体之所以成为创业者,是因为创业者是天生的,他们具备一些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如风险承担倾向、追逐不确定性、利润驱动、创新性等[1]。20世纪80年代以后,创业特质论开始借鉴社会心理与认知领域的成熟理论,探索创业者的认知和决策风格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最终推动了基于认知视角的创业研究发展。该视角下的有关研究指出,个人能否产生创业行为,取决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业者的创业实践思维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创业者对既有经历、创业资源和资金的依赖度降低,对创业激情和独特认知能力的依赖度则进一步提高。与之相呼应的是,创业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转型和深化,即从关注创业者如何行动到深化为研究创业者的认知和决策机制。已有学者开始从情境、认知、情绪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探索创业情境下的不同认知能力和逻辑成因,但其研究内容多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因此,系统梳理当前有关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理论研究观点,对拓展未来的创业认知理论和创业情绪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创业情绪相关研究内容
(一)创业情绪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情绪是外在环境变化使个体对自身状态产生的感觉。具体而言,它是一种应激反应的结果,即刺激导致个体的生理反应,由生理反应引起情绪体验,既包括情绪内容又涉及情感体验。创业情绪是情绪在创业领域的具体延伸,其内涵基本借鉴了情绪的概念内容,它表示个人对创业活动呈现出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心境又包括感情,它既可能在实际创业行为产生之前存在,也可能贯穿整个创业过程,甚至会受创业结果的影响[3-5];其中,心境表示个人心中持久弥散的、低强度心理状态;感情是指短期存在于个人心中的高强度心理状态[6]。
以往关于情绪分类的研究忽视了不同情绪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情况,因此,以维度为模型的情绪分类逐渐受到诸多研究者的重视。个性心理学家以人格的5个基本维度对情绪类别作了划分,即“大五(big five)”分类模式;情绪心理学家则从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的角度出发,对情绪进行了类别区分,即“大二(big two)”分类模式。关于创业情绪的分类研究也同样采用了上述分类方法,例如,赵等人(Zhao et al.,2010)从五个维度,即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讨论了不同维度的创业情绪与创业意愿、创业绩效的关系[7];迪尼斯(Denisi,2015)[8]、克劳兹和牛博牧(Klotz & Neubaum,2016)[9]也同样对“大五”分类模式进行了论述。
虽然“大五”分类内容相对稳定,但是,它对于变化较强的情绪不仅没有普适性,而且也不能反映个体应对客观事物或环境的具体态度[10]。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作为一种欲望、信念,甚至一种应对机制被“大五”分类模式所忽略。因此,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二维分类法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研究者在测试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调查表述、不同的测试时段、不同的旋转方法,以及组内、组间的分析比较,测试结果均反映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主要因素[11]。
(二)创业情绪测度方法
1.采用自我报告方法测量创业情绪
利用自我报告方法测量创业情绪,主要是受访者通过情绪测评量表和问卷方式来评价其情绪状态。大量研究证明,被试个体的整体情绪特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个体对于生活琐事的即时情绪反应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2]。这说明整体情绪特征报告比即时情绪报告更易产生偏差。个体对未来或过去情绪事件的反应也存在类似情况[13]。尽管如此,有研究者指出,即时情绪报告也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偏差,因为,具有高社会期许的个体可能会刻意隐藏其消极的情绪状态[14]。总之,自我报告法支持以维度为模型的情绪分类,情绪状态报告存在个体差异的现象,通过自评报告得到的情绪状况结果都应当进行情绪维度相关性的检验。
2.通过行为测量方法测量创业情绪
行为测量方法的潜在假设在于,行为表现特征与个人情绪状态相符合,因此,可以凭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来测量其行为背后的情绪特征[15]。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声音、面部行为、肢体行为来预测行为背后的原因,如通过面部行为联系个体的喜怒哀乐;通过肢体行为联系个体是否尴尬、自豪或羞耻等。
3.借助自主神经系统测量方法(ANS)测量创业情绪
自主神经系统测量方法(ANS)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对个人的皮肤、心血管、消化系统以及体内平衡、注意力等方面的检测以获取情绪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的自主性较强,其活动不一定是情绪反应的功能,会受到个人生理机能的干扰,因此该方法很难判定究竟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反映出的个体情绪状态,还是生理机能反映出的个体情绪状态[16-17]。
在上述几种测量方法中,采用自我报告方法测量创业情绪比较便捷有效。原因在于,受访者可以根据标准化的量表内容,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给出其情绪信息。华生等(Watson et al.,1988)开发的PANAS量表则是自我报告法的典型代表[18],得到了创业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应用[19-21],该量表将情绪分为积极、消极两种属性,并对每种属性列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情绪词语,受访者按照不同情绪表述对情绪进行自我评价。吴宇驹等(2012)在对情绪测度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PANAS测量的有关内容[22],包括:删除该量表中的跨负荷条目,例如警觉性;用热情、高兴、喜欢等指标测度积极情绪,用焦虑、悲痛、生气等指标测度消极情绪。
(三)创业情绪主要研究内容
1.创业者特质
在“大五人格”模型中,研究者发现,创业特质对个体创业成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和性对创业者的竞争力、控制力产生积极影响,外向性、开放性特质则有助于促进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愿[23];消极特质则会对创业者应对挑战或企业转型带来不利影响[24]。上述关于创业特质的研究内容,其本质上就是创业情绪的内容或维度:外向性、开放性、创新性等表示的是创业情绪中积极的一面;消极性特质表示的是创业情绪中消极的一面。后来,有关创业特质的研究出现了“新特质论”的内容,新特质指个体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米勒(Miller,2015、2016)指出创业人格属性具有“双面性”[10,25],具体来说,积极人格包含激情、乐观、自信、成就需要等内容,消极人格包含自负、冷漠、不信任、怀疑、冷酷等内容。而且积极人格可以向消极人格转化,即积极人格到达一定限度就会成为消极人格,对个体行为或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米勒(2015、2016)提到的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也主要反映的是创业情绪中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10,25]。
2.创业过程中的情绪研究
在具体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表现出的情绪可以从知觉、启发和偏差等方面影响个人认知能力,从而对创业者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例如,个人在识别创业机会时,情绪状态会发挥重要作用[19-20]。因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可能会使其低估潜在的创业风险,进而采取风险承担的行为、做出冒险的决策;消极情绪的影响作用与此相反,但两种情绪的组合对创业者评估创业存在的风险具有促进作用[3]。另外,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情绪社会化”的现象,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共情”作用实现对创业过程和结果的影响[26]。
3.创业情绪控制
个人对创业情绪的控制,即个人如何管理创业情绪。管理或控制创业情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绪劳动和情绪智力。情绪劳动表示一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对组织绩效发挥重要作用[27-28]。目前,学者们对于创业领域中情绪劳动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创业激情,例如,激情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正相关关系[29];创业激情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风险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创业绩效[30-31]。情绪智力指的是个人认知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实现目标的能力,情绪智力对创业者整合资源、提高能力和取得良好绩效都会产生重要影响[32-34]。
4.创业绩效
就创业绩效而言,创业情绪对其作用如何,需要基于创业全过程来进行探索。因为情绪对绩效的影响体现为不同机制,具体如借助风险感知、创业自我效能等中间机制影响创业绩效。已有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如自信、乐观,对创业绩效存在直接正向作用[35]。
三、创业认知能力主要研究内容
(一)创业认知能力内涵
创业认知能力是一种创业认知脚本(ability scripts),表示创业者对创业产生知觉、评价和看法的一种能力,具体包含:创业诊断、创业情境知识、能力—机会匹配。创业诊断表示个人对所处环境和创业未来前景进行评估,从而系统掌握创业所需资源的能力;创业情境知识则是个人将总结的不同情境下的创业经验、教训应用于其他情境的能力;能力—机会匹配指将人才、资源、产品等要素整合以把握创造价值机会的能力。总的来说,与创业活动相关的能力、技巧、知识、态度和规范即为创业认知能力,该能力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个体创业经历的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心智模式[36]。
(二)创业认知能力测度内容
对于创业认知能力的测度最早出现在米歇尔和莫斯(Mitchell & Morse,2000)对创业认知的测量之中,他们以创业准备脚本、创业意愿脚本、创业能力脚本三方面内容表征创业认知能力[36]。其中,创业能力脚本包含的与创业活动相关的能力、技巧、知识、态度和规范,本质上是创业者对创业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能力。习怀特等(Seawright et al.,2008)[37]对米歇尔和莫斯设计的创业认知量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他们采用确定性因子分析(CFA)方法对一些不显著的条目进行了删除,在保留米歇尔和莫斯量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机会识别这部分内容纳入其中,最终,将创业认知能力测量内容拓展为能力—机会匹配、创业诊断、创业情境知识和创业机会识别。张秀娥和王勃(2013)[38]借鉴了上述量表内容,并且其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获得了良好效果。
(三)创业认知能力相关研究
1.创业自我效能感
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是其个人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能否满足创业活动需要、实现创业目标的信心。其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层面(包括个人特征和认知能力)和环境层面。在个人层面,个人特征涵盖性别、教育、年龄、工作经验等基本内容;认知能力涵盖认知、学习风格等内容;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39]。自我效能作用的发挥必须依托于特定情境。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行为的关系更加密切[40];呁等人(Jung et al.,2001)通过跨文化研究指出,在韩国和美国创业者群体中,前者自我效能感表现的积极影响不如后者[41];以中国创业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中美比较也得出类似结论[42]。除此之外,创业效能感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很大差异:福布斯(Forbes,200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创业者对于创业活动会更加专注,而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则会阻碍实现目标的预期行为出现[43];申克尔等(Schenkel et al.,2005)强调高创业效能感在个人创业活动中不一定会发挥长期作用,因此,它不必然有助于推动个人识别创业机会,也不必然激发创业行为的产生[44]。
2.创业认知偏差
创业者存在的认知偏差对于解释创业决策速度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创业活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时间压力导致创业者比非创业者更会受认知偏差影响。当前对于认知偏差的研究主要包括过度自信、控制幻想、事后偏见和少数定律等方面:创业者的过度自信对创业风险感知不存在显著作用;控制幻想、少数定律对创业风险感知均具有显著影响,以控制幻想为例,这一认知偏差会导致创业者低估创业风险[45];此外,如果一个创业者经常表现出过度自信,其对创业前景的评价会更加乐观,连续创业的可能性也会增加[46]。
3.创业认知模式
所谓认知模式,表示个人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中一系列知识、经验等信息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起来、相互影响。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可以借助现有认知模式以便于分析创业环境、创业信息、创业机会、创业资源等内容,从而做出独特的认知和决策。研究表明,专家型创业者与新手型创业者相比,其差异之处很大程度在于双方创业认知模式不同[43]。认知模式分为两种,即直觉式认知模式和分析式认知模式,前者表示个人对事物进行分析时,主要运用随机的、知觉的判断方式,较少采用逻辑推理,后者则表示个人在头脑中对一系列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独特判断,也是一种启发式认知。在应对创业活动,二者表现出的作用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作为一种头脑直觉可以促进创业者把握创业机会的信心,但是对于创业者评价创业环境、创业资源的影响并不明显;后者主要表现为一种信息处理、分析与加工,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创业者更加谨慎评估创业环境和创业资源[47]。事实上,与以事实为基础做出创业决策的创业者相比,以认知为基础进行决策的创业者更可能采用创业认知模式。因为在面对高度复杂、不确定的创业环境时,创业者能够通过认知启发式或偏差快速做出决策,而且,借助认知启发式有助于创业者从有限或冗余信息中把握创业信息、提炼创业商机。根据创业认知模式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创业认知的研究焦点已由单一要素向多个要素转移并拓展到更深层次。
4.创业警觉性
创业警觉性是一种把握创业信息、创业机会的重要认知能力,它表示没有通过搜索就可以注意到被忽略的机会或者是个人构想未来场景的动机倾向[48],反映了个体对商业机会持续关注的能力和对外部信息的敏感度。后来,有关创业警觉性的研究不断拓展并逐渐延伸到认知心理学。具体地,一些学者将其看作慢性心理图式,具有该图式的创业者能够敏感识别到市场环境中的不均衡信息,有助于个人在识别创业机会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并结合信息内容调整既有心理图式[49]。因此,创业警觉性能够提升创业者识别商业机会的能力[50]。换句话说,创业者的警觉性和机会识别之间的匹配对发掘创业机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警觉性中的挖掘和重构内容对于个人预测创业机会潜在价值具有积极影响,使得个人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识别创业机会。
四、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关系
(一)创业情绪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
图1 创业情绪、认知能力作用关系
情绪可以提供判定价值好坏的信息,并对人们的态度和思维风格产生支配作用。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对信息加工和处理都浸润着情绪的影子。对创业者而言,不同属性的情绪状态对其认知能力产生不同影响。首先,积极的创业情绪(正向属性)有助于创业者以乐观态度评价创业环境并拓展其认知范围,从而对创业机会信息及时评价。因为正向情绪水平能够扩大个人对事物、信息的搜寻范围,以进行信息的精密加工[51-52]。其次,如果信息内容与消极的创业情绪(负向属性)或积极的创业情绪相一致,那么创业者可以增强对相关信息的编码和记忆能力[53]。再次,积极创业情绪能够促使创业者在应对创业活动时打破原有心智模式,提高创造力,进而取得成功[54]。最后,与消极状态下的个体相比,呈现出积极情绪的个人更容易以自信态度把握创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并做出先动性决策[55-57]。不过,创业者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积极情绪过度则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即正面情绪转变为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创业者认知能力变化。图1为创业情绪和认知能力的作用关系图。
(二)创业认知能力对创业情绪的影响
创业认知能力对创业情绪的影响主要通过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调配、认知变化、反应调节5种策略实现。情境选择表示创业者通过回避他人或某些场景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境修正是创业者处理或控制其面临的问题。注意调配意味着创业者由于自身劣势,选择性地关注情境中的某些方面。认知变化指创业者对其所关注的方面有可能涉及多种选择并进行决策。反应调节是创业者的情绪一旦被引爆,会对情绪反应倾向的努力产生影响。上述策略中,前4种属于聚焦策略,它们发生在情绪反应被引爆之前,在情绪尚未对创业行为、生理反应造成影响时就已经被使用;最后一个策略则属于反应策略,出现在情绪反应被引爆之后,这一策略发生时,前述4种策略就已经被使用。认知变化策略和反应调节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认知变化策略会减轻负面情绪感受,增强正面情绪感受;反应调节策略则对负面情绪体验影响较弱,改变正面情绪行为。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创业情绪产生的过程、时间、类型以及类型的转化
首先,创业情绪贯穿创业活动的始终,主要表现为创业者的情绪状态,无论是其概念界定,还是其测量方法都反映出创业情绪主要由创业事件引发。那么,这一具体引爆机制是什么,不同情绪对创业行为、创业认知能力各维度的具体影响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其次,创业情绪作为创业者人格特质的一种深层次内容,对创业者的行为、认知以及创业绩效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情绪的积极层面一旦达到一定限度则会转化为消极内容,对创业结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未来研究还可以立足整个创业过程,加强创业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的研究。再次,创业是一个动态、复杂、不确定的活动,上一阶段创业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创业情绪,这就要求在后续研究中及时跟踪创业情绪,进一步探讨创业情绪的动态演化路径。最后,创业情绪的测量既存在方法和指标上不统一的现象,又存在测量时间跨度以及不同情绪类型同时存在的潜在问题,因此,构建统一的创业情绪指标体系对于创业情绪的深化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业认知能力各维度的作用及具体的作用机制
创业认知能力(包括认知内容、认知结构、认知模式等)差异是解释个人能否产生创业行为的关键因素。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创业行为、了解创业活动[2]。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创业认知能力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可以有效发挥作用;创业认知能力每一维度的作用强度如何;各维度引发创业情绪、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关系的深化研究
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关系存在交互作用现象。在不同创业阶段的具体情境下,创业情绪对创业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创业认知能力引爆创业者的情绪则需要通过聚焦策略和反应策略来实现。但是,对于这一交互作用的研究,仍然存在微观机制层面的视角。首先,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创业情绪类型对创业认知能力各维度的作用强度如何;其次,聚焦策略和反应策略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测量,这两种机制对创业情绪类型的具体影响是否有所差异,为何存在差异;最后,积极情绪可以转变为消极情绪,在转变过程中,创业认知能力及其各维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哪一维度对于转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研究,虽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仍然集中在比较笼统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未来对于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考察既要考虑二者的具体维度要素,还要考虑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创业情绪与创业认知能力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情境要素,即上一阶段绩效的好坏会引发下一阶段的情绪表现,改变创业认知能力,进而引发新阶段的创业情绪体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因此,未来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将有助于拓展创业情绪和创业认知理论的研究空间,为提升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提供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