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涛的艺术风格
2018-08-13马玉妹
马玉妹
摘要:石涛的一生,经历了国家动荡和亲人变故,他自身却活在矛盾之中,从两次接驾皇上,与官方人士交往甚密,并且希望借自己的绘画才能得到权贵的认可和仕途上的支持,但权贵们并没有把他作为一个政治上的伙伴,石涛也始终不得仕途上的赏识,没有步入仕途。在绘画上艺术天分极高,是个有革新精神与才能的画家,他既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探路人,又是艺术理论的评论家。
关键词:笔法;点法;写生;个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92-01
1.背景
1.1 政治背景
在明朝被清灭亡之后,石涛家中因为时局的动荡而遭到了波及,此时的石涛尚且年幼,侥幸逃生,从此远离红尘,皈依佛门,法名原济。石涛喜爱四方游历,曾多次在江南的敬亭山、徽州等地游览,尽览南方山水自然的面貌。石涛的一生,经历了国家动荡和亲人变故,他自身却活在矛盾之中,从两次接驾皇上,与官方人士交往甚密,并且希望借自己的绘画才能得到权贵的认可和仕途上的支持,但权贵们并没有把他作为一个政治上的伙伴,石涛也始终不得仕途上的赏识,没有步入仕途。这些经历跌宕起伏,却没有影响到石涛在绘画上的艺术研究和追求,相反,在仕途上的不顺,也推动他在绘画艺术上有所得。
1.2 艺术背景
石涛,是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他生于明清交接之际,一生颠沛流转。在绘畫上艺术天分极高,是个有革新精神与才能的画家,他既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探路人,又是艺术理论的评论家。石涛不是凭空自创新的绘画理论,他从宋元优秀作品名家之作中寻得营养,取宋代骨法之长和元代笔法之妙,继承传统,但是又不只停留在仿古,结合自身云游的视觉经验,与古人的画法相碰撞,不是一味的临摹古画,而是跳出前人在绘画上的限制,走到自然造化中去,用写生的方式去创作,画出的山水生气灵动,又有抑郁浑厚之气。后来的石涛一心研究绘画艺术,总结了多年来绘画上的实践经验所得,这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的作品之老练,自信与洒脱。
石涛在云游徽州,江南等地时,凭借对自然山水景物的观察,创作性的提出了写生的方式去辅助绘画创作,“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自然的描摹中“法自我立”。这一观点在中国绘画史上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后人在此之上继续探索与研究,而不同于在此之前一味的从古人画作中去临摹学习,在山水画的创新上停滞不前。
2.作品分析
石涛因为当时政局和自身家庭的变故,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寄情与画作的研究和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创作精力旺盛,一生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与前人的绘画风格相比之下,他的作品中,表现了笔简墨淡、擅用点法的特点,用墨上的浓淡干湿,变化无穷,生意盎然。同时笔墨中还有淡淡的苦涩,正如石涛自称的“苦瓜和尚”,这个苦涩让后人在观看时意味深远。
石涛一生的作品当中,无论是大尺幅还是小尺幅作品,都有很大的创新在里面,个性十分明显,但是好的作品总有共同之处,想必要是宋元名家看到石涛的作品,必定瞳目。当然这样的结果不是石涛凭白捡来,在石涛的绘画历程上,可以分为三个绘画时期。石涛的第一个绘画时期是对于传统技法的学习,董其昌在当时对于画坛的影响很大,石涛就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当然不仅是董其昌,包括宋元其他名作,都是石头学习的对象。在山水的技法上,石头已触得前人章法。画笔以清圆细劲的线条,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盘亘的山石,从此图可看到石涛后期恣肆流畅的笔墨技巧,显然是出自早年对传统白描技法进行认真扎实苦练的硕果。
石涛第二个绘画时期可以定义为艺术精进的时期,此时的石涛在南京与当地许多诗人画士结识,包括屈大均、龚贤、孔尚任等,同道之人在一起的切磋,必然有更奇妙的结果。这个时期,石涛已经游历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徽州地区,通过写生和观察,石涛必然在心中积累了很多直观的自然素材,以及对于画法的理论经验的积累,到了南京之后,石涛接触的这些文人手中,有不少前人的作品真迹,让石涛近距离的接触到了董源、倪瓒、沈周以及董其昌等这些历史上的大家作品,就像现在的人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的惊叹,结合此前石涛对于云游中写生绘画的内容,也辅助他更多方面的理解学习前人的绘画思想和技法。在这一时期里,经过和南京的这些文人的交流,石涛在山水绘画的风格,从之前的徽州新安派的画风,逐渐由浓而淡,石涛自身的艺术风格逐步形成,笔墨的运用更为自信。
《山水清音图》是石涛绘画风格转型时期的代表作。画中的山峦植被层次丰富,结合笔墨的虚实和黑白,在画中用留白造势,云雾的虚与山石的实形成对比。在用笔上,可以看出是学习自前人的披麻皴,用到了成片密集的点状笔触,肆意的个性通过点的墨法,全部都表现出来了。篁叶可以看出取法于倪瓒,又不同于倪瓒的稀疏,而是在于茂密,墨色的变化上,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墨色干湿浓淡的酣畅淋漓。
这幅画在构图上,石涛考虑的亦是精细。在山石之间,有一株古松蜿蜒盘踞在画面中心,仿佛飞龙在天;而在古松的根部,坐落着一个茅舍,其中安排了两位文人对坐,仿佛正在聆听山林远处的声音。瀑布在远处的山涧处,经过前面山水的遮挡,从竹林山崖中间流出来,流到了画面底部的深潭,这样的构图意味深长,不是把内容直观搬给观者,而是要观者不断的移动视线,寻找画中的细节,画面的内容也就流动起来。结合有力而沉着的用笔,淡墨勾皴出山石的样貌,再以浓墨和焦墨皴出山石的立体厚重质感。而近处山石之上的从草,用密集排列的方式画出,与古松上用浓墨画出的树叶形成呼应,让人仿佛听到了微风拂过从草和树叶的沙沙声。石涛在这幅《山水清音图》中,不同于前人的三重四叠的构图方式,使用了自己结合写生经验的“截取法”,借助其中茅舍的一角,和山涧中瀑布的一隅,却让人浮想到画外的景象。
3.结语
石涛对后来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的画家也影响颇深,对随后兴起的各个画派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为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让山水画没有在当时一味的学古、崇古的艺术氛围里走向极端,而是通过革新找到了新的突破与出路。他以自己独特的笔墨描绘自然,以主客观结合的新手法突破旧的程式,这种艺术风格及艺术理论对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天的我们,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