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批评的语言艺术
2018-08-13吴燕清
吴燕清
一、化“喋喋不休,繁冗拖沓”为“精明简要,醍醐灌顶”
当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常会就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笔者曾经亲眼看见放学期间,走廊上有几个学生踢球,把走廊上的应急灯打坏了,该班主任把学生找来,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谈到树立远大理想,从自身谈到伟人,从今昔谈到将来,足足谈了一个小时,个中列举不少事例,阐述不少道理。可是,这只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不要说是学生,作为同事,我也觉得太啰嗦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希望被人唠叨。苦口婆心的催眠曲,促膝长谈的语言持久战,最终只会事半功倍!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力求切中要点,要像剧作家一样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引人入胜,要像敲打钉子一样声声入耳。只有简明精到、有的放矢的言语,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有醍醐灌顶之效。
二、化“威胁恫吓,强加于人”为“刚柔相济,留有余地”
教育学生,不是让他们“听老师的话”,而是要他们能遵守学校的纪律。学生违犯纪律,需要批评,班主任就要搬出规章制度,看他犯了哪条,要有根据,而不能靠教师比学生高一等这样的心态去‘镇压学生。或者对学生大喊大叫。制定班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出谋划策。谁不守纪律,就让大家给他“定罪”。一个热爱篮球的男生,选了一个班里最靠后的位置,但课堂上总爱拍一拍心爱的篮球,同学、教师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然搬出“见家长”的威吓,以他倔强的性格,第二天必退学不可。如果当着全班同学对他大吵大闹,也无济于事,甚至有可能变本加厉。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找来他轻声细语地说:“你一米八的个头,球感好,反应快,确实是篮球运动员的好料子。可是你不能为了自己的前途,影响了其他人的利益,对吧?同学们,包括你,一起定的班规里有一条‘为了个人利益影响他人,为全班同学服务一周。”他不好意思地说:“那,那我就为全班同学打热水!”从此,他再也没有在课堂上拍篮球。另外,对犯严重错误的学生做出批评时应该恰如其分,避免使用过于绝对词语。要是用语太过绝对,日后不能兑现,结果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从而在学生中失去威信。
三、化“尖酸刻薄,恶言相讥”为“触动心灵,动之以情”
古语云:好话一句暖三九,恶语半句寒三伏。批评学生时,无论当时的情形令你多么气愤,无论你的心情多么糟糕,万万不可口出恶语。因为恶劣的语言是一种软暴力,刺伤的是人的内心与灵魂,最后危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曾经经过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师正讲津津有味地解读课文,突然发现靠墙的一位男生呼呼大睡,教师语调一变“课堂上也能睡着,你果然是白又胖的猪呀!”男生马上跳起来,认为老师羞辱他,与老师顶撞起来。同样的事,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他走到睡觉学生身旁,先敲了敲桌子,学生抬头看了看又继续打瞌睡,于是,教师又轻轻摇了摇他,温柔地说“做梦哩,又梦见你那日晒雨淋的老父亲在工地干活吧?”一句话触动了他的心灵深处,使他想起了含辛茹苦,被生活重负压弯了腰的父母。促使学生听后去思考、去回味、去自责。这样的批评比简单生硬的诉斥要好得多。
四、化“老账新翻,侮辱自尊”为“就事论理,尊重人格”
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账新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教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对一个名誉扫地,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实际工作中,千萬不能将“事”和“人”,甚至“此事”和“彼事”缠绕在一起。不能在“好心”的批评中,侮辱了孩子的人格。例如经常会讲到的这些话: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是笨蛋呀;上课都能迟到,你还能干成什么大事?事实上,作业不会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能表现出惊人的天资!学生上课迟到,所谓事出必有因,可以先问清楚原因。不妨将上面两句话稍做修改:你连钢琴都能过十级,我相信这样的题目对你不会是难事;你一直很守时,估计今天的迟到是因为有事耽搁了你吧!同样的教育,不同的说法,修改后的言语更让人接受。
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的言语,只有通情,方能达理!哪怕是一声真诚的慰问,一个微不足道的委婉,都可能让学生感动不已,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