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身型虎故事原因探析

2018-08-13贾秀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6期

贾秀兰

内容摘要:化身型虎故事以变形为其核心母题来敷衍情节,其基本情节模式为“化身”。结合中国古代虎信仰以及李徵人生经历来看,李徵化虎的原因大体可归为家族和自身两个层面。化身型虎故事思想主题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寓教于乐——审美价值”的变异过程,反映了古代小说观的变革。

关键词:化身型虎故事 《人虎传》 原因 小说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常出现虎的身影,最早的当属《山海经》。化身型虎故事就是以人虎的互化(即变形)为其核心母题来敷衍情节的故事。在各类化虎型故事中,最佳者当属唐张读《宣室志》中“李徵”一条,叙天宝中李徵化虎后,遇故人袁傪之事。

一.化虎原因

李徵化虎既有作者的虚构成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从中国古代虎文化以及李徵人生经历来看,李徵化虎的原因大体可归为家族和自身两个层面。

(一)家族因素。小说开头“陇西李徵,皇族子,家于虢洛”[1],即交代了主人公的出身高贵。

陇西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序传》:“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2]《史记》记载:“李将军者广。陇西成纪人也。”李白在《赠张相镐·其二》中吟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汗边将。”

陇西李氏作为北魏以来的高门士族,到了唐代,特别是唐代后期,农名起义的冲击加之士族内部的腐化,使得它不得不与其它高门一样逐渐走向衰落了。李徵虽然中了进士,但是家族并没有给他更多的庇护或人脉,只当了江南尉。甚至李徵化虎后,还需要拜托袁傪帮忙照顾妻儿。

无疑,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陇西贤才辈出,故而流淌着陇西血液的李徵是相当骄傲的。李徵身上背负着整个家族的期许,甚至是担负家族复兴重任,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为其最终异化为虎埋下伏笔。

(二)自身因素。李徵是古代怀才不遇、碌碌无为、郁郁寡欢的一类士人形象,他的性格是孤傲狂妄的,他的人生是悲剧性的。

李徵可看成唐代的狂人,他与世人格格不入;“李徵化虎”可看成唐代的《狂人日记》,不过前者是人化狂虎而食人,后者是狂人惧怕为人所吃,然于常人看来皆不免有偏执之性。李徵化虎是千千万万与世界格格不入故放浪形骸的士人缩影。孟郊落魄长安时也曾感叹“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李白千金放还后,仰天长叹“大道似青天,我独不得出。”。《醉醒石》说他:“把那功名二字拿在手里,谓卿相立致,终日猖狂放恣”[3]。钱易《南部新书》己卷说:“薛伟化鱼,魂游尔;唯李徽化虎身为之,吁可悲也。”[4]

李徵对功名的强烈的执着之念。古人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李徵在化虎后,仍心心念念自己的文章,“我有旧文数十篇未行于代,虽有遗稿,尽皆散落。君为我传录,诚不敢列人之阀,然亦贵传于子孙也。”虽然声称只想在自己的后代中流传,但也能看出其想以文字扬名之心。

二.文化解读

(一)报应主题。魏晋南北朝神仙、巫道、儒释思想杂揉共生的社会现实使化身型虎故事的“变形”母题得以进一步地阐发。这一时期的“变形”母题和报应轮回、众生平等的佛教观念结合。

隋唐化身型虎故事直接承接六朝志怪并有所发展,强化文學幻想的表现力,而非继承其宗教寓意。

李徵化虎就体现了报应主题。“直以行负神祇,一日化为异兽”的记述将化身为兽类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所行有违神灵,他私通寡妇,咎在自身,反而尽焚人家,表明是一种报应。

有些以报应为主题的化身型虎故事故事兼有宣扬佛法神迹,弘明释教观念的意图。宋代的报应类化身型虎故事的宗教意味愈发淡化甚至完全消失,理教意味变浓。“报应”完全从佛教教理变为道德是非的批判工具。

报应性小说的出现,扩大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故事的宗教性过浓,会掩盖文学性。

(二)功能变迁。从化身型虎故事思想主题的变迁,我们可看到其功能经历“政治伦理——寓教于乐——审美价值”的变异过程,侧面反映了古代小说观的变革。

汉代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直接衍生出的人虎互化,体现的是儒家政治伦理功能。随着汉王朝的分崩离析,变异之谈的政治价值逐渐跌落。人们更关注故事的怪诞色彩,从这些文本作为搜奇记逸的载体。胡应麟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5]

汉魏六朝时的小说,除了极少数外只能是故事性小说——以陈列外部事实为目的的小说,而不是小说性小说——以表现价值生活和情感生活为目的的小说。小说还没有发现自我。小说家们缺乏主体意识。[6]

至唐,化身型虎故事题材的革新,人情化和诗意化的出现和强调,使其最终成长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唐传奇。李徵化虎的故事在内容上虽不离述异语怪,然其描写精细、曲折、宛转、华艳,实现了化虎型故事由志怪向传奇的演化,大大突破了记录式的六朝体制,尤张唐人风气。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化身型虎故事从最初粗陈梗概的奇闻异事,到维护政治秩序的工具,再到文辞华艳的传奇,显示出古代小说创作的演进和变革。小说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日渐丰富厚实,可看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日益成熟。

注 释

[1](唐)张读:《宣室志》,第192页.

[2]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13页.

[3](清)东鲁古犯生著:《醉醒石》,第67页.

[4](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56页.

[5](明)胡应麟:《二酉缀遗·卷中·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371页.

[6]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