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阈下蜀绣作品名的英译

2018-08-13唐春梅王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唐春梅 王晓

内容摘要:蜀绣作为四川的文化名片,理应积极地对外译介,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然而,现在对蜀绣对外译介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借助接受美学,探讨蜀绣作品名称在对外译介时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不给英语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加之作品名称翻译又受限于篇幅。本文作者认为,在翻译蜀绣作品名称时,应该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蜀绣名称 翻译策略 归化异化互补

一.蜀绣简介

蜀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其图案精美,工艺精湛,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成为了四川的文化名片。蜀绣,不仅仅是一门手工艺,更传承着四川的织绣文化,是四川乃至中国丝绸中的瑰宝。历经辉煌与没落,蜀绣于2006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因此,蜀绣的发扬光大及其对外译介也必须依赖翻译。然而,关于蜀绣对外译介的探讨很少,基于此,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探讨蜀绣对外译介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让蜀绣能借助翻译媒介,走出国门;让蜀绣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而不仅仅是四川的文化名片。

二.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简介

接受美学,又被称之为接受反应文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Hans Robert Yauss,1921-1977)和伊瑟尔(Woffgang Iser, 1926-2007).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论以原文文本为中心及作品自足存在的观点,而是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实践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而译者对作品的翻译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阅读及赋予作品意义的过程。因此,这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不同译本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解读。接受美学主要提出了期待视野、潜在读者、意义空白和视野融合等理论主张。虽然接受美学是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但它的诸多思想都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接受美学重要理论梳理

伊瑟尔在其文学的接受反应研究中提出了潜在读者这一重要概念。伊瑟尔认为,意义是文本和读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阅读经验中的产物,是读者赋予了文本以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既不等同于作者所隐含的恒定意义,也不等同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体化意义,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基于此,伊瑟尔将读者分为了“潜在读者”和“真实读者”。所谓的潜在读者是文本自身所设定,是作为对文本的“反应邀请结构”而存在。

期待視野又称“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是姚斯文学接受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主张。姚斯所提出的期待视野指的是“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现行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限度”。他还指出“一部新作品的读者能够再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中感知它,也能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的期待视野中感知它”。也就是说,期待视野主要包括文学期待视野和生活期待视野构成,前者主要包括对文学形式、审美、主题、风格和语言审美经验;而生活期待视野主要指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经验。在姚斯的基础之上,格林进一步指出,期待视野是指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艺术趣味以及阅读能力所形成的读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能力,它是读者接受文本的前提条件。作者在创作文本之前,就会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做出预测,从而更有利于文本的传播和接受。

三.接受美学对蜀绣作品名英译指导的可行性分析

1.接受美学对于蜀绣作品名称翻译的理论阐释力探讨

蜀绣作品的名称是一件蜀绣作品的灵魂,通常蜀绣作品的名称都会涵盖作品颜色,作品主题、作品用途以及作品材质等。尤其是蜀绣作品名称中所蕴含的主题,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常见的两性与繁衍、纳吉求福等主题等等都是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于蜀绣作品的英译必须考虑如何恰当地用英文再现中国传统文化。换言之,对于蜀绣作品名称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将其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字,而是涉及到将中国传统文化用英文进行传达。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差异巨大,这更是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正如廖七一教授在其著作《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中所论述的那样:“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焦点(cultural focus),而词汇总是朝着特定的文化中的焦点方向发展,变得日益详尽和复杂。如果文化间的焦点相似,那么不同语言词汇间语义对应和交叉的情况就很普遍。相反,如果文化间的焦点各异,那么不同语言的词汇间语义冲突甚至空缺的现象就十分突出,翻译的难度自然会大大增加。”而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这对于文化焦点相差甚远的中西文化之间的转换具备积极的指导意义。

2.蜀绣作品名称翻译策略

从潜在读者的角度出发,在对蜀绣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读者对于译文的接受。而不同接受者对于信息的理解,取决于各自的文化预设(cultural presuppositions)。英语读者由于不具备汉语读者的文化预设,因此只能按照英语的文化预设去理解英文词汇。而当英文词汇与汉语词汇在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时,英语读者对于词汇所产生的联想和中文读者对于原文所产生的联想就会存在巨大差异。为了避免这种差异的产生,达到英文译文对于英文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和中文读者对于中文所产生的影响对等的效果,在翻译标志中文特有事物的文化负载词时,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不是采取归化的的策略。从而英文读者才不会受其文化预设的影响,而对译文所传达的信息理解出现偏差。蜀江锦院博物馆收藏的蜀绣作品《麒麟送子》,笔者考虑可以将其英译为Kylin delivering the son. 而不是将麒麟翻译为Chinese Dragon. 因为麒麟在中国文化中内涵和龙在基督教文化中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麒麟,性情温和,乃中国传统瑞兽,而龙在西方文化中乃凶猛残暴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麒麟,乃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中国古人将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长寿、太平,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麒麟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作成各种饰物和摆件,佩戴在身或安放家中,寓意祈福和安佑。麒麟是古代中国人最希望出现的神兽,它们的出现就意味着幸福、好运。而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

姚斯指出,期待视野由文学期待视野和生活期待视野构成,而生活期待视野主要指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经验。因此,译者作为译文的创造者,在创作文本之前,必然会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加以预测,从而让译文能更好地在译语文化语境中传播和接受。基于此,尽管有些蜀绣作品名称传达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英语文化读者基于其生活期待视野的制约,无法依据译文完全理解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内涵,但鉴于篇幅的制约以及对译文流畅度和可接受度的考虑,译者依然会选择归化的译法,确保译文的较高接受度。比如,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蜀绣作品《蜀绣凤凰朝阳图.白湖绉肚兜》是典型的表现两性关系主题的蜀绣作品。该作品中的凤凰比喻女性,而太阳喻指男性,作品绣制在女子的肚兜上,表现男女情爱。作品名称翻译成英文为Sichuan Embroidery of Phoenix Heading the Sun, white Huzhou Crepe bellyband。译文将富含文化主题的部分凤凰朝阳图处理成为Phoenix Heading the Sun.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祥瑞,历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自秦汉始,原本雌雄区分的凤凰,开始整体“雌”化,喻指女性。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宇宙万物皆是阴阳对立,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两性关系上,阳喻指男性。因此,蜀绣作品上的“凤凰朝阳”暗指了男女两性关系,但缺乏相应文化背景的英文读者显然从Phoenix Heading the Sun这个译文中是无法领会该文化内涵的。再如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列馆收藏的蜀绣作品《福禄寿星图》,笔者考虑可以将其翻译为 Gods of Luck, Fortune and Longevity, 而不是像某些译文一样,将其音译为Fu Lu Shou. 鉴于篇幅所限和作品名称的特殊性,不能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注释,音译无疑是无译,如此翻译丧失了翻译的意义。因此,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归化的译文优于异化的译文。因此,在翻译蜀绣作品名称时,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只采取归化策略或异化策略。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在对蜀绣作品名称的英译过程中,应该采取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降低英语读者的阅读难度,增强英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保真”。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W.伊泽尔(霍桂恒、李宝彦译).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对外译介策略研究》”的论文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HCY2017B13)

(作者介绍:唐春梅,四川传媒学院外国语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王晓,四川传媒学院外国语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