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错题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分析
2018-08-13陈菊
陈菊
[摘 要]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在做练习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应准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 小学数学;错题资源;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属于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往和谐方向发展,使“错题”转变为“精彩”。
一、善用错题,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巧妙利用错题,引导学生正确解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提问:“一个林子有300棵树木,A组需要砍15天完成,B组需要砍10天完成,如果两队进行合作,需要砍几天?”学生列出公式:300÷(300÷15+300÷10)=6(天),并阐述算理。随即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倘若这片林子有600棵数,需几天砍完?”大部分学生回答:“12天。”“你们认为正确吗?是否用计算呢?”“不用计算!”即使学生嘴上是这么说,但却还是认真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出乎预料:“6天。”树木的数量较之前超出一倍但时间仍未改变!“若各有150棵、450棵、900棵树木,又分别需要多少时间砍完呢?”届时学生不再肯定回答而是充满疑惑。“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计算。”一会儿,答案得出,“均为6天!”“树木数量变化而时间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不存在联系?”“能否在不了解具体工作总量的情况下计算出工作时间呢?”“错题”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视错题,提升信心
教师需理性、宽容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题,积极肯定学生的参与。如在黑板上列出一道选择题:“30位学生,每张电影票20元,购买30张电影票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时,老师随机点名一位学生让其上台算出正确答案,但此学生算出错误答案为:30+20=50(元),随后老师重新让另外一位学生上台却未让第一位学生回座位,而是在后来那位学生计算出正确答案30×20=600(元),再问第一位学生:“若每张电影票为15元,购买30张需要多少钱?”待其回答正确后方可回到座位。如此,促使学生养成活跃的思维,做到敢说、敢做、敢问,并大胆创新,增强信心。
三、利用错题,创新思维
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应该巧妙利用错题,激发创造性思维。比如这道题:“草原上有20只羊,12只兔子,15只奶牛,三种动物加起来总数为多少?”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主要为:20+12+15+3=50(只);20+12+15=47(只);20×3=60(只);12×3=36(只);15×3=45(只)。由于受到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学生未能准确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区别,由此将二者混淆,胡乱编造计算公式。教师应指导与帮助学生重新理解题目,告诉学生做题时需多读多想,认真想好计算公式后方可解答,同时根据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编出与题目相似的问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捉捕错题,优化课堂
教师需善于寻找错误中的“闪光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爸爸的年龄是33岁,是小亮年龄三倍多3岁,小亮今年几岁?”学生回答为14岁,解题公式为:33÷3+3=14岁。学生看完题目发现有“多”就以为是加法,所以出错。老师通过此次错题可以发现学生对加法和除法及审题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并再提问学生:爸爸今年年龄33岁,是小亮年龄三倍少3岁,小亮今年几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33+3)÷3=12岁。教师通过捕捉错题,分析学生易错点与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
总之,错题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十分宝贵的“利教研学”资源,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题”,明确“错题”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将課堂中的“错题”进行有效利用,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唐警梅.借助错题资源,提升思维品质——小学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J].学苑教育,2017(12).
[2]李珍红.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探析[J].新课程(上),2017(9).
[3]张莉.巧让“错题”生成“精彩”——谈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