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依据

2018-08-13王森萍

行政与法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九大报告对于我国发展所处的新历史方位所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依据主要体现在历史进程转折标志、主要矛盾转化标志、历史发展定位标志方面上。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进程;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06-0014-06

收稿日期:2018-04-20

作者简介:王森萍(1975—),女,吉林辽源人,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的一个重大科学判断。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政治论断,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转折标志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转折的标志。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摧残,受尽帝国主义列强蹂躏。为了让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走向民族独立,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不断争取:发展军事工业,学习西方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总统制、选举制,在民智不启、国运日衰、军阀割据、帝国侵入的历史条件下也行不通;借鉴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试图用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拯救中国,结果同样是失败;实行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权民生的原则,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因其主要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这条道路在当时无产者、农民占大多数的中国依旧行不通。

在重重迷雾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58年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革命也横跨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把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施政纲领,中华民族由此走在了一条站起来的道路上。在领导民族独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去建设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让人民能够富裕起来,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十九报告指出:“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直面困难,勇于承担,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這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再次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再次激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走过了有些国家用1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在社会发展方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2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0.43亿人;在经济发展方面,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9261美元;在综合国力方面,中国已进入世界第一阵营,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17.58%提高至2016年的20.08%。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人充满信心地向世界宣告: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矛盾转化标志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认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的延伸。历史充分说明,抓住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并解决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将社会主要矛盾与我国社会实际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并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来部署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确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方向。可以说,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重要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为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发展,很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位,物质短缺状况已发生根本改变。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与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热切、追求面更广、需求面更宽,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对此,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十九大报告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联系起来,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表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定位标志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依据的内涵,就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变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之间的联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只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一个新阶段和时间新坐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3]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初级阶段,指的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至少上百年。而且,我国依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没有改变。但从社会主义本身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是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理解新时代的多重内涵,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定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找到前进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强盛的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也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这也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新的时代课题,就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实践的声音。实践的要求需要理论的声音,需要理论的回答。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保持初心,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有道路自信。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先用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十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而十九大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所作的部署,是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发展中国家等重要判断而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举措。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发展定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奋发进取,用了短短的100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了300年时间才逐渐完成的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在这100年里,中华民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靠着坚忍不拔的信念,靠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毅力,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工业化革命所经历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这些成就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个100年时间压缩,空间压缩的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社会本身经历了断崖式的变化,我们党所面对的困难与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不可想象的。极速的变化,也给新时代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发展之后所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会比不发展时候的问题少。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发展也进入更深入、更细微的阶段,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还需要奋力前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定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根据“两个是否”原则(即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浓缩了“先富起来与后富起来,然后共同富裕起来”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的实践方略与战略部署。正是基于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当作自己的历史责任。“人民擁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些震动人心的话语,这些胸怀人民的历史担当,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马克思说过:“历史上任何革命都不是为了某一种纯粹思想而进行的,而是为着实际的物质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迄今发生的革命都是为了少数剥削者的利益而进行的,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97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进入新时代,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定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中华民族曾经历过辉煌,在世界发展中曾处于强国地位,具有大国影响力。英国历史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行过分析: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占全世界GDP总量的26%;公元元年到1820年这1800多年间,中国的GDP总量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都超过了20%;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32.9%;1840年以后,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一路下行,1840年降到29%,1870年降到17.2%,1900年降到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仅占到4%;1950年新中国建立到1980年这30年间,中国的GDP占全世界GDP总量的比重大体就在4.0%—4.5%之间徘徊。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而中华民族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落后了。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發展。2017年,我国GDP总量折合11.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14.8%。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几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仅要靠经济发展的力量去带动,还需要社会发展的自生力量,自身活力,去充盈社会发展肌体。

(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定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波反全球化的浪潮。在反全球化趋势的背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面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以坚守的政治定力,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积极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谢海军.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四个维度[J].中州学刊,2018,(01).

(责任编辑:刘亚峰)

On the Basis for Judg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ang Senping

Abstrac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a major scientific judgement of the nineteen major reports on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The basis for judg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urning mark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the symbol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and the sig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is new major political argument in order to build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under the new era and realize the Chinese nation's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era;historical process;basic contradictions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