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2018-08-13谷曼

行政与法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习近平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意义重大而深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智慧结晶。这一思想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关 键 词:党的十九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8)06-0007-07

收稿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谷曼(1977—),女,辽宁葫芦岛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这是中国首次明确地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五年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多次提及“命运共同体”,从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充分表达了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共建美好世界的诚挚愿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同年3月23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的两个决议中,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大潮对全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人类社会向往的目标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既是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体现在致力于建设一个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等方面。[4]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和平始终是人类的追求,然而战争却从未远离。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持续了40余年的冷战,人类饱尝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伤痛。时至今日,虽然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也已不复存在,但世界仍不太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依然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如何有效地化解矛盾与纷争、消弭战乱与冲突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针对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主张“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5]通过构建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让和平之光普照大地,让每个人都享有安宁祥和。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 纵观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上保持复苏态势,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等风险也不容小视。面对这一现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理念,主张各国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同时,呼吁各国发扬伙伴精神,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开启未来增长的崭新航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让每个人都享有富足安康。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态度理性看待文明间的差异,让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不同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应当承认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文明是流动开放的,并因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应当加强文明间的互学互鉴。[6]总之,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价值,都凝结着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智慧,要让各种文明和谐共生,让每个人都享有文化滋养。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近代以来,工业化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我们不能以破坏性方式谋求发展,而应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主张要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让每个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关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中国外交传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的日益加深与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是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和”文化对内追求克己,对外讲求和谐,尽管存在儒、释、道等不同流派,但它们都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胸怀,都“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7]“和”文化的精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致的:“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视全天下为一个整体,主张国家友好往来,人民和睦共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仇必和而解”,主张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争端、化解矛盾;“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视万物为同胞,提倡爱护自然,善待万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几代领导人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这一外交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领域就主张“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反对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界。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其重要内容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明确指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主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应当一律平等。江泽民同志积极倡导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谋求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2000年9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重申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来掌握,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讲话,提出了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主张,并再次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同时呼吁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几代国家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的日益加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宗教信仰各异、社会制度有别、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难度之大、影响之广也前所未有,人类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已然成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危机,都可能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而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国际社会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减少危机外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持续蔓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8]推进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创建以平等、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势在必行。然而,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理念的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这一时代潮流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9]

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力量对比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近几年来,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高位,2016年更是达到了80%,已成为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主引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前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0]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必然要求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寻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正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磅礴恢宏的大国气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感,也体现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不仅承载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美好愿望,也为各国应对形形色色的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11]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为全世界带来长期的发展红利。

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0年来,正是由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持之以恒地融入并推动全球化进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更加全面、深入和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我国的长远战略和创造新辉煌的重要前提。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与其他国家同行并进。

另一方面,世界的繁荣稳定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13]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于维护世界的繁荣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具有巨大经济体量的中国,以开放的市场、丰富的产品和雄厚的资金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14]对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拥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个市场主体的中国必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与此同时,中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曾经深受强权势力侵害的中国是主权平等原则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政府历来尊重各国的核心利益,奉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坚决反对恃强凌弱,主张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5]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中国梦的实现必将給各国创造更多的机遇,更加有力地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明确地反映了中国将自身前途同世界前途紧密相连的清晰定位。

四、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贡献与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与举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却明显滞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权益在现有的治理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与尊重。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着眼于国家发展与世界稳定的大局,在维护现行治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努力寻求并不断拓宽能够公正合理地反映各国利益诉求的途径。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指出,我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着力促进全球多边发展机构的改革,高度关注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全球治理平台建设,在服务于我国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不断完善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

第二,向世界提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公共产品。毋庸讳言,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牵涉各方利益,过程势必漫长而复杂。在这一过程中,原有体系的主导者和受益者不会主动让渡已有的权利,新机制和新引领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主导地位。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世界急需新的全球治理公共产品以弥补现有体系的不足。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3年秋天,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到2017年9月,我国已经与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合作范围涉及经贸、金融、人文、科技等领域,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2014至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相关国家创造了18万个就业岗位和近11亿美元的税收。[16]“一带一路”正在把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充分表达了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的美好心愿。

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出访东南亚,在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会谈时首次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以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2016年1月16日,经过中国与相关国家五次多边磋商、数次双边磋商和八次筹建首席谈判代表会议,亚投行正式开业。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创建国,奉行严格的市场规则,采取多边主义管理规范和决策程序,体现了共同工作、共同受益的原则。截至2017年6月,亚投行成员增至80个,遍布五大洲。

中国政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还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政府始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已向世界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各方要齐心协力,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让人类社会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国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向国际社会明确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抵御全球变暖的决心,这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正在与各国人民一起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当中,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世界命運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7]“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新秩序的衷心期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立足时代潮头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一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努力对世界有所作为,同时又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理念的大国风范,向全世界明确宣示了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8]的立场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19]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02).

[2][1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02).

[3][8][10][12][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18.

[5][15][17][1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2).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7]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02).

[9]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01).

[13][14]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03).

[16]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03).

(责任编辑:高 静)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and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for Mankind

Gu Man

Abstract:O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comrade Xi Jinping who is standing on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history and times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for Mankind”.The thought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in significan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The thought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comrade Xi Jinping,who has made a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 deep thinking on the future of mankind.The thought is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on expectations of all the people of the world,so it has gotten a general reorganiza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Comrade Xi Jinping;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for mankind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习近平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标题党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