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2018-08-13卫景琪
卫景琪
内容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翻译实践当中,谚语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好的谚语翻译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往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奈达更加重视后者,译者在翻译时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英语谚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奈达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谚语
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他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奈达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學探索》,其次是1969年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他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所谓形式对等,其“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其中要关注的是接收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Nida, 1964a:159)。而动态对等是基于奈达的“对等效应原则”,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上的一致”(Nida, 1964a:159)讯息需要根据接受者语言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期望进行调整,旨在达成“完全自然的表达”。目地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受到原语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应减至最低程度。奈达特别强调“动态对等”,他认为由于各种语言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见的,而“动态对等”追求的是和原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翻译,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由于“动态对等”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1993年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动态对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功能对等理论”。
2.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谚语多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在翻译实践当中,谚语的翻译是一个难点。好的谚语翻译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往来。本文则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支撑,浅谈其对于常用谚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各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在语言和信息上有差异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语言又可以交流、领悟,在语言上存在“对等”。当译者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通俗易懂的译法。
2.1形式对等的翻译方式
形式对等是指在翻译的时候字对字、句对句、含义对含义的对等,以使译入语和原语之间实现完全对应。我们页可以称这种翻译方法为直译法。这是在对译文不产生异议的前提下,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的翻译。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原文与译文如出一辙,使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感受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对于原文的一致的审美感受。
例1. Time is money.
这句话译为“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最通俗易懂的一句谚语之一。在翻译的时候,采取了形式对等的直译方法,甚至达到了字对字完全对等。通过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个民族对于时间和金钱的价值的认知几乎是相同的。
例2. Every road leads to Rome.
这句话直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是意大利现在的首都也是历史上的古都。也是人人皆知的地名,直译并不会因为文化差异,引起人们的误解。相反,采用直译不仅遵循了原作的结构,同时运用最简单的翻译方法译出了原作的意思,使读者一目了然。这句话的译文注重信息的传递,展现了功能对等的原则。
例3. A near friend is better than a far-dwelling kinsman.
本句译作“远亲不如近邻”。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其语义简单明了,便于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例4.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它是一句直译的典范之作,现在已经几乎成了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这句既通俗易懂又喻义深刻。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句话是外来的语言翻译过来的,可谓是一例极为成功的翻译。几乎接近奈达所说的理想境界——“最高层次的对等”,使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
同样直译却经典的谚语还有: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
Blood will pay blood.
以血还血。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良药苦口。
Gold can't be pure and man can't be perfect.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2功能对等的翻译方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語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对待同一事物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当这些谚语出现在翻译领域的时候,同样的事物表达的寓意也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能力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在翻译谚语的时候,要注意到谚语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感受,使其充分体会到原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含义。如果翻译当中过分强调形式对等,往往会让读者费解。比如:“Call a spade a spade”,如果按照形式完全对等的翻译方法,我们翻译成“叫铁锹为铁锹”,这样的语义完全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舍弃形式对等,追求“功能对等”,即意译。在谚语的翻译当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意译的手法,比如:
例5. Every dog has his day.
这句话译为:“凡人皆有得意之日”。在英语当中,狗有“忠诚”的意思,西方人视狗为人类的好朋友。因此在英文的谚语中有很多有关狗的表示褒义的例子,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但是在中国文化当中,带有狗的词语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能直译成:“每只狗都有走运的时候”、或者“幸运狗”,而是引申我其他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的话语。在此例中,就意译为“凡人皆有得意之日”,既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又符合功能对等的信息传递原则。
例6.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这句话如果是直译,则译成:“在罗马,就按照罗马的方式来办事”。意译为:“入乡随俗”。这样的翻译更明确地传达了原语要表达的信息,反而比直译更加简洁易懂。
例7.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直译过来是:“人祈求,上帝决定”。在西方文化当中,上帝是基督教中创造了宇宙的神,上帝是西方人的精神依托,是创造和统治世界的永恒的存在,是信奉基督教的人们至高无上的信仰。而在中国文化,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这是将自然的天人格化,把它当作具有超人间力量的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加以崇拜。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界的吉凶祸福都是上天决定的。因此,在译为中文的时候,就不能直译为“上帝”,翻译成“天”是最恰如其分的。
例8. A man may dig his grave with his teeth.
“祸从口出”。如按原文文字直接译为“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牙齿自掘坟墓”,读者肯定会大惑不解。因此,只适合译成“祸从口出”,在警醒人们注意言谈的同时,也让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原文比喻的精彩。
同样采用意义的谚语还有很多,简单举例如下: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笨鸟先飞。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的翻译方法,都要注意到谚语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感受,使其充分体会到原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含义。以功能对等视角审视谚语翻译,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译者应应当把握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做到正确使用,使其真正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芒迪,李德凤.翻译学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刘剑华,杨娜.浅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0(5):16-17.
[4]单新荣.英汉谚语翻译的对等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9):150-150.
[5]熊德米.奈达翻译理论评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4):85-89.
[6]王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84-85.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4.
[8]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9]温洪瑞.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6-61.
[10]徐雅婧,乔宇.意译还是直译——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8):86-87.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