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行为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

2018-08-13齐文娥杨学儒李尚蒲

复旦教育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意愿大学生影响

李 琴,齐文娥,杨学儒,李尚蒲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加,鼓励大学生创业无疑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比例,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多项举措。早在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可以保留学籍进行创业。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支持。此外,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响应,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税收优惠等。在创业政策的驱动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活动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2015届的3.0%[1]。这一比例相对于2010年0.9%的水平有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30%的大学生创业比例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行为。大多数研究是从家庭职业背景[2]、大学生人格化特征[3-5]、创业环境[6-9]等角度进行分析。也有文献从创业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10],但主要是分析国外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针对中国大学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的研究不多[11-12],且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11]或者基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因子分析[13]、结构方程模型[14])进行分析,运用微观计量方法分析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以及创业行为的影响的文献乏善可陈。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在5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意愿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1947年的哈佛商学院。自此以后,创业教育广泛传播到西方国家的各大高校。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各个阶段,且大部分高校从1980年开始就设置了比较全面的创业课程。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针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如何设置,即创业教育应该包含哪些知识体系、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更为科学;另一类主要针对创业教育的评估,即衡量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行为、创业意愿、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绩效的影响[4-5]。

何为创业意愿?国外学者Bird指出,创业是旨在创建新企业或者为已有企业创造新价值,创业意愿能够很好地预测创业行为,是促使创业行为发生的心理诱因[15]。Krueger也认为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具有极好的预测作用,并定义创业意愿为一种主观态度,它决定了创业者是否开展创业活动[16]。国内学者吴启运对创业意愿的定义为:引导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心理意向[17]。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将大学生创业意愿定义为大学生在未来很可能落实创业实践活动的强烈信念,它能促使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的因素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因为创业意愿本身就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18]。总结当前的研究,笔者发现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先前的创业经历等。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创业[4-5]。(2)创业环境,包含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已有研究指出,税收政策、利率政策、融资贷款优惠政策等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6-9,19]。(3)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拥有创业资源。Dyer和Handler指出,父母如果为企业家以及私营企业主,其子女的创业意愿以及开展创业活动的概率明显增加[2]。(4)创业教育。除了上述影响外,创业教育也会影响创业意愿和行为,但对此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指出,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20];而有的研究则指出,当控制了个体初始的创业意愿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10]。至于创业教育能否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研究也没有取得一致结论。有的研究认为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能够促进创业的开展[21-22];也有研究持相反的态度,认为创业教育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相反创业教育有可能改变学生对待风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抑制创业行为的展开[23]。

创业教育如何影响人们的创业意愿和行为?通过何种渠道产生影响?现有的研究已展开了分析。(1)创业教育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影响人们对于创业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即通过使创业者个体特质发生变化而产生影响。创业教育可能改变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使得学生更具有冒险精神,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加乐于与外部世界交流和接触,从而增强创业意愿。Fiet的研究指出,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动机从而影响创业意愿,一个好的教师的授课行为比授课内容更为重要,教师扮演的“调解员”的作用能够改变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和行为[24]。(2)创业教育直接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和能力,从而直接促成了创业活动的展开。Brian和Iredale认为,创业教育通过帮助受教育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类型,让受教育者直接掌握了创业知识,从而增强创业愿望[25]。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在5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抽样对象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之所以未能涵盖大一、大二学生,原因在于大部分大一、大二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课程学习上,还未来得及思考创业问题。大三和大四学生面临着毕业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已经准备从事创业活动或正在尝试创业。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原则,针对分布于广东、上海、湖北、江西和黑龙江的5所普通全日制大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42份。剔除填答不完全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759份。问卷回收率为84.2%,有效问卷率为90.1%。剔除某些关键变量的遗漏回答,最终得到本研究的分析样本610个。问卷内容涵盖大学生个人及家庭情况、先前经验、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在校创业经历以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等。样本大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不再详述。

表1 大学生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统计

(二)创业教育的测量

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研究从3个方面来衡量创业教育:

(1)创业课程。研究借鉴Panagiotis和Dimo将创业教育分为理论导向和实践导向的分类方法[26],把创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模拟仿真课程。理论课程采用两个变量来衡量:一是是否修过“创业管理”学分;二是是否修过“创业教育”学分。模拟仿真课程也采用两个变量来衡量:一是是否修过企业模拟类(ERP)实验课程学分;二是是否修过创业管理实验课程学分。4个变量均是虚拟变量,修过为1,否则为0。

(2)创业论坛和竞赛。衡量创业论坛的指标为“你是否经常参加创业论坛、创业指导讲座”,回答分为“从没参加过”“偶尔参加”“经常参加”3类,分别记为1、2、3。创业竞赛采用“参加创业竞赛的情况”“申报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本科生计划项目”两个指标来测量,均采用排序的方式计量。

(3)创业社团或者协会。采用是否“创业班学员”、是否参加过“SYB(Start Your Business)大学生创业培训班”、是否“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研究社成员”3个指标来测量。这些指标均是虚拟变量,参加为1,没参加为0。

表2为受访者的创业教育情况。总体来讲,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比例较低,72.57%的学生没有上过创业管理类课程,70.44%的同学没有修过ERP实验课程学分,高达78.58%的学生没有修过创业管理实验课程学分。据了解,本次调研的5所高校均开设了“创业管理”等课程。大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是非专业出身,另一方面是这些课程的内容设置不够科学,无法吸引学生参加。

高校经常举办创业论坛或者讲座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从表2可见,约4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论坛或讲座,其中经常参加的同学有4.42%。可见,此类论坛或讲座的“回头率”并不高。至于创业竞赛类项目,约76%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而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只有7.26%。可见,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比例低于参与讲座或者论坛。创业竞赛从准备到完成,需要大学生准备较多的材料,占用时间较多,所以参与的比例会更低一些。作为创业教育的另外一种组织形式,各种创业团体也在不断涌现。从表2可见,曾加入过ERP研究社或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的比例并不高。具体来看,只有8.50%的大学生属于创新班学员,不到8%的大学生参加过ERP研究社或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这一比例远低于参与创业课程或者创业论坛、讲座的比例,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只有有创业意愿的人才可能参与此类团体,而大学生群体中真正有创业意愿的人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创业团体本身有比较严格的筛选机制,只有相对优秀的人才能加入。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导致当前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的比例较低。

表2 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的描述性统计

(三)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测量

对于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衡量,在问卷中针对了大学生的不同年级进行提问。用“大学期间你有几次创业或者做小生意的经历”来表示大学生创业行为。从表3可见,约74%的大学生从未开展过创业活动,创业1次所占的比例为14.16%,创业2次以上所占的比例为11.03%。可见,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比例较低。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毕业后立刻创业的可能性非常小的比例为66.73%,而可能性非常大的比例为9.03%。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占比不到10%。但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在毕业5年或者5-10年内创业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加。这说明,大学生内心深处具有创业情结的人还是不在少数,只不过囿于家庭、经济状况等限制,毕业后立即开展创业还不够现实。

表3 在校创业行为与毕业后创业意愿的描述性统计

四、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及意愿的影响

(一)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行为用“大学期间你有几次创业或者做小生意的经历”来表示。由于大学生创业行为次数大于等于零,存在着样本在零点值删失(Censored)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将会出现有偏的估计结果,故采用托宾模型(Tobit model)进行估计。托宾模型设置如下:

式中:为潜在因变量,表征大学生愿意在校内创业的次数;为大学生在校内期间实际创业的次数,当 大于0时被观察到,取值为 ;当 小于等于0时在0处删失;是参数值,需要注意的是,并不代表自变量的边际效应,如果要算出边际效应,则要经过额外的计算得出;是残差项。 代表一系列自变量,用以衡量影响大学生在校内创业经历的因素。 主要包含以下变量: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户籍;大学生所在的家庭特征,如父母的最高受教育程度、主观家庭社会地位、是否有亲戚正在创业,以及是否有创业非常成功的亲戚;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情况,包含创业课程、创业论坛与竞赛、创业团体。

从表4可以看到,男性和女性在大学期间的创业行为并没有呈现显著的差异。以往的研究关于性别和创业行为之间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研究认为女性创业概率要低于男性,但Masuda基于日本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创业概率要高于男性[27]。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创业次数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具体来说,农村大学生在校内开展创业的次数比城镇大学生多出0.454次,且这一差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家庭背景以及社会资本变量显著地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Dyer和Handler认为家庭职业背景会影响子女的创业选择,如果父母是企业家或者私营业主,其子女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大。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收入处于中层的大学生相对于家庭收入处于中下层的大学生,其开展创业的可能性高出0.60次。由于大学生创业需要初始的经济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始的资金支持。如果大学生是家族企业二代,其开展创业活动的概率显著增加。如果亲戚朋友中有人正在创业,则大学生开展创业的可能性增加0.632次。亲戚朋友创业不仅有着显著的示范效应,而且还能够给予创业指导和帮助,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潜在创业者的行为。

表4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校内创业行为的影响

研究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论坛和竞赛、创业社团3个方面来衡量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校内创业行为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选修“创业教育”学分倾向于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但是影响并不显著。而参加ERP实验课程,对大学生开展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如果修过ERP实验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行为的次数将提高0.649次,这一效果甚至超过了家庭经济地位以及社会网络带来的影响。创业教育是传授关于企业运作管理的知识,而ERP实验课程是将企业运营管理简化为数学模型,类似于数字游戏。通过这一模拟学习,大学生能够明白企业运作以及企业管理的原理,从而能激发创业的热情。选修创业管理实验课程学分则显著地降低校内创业的概率,因为创业管理实验课程虽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但同时也会提高学生们对创业风险的认识,这样会导致很多潜在创业者放弃创业。研究还发现,经常参加创业论坛或者创业指导讲座,倾向于提高大学生在校内创业的次数。参加创业竞赛以及社团也能够提高校内创业的次数,但是影响均不显著。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创业教育不仅使得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技能,触发其创业精神,而且使得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使得学生不会冲动冒险,降低创业失败的机率。

(二)创业教育、创业行为对于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我们用大学生毕业后立刻创业的可能性来表示创业意愿,回答“可能性很小”赋值为1,“一般”赋值为2,“可能性很大”赋值为3。由于这一因变量是有序分类数据,研究选择有序逻辑回归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 不可观测,若 ,表示“本科生毕业以后立刻创业的可能性很小”;若 ,则Y=2,表示“本科生毕业以后立刻创业的可能性一般”;若

,则Y=3,表示“本科生毕业以后立刻创业的可能性很大”。 ,可以视为一组待估参数或者称为分界点。 除了包含模型(1)中控制的自变量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即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以此来探讨校内的创业实践经历对于毕业以后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应用Stata 14进行有序逻辑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首先考察了在校期间创业经历对于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在校期间的创业经历与毕业后的创业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在校期间的创业经历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尝试到创业的激情、快乐,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创业可能遭受的风险,因此,对于今后的创业意愿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研究然后重点考察了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第一,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方面,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修过“创业管理”学分的大学生,其创业意愿明显高于没有修过这门课程的同学。具体来说,修过“创业管理”学分的大学生,其“创业可能性很大”的概率比没有修过“创业管理”学分的大学生高出5.7%,其“创业可能性中等”的概率比没有修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高出9.2%,这一差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在企业模拟实验课程及创业管理实验课程方面,发现选修实验课程的学生对他们的创业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创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强,而实验课程则不够系统,无法为大学生系统地讲授创业知识,无法吸引大学生创业。

表5 创业教育、在校创业经历对本科生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

第二,大学生参加创业论坛或者创业竞赛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如果说创业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那么创业论坛或者创业竞赛则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相对于选修创业管理的课程,创业论坛虽然举办的频率相对低,但论坛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冲击可能比直接的创业教育更为强烈。研究发现,经常参加创业论坛、创业指导讲座的大学生,其毕业后立即开展创业活动的意愿显著高于未参加任何论坛和讲座的大学生,具体高出2.6%。创业论坛或者创业指导讲座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可能原因有:创业论坛或讲座邀请的演讲者多是富有个人魅力与创业激情的创业者,听众容易受其感染,易萌发创业意愿;创业论坛或讲座大多是以鼓励听众创业为主要目的,并不涉及具体项目的实践落实,所以听众产生的创业欲望不会因现实落差而减少。同时,参加创业竞赛或创业计划比赛两次以上的学生的创业意愿比没有参加的学生明显增加,具体来说,拥有创业意愿的可能性高出9.3%。

第三,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团体对于其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是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学员或ERP研究社成员,他们毕业后创业的意愿将显著增加。虽然参加SYB创业培训班以及加入ERP研究社并没有显著地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的概率,但是参加这些活动使得创新创业的想法在大学生心底萌芽,一旦大学毕业后条件成熟,会极大地增加他们毕业后创业的意愿。

其他变量的影响符合预期,性别、农村户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是家族企业二代以及创业教育对本科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均显著。总的来说,创业教育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特别是选修过“创业管理”学分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的边际效应远远高于其他变量的边际效应。这说明虽然大学生选修“创业管理”的比例不高,但选修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尤为深远。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研究基于全国5所全日制大学的调查数据,采用托宾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在校创业行为以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选修过ERP创业实验课程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行为的次数将提高0.649次。修过“创业管理”学分的大学生,其“毕业后创业可能性很大”的概率比没有修过“创业管理”学分的大学生高出5.7%。经常参加创业论坛、创业指导讲座的大学生,其“毕业后立即开展创业活动”的意愿显著高于未参加任何论坛和讲座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经历虽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意愿,但是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参加创业教育课程、参加创业论坛以及创业团体的大学生内在的创业意愿比较强,因此,研究可能高估了创业教育的影响,对实证结果应该持有谨慎的态度。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摒弃“不想创业的学生就没必要参加创业教育课程”的错误认知,应该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为少数创业者开展的教学活动,更是为全面培养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应用与实践课程。

(2)将创业教育课程分层次模块化设计,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首先应分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重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建议将理论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让每个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精神。而模拟实践课程则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拟实践课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开放给所有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应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逐步构建并完善知行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再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若没有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其培训效果也无法显现。知行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然需要授课教师具有知行融合的能力,或者师资队伍在结构组成上能够事先知行融合。考虑到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知多行少的现实短板问题,在积极提升现有师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应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着力建设来自校外企业有着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

猜你喜欢

意愿大学生影响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