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及应急对策

2018-08-11陈福林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7期
关键词:风险分析

陈福林

摘 要: 近年来,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样破坏了生态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之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尤其是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引发了水污染、火灾以及放射污染等多种问题,由此可见,区域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影响十分严重。基于此,文章将以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其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应急的对策,确保能够及时解决突发事件,提高区域环境的安全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关键词: 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应急对策;分析

所谓的突发事件就是发生突然且带来严重危害与损失,对公共环境安全产生影响的事件。现阶段,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制定出应急管理机制,且实际效果理想。而在国内,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几率不断提高,因而治理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正确认知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十分重要。

一、突发环境事件与特征研究

所谓的突发环境事件,具体指的就是设备运行过程中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所引发的重大事故,并对附近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常见的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包括了水污染、噪声污染、烟雾污染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等等。而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则指的是自然灾害亦或是污染物的排放所引发的有害物质进入到环境当中,对环境的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对人们生活与身体健康带来危害[1]。为此,必须要积极采取对策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由于突发环境事件会对自然环境安全与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同样也会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所以,防治工作开展十分有必要。

二、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问题解构

(一)政府监管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突发环境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将自身的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做到防患于未然。但在实际情况下,政府监管作用尚未发挥出来,难以监督并定期评估环境风险企业的应急预案,很难针对相关单位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应急预案。另外,政府的监察力度规范性缺失。虽然政府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但在监察频次与力度方面始终需要强化。在此基础上,政府缺乏沟通与培训,使得企业环保信息问题频繁发生。在此基础上,政府信息沟通与指导培训的力度不到位。政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污水总排口的关注度较高,却忽视了“厂中厂”问题的监督与管理重要性。现阶段,政府仅仅是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相结合监察已经审批的项目,而并没有深入地了解没有经过审批且存在污染的项目,没有针对“厂中厂”单位动态信息数据进行构建与整合,所以并没有同相关的管理单位展开沟通,指导培训的力度以及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的力度始终不到位。

(二)企业履行责任存在问题

企业本身未制定健全应急预案,难以对环境风险信息进行及时地更新。与此同时,并未与环保部门构建紧密联系,致使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不及时[2]。另外,大部分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度过高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导致环境治理设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安全隐患诸多。甚至还有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同样制约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关于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的分析

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就是化学品爆炸与污水处理排放不合理等问题,会对环境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排放化学品

酸碱盐、液氨、油以及氯气等都属于常见的危险化学品,确保能够针对化学品更好地制定出安全应急方案,增强化学品安全性。

(一)污水处理排放的不合理性

通常情况下,医疗与工业废水以及含污染物废水等排放的不合理,都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风险。

(二)放射性物质污染

在治理放射源与射线装置泄漏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且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属于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突发环境事件。

(三)废气排放的任意性会对大气带来严重的污染

若危险化学品运转不正常,则会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废气在未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其中大部分指标都难以满足规定标准,若将其排放至空气中,同样会增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几率。

(四)废物处置的随意性

在水体中导入生活垃圾会直接污染水体,还有部分废物的存放存在不合理之处,同样会对土壤以及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

四、应对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的有效路径

第一,对具备环境风险的单位名单进行明确,确保更新的及时性,并且保证与环保监管要求相吻合的单位全部列入到名单当中。

第二,政府应加大对于企业的监督力度,使企业能够建立并健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针对容易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第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练需定期开展,进一步增强相关工作人员应急处理的能力,对企业环境风险应急设施开展定期地检查,实现设施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四,任何企业都应当构建环境应急档案,并及时更新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企业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制定出的应急档案科学合理。

第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强化应急反应与处置的能力。其中,环保局应不断加强应急演练,每年可以组织区域系统演练,而环境监察支队与监测站应当与自身职责紧密结合,开展员推演以及拉动演练。

第六,通过对当地环境的实地调查,获得普查数据,并构建环境动态信息库,为环境隐患以及风险提供更为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第七,始终遵循执法与服务并重基本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应针对恶意或者是故意环境违法行为应加大查处的力度,并且注重环境执法的后督察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尽可能降低环境风险系数。为企业提供积极地服务,有效地帮助其解决存在的环保问题,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最后,政府应注重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而企业则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治理突发环境事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几率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为此,社会、企业以及人民群众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性,积极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地规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区域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建棉.关于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分析与应急对策探讨[J].科技展望,2016(35):271.

[2] 陈磊.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价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0):186.

[3] 郭建棉. 学术杂志网.区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風险分析.2016/12/28.

猜你喜欢

风险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