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盲童孩子的想象力
2018-08-11袁燕
袁燕
【摘要】想像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想像力的发展对儿童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是儿童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浙江省早期干预中心存在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的儿童,对其想象力的培养既和普通儿童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盲童 想象力 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293-02
盲童的教育是我国特殊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这些视力存在障碍的儿童,需要我们进行特殊的教育。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它是在感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文字等的刺激下,把表象重新加工而产生的新形象的过程。本文针对盲童相象力的培养,积极通过丰富孩子的已有表象,帮助孩子积累的生活经验,弥补孩子在感觉形象方面中的缺陷,防止孩子因视力的局限造成表象的缺乏、想象力低下,甚至出现盲人摸象等严重歪曲事实的想象。
一、盲童想象的特点
盲童的想象也具自身的独特特点。想象通常是通过“心理图画”,这种表征具有视觉表象,而这恰恰是盲童的弱势。盲童视力的障碍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获得表象材料,这种感知觉材料的缺陷,导致其想象力发展存在问题,甚至出现错误或严重背离实际的现象。所以针对盲童需要建立起客观事物的主观形象,而且表象的要鲜明,突出客观事物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属性。由于想象是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重新组织而形成的新形象,而盲童特别是在低龄的盲儿童的记忆形象较少,缺少感知觉形象和直接的感性经验,对所接受的信息,不能进行改造或增删创造出新形象。尤其是先天失明的儿童对表象的加工能力远远低于后天失明的儿童。
二、盲童想象力的培养
盲童的想象力培养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积极构建孩子表象、丰富孩子的表象,表象越多越容易进行重新组织建构新形象。在平时的想象力训练中盲童常因表象不足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对于盲童进行表象再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利用盲童感官的补偿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创设一定的生活环境,通过丰富孩子的直接的感性经验,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挖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潜力。
1.在听说训练中唤起学生的想像
盲童是最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听说训练中我人们可以采用诗化的语言,激发孩子们瑰丽的想像,使孩子产生将甲形象变成乙形象,或者将抽象的变为新的形象。在诗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通过诗化语言来构建想象力是符合儿童心理的意境,抒发盲童的童真童趣,让盲童在多姿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膀,感悟诗的题旨。
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诗歌起语就把盲从童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蝶”、“孔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教师用意也不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现实中家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盲童进一步地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或示范朗读,因为优美的朗读往往能吸引和感染孩子,使孩子领略其语言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大胆开启想像之门。
2.加强教师语言引导激发想象力
和普通的学校相比,盲童的教育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所以在盲童想象教育中,教师语言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开启孩子了解物象之间有机化、戏剧化的神秘联系,唤起盲童想象力。但由于学生自身和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所以要通过重点的词句,催化学生的想像,让孩子在想象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物象的“有机化”就是合理、融洽非那样不可,“有机化联系”就是能体现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戏剧化”就是情节化出乎意料化,“戏剧化联系”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艺术化联系。跟大众语言相比,它是一个呼之欲出的口型、一条如簧的舌头、嗡嗡颤动的声带,它是“可感受到”但不是说出来的话,它是“正在联系”而不是联系的结果,它是物与物的联系而不是词与词的联系(尽管有时物可省略),因为物是有生命气息的,而词语没有,不能联系,如“咱们的中华(闻一多)”是语言,“相信未来”是口号。它是被激活的物像联系而不是沉睡的物像关系,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是诗,“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是散文。
席慕容(台湾)的《一棵开花的树》中写道:“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我的心情是一棵树。”对于盲童来说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树,或者说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是我们我们利用词语经过思维把想象具体化,让形象清晰,让思想感情化为真实,这棵树就可以想象成亲情树、快乐树,也可以想象成思念树、忧愁树、孤独树,还可以是其他任何的树。在通过词语的理解经过思维和想象的“变态”中使语言得到诗化——这棵大树变幻莫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3.利用生活实践,对盲童有针对性引导
想象是在现有的图像的基础上,根据盲童观察能力差异的特点,除充分调动他们的触、听、嗅、味等感觉器官之外,还应当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扩充他们的表象,为想象积累丰富的材料。
(1)故事中导引,激发孩子想象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而盲童更爱听故事,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相象世界中。在孩子听完故事以后,让孩子重新复述一下故事情节,适时引导和鼓励孩子去预测或创造符合逻辑的故事,让孩子打开想象的大门。比如在《乌鸦喝水》这则故事中,乌鸦很渴想喝水,可是瓶子口太细了喝不到水,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做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这样一来孩子的积极性就很高每个人都会想办法发挥想象去帮助小乌鸦,自然而然的就想出不同的方法,不仅发散了思维,想象力也得到了培养。
(2)置身大自然,诱发想象力
绿色植物在我们身边是最好的自然教科书,盲童虽然看不到,但还是阻挡不了孩子们欣赏它们带来的美。所以,老师不妨常常领着盲童迈出课堂,把儿童带去美丽的绿色中去,让他们运用多种感观欣赏娇艳欲滴的花骨朵儿,参差不齐的绿树,盲童的乐趣一定会被带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边带队边吟唱《春天在哪里》,朗诵《春天的秘密》的诗歌,启发孩子从天空、树木、花草上寻找春天的影子,使孩子仿佛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树木绿叶繁茂,枝叶嫩芽;小草从土壤中冒出了尖儿,花儿羞答答的吐出花苞;融化了的冰雪随着小河静静流淌等情感表现。用歌声和形象的诗歌来强化对春天想像的丰富感情。然后请小朋友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像和感受。
(3)启发体会,纠正错误想象
观察是想象的基础,盲童恰恰在这方面是弱势,所以教师要保持盲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他们感受到的越多,表象积累的越多,越容易发展和培养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去感受发现合理的相像,然后再进行剖析和整理。特别是低龄的盲儿童,视力的局限导致了缺乏直观感受想象力低下,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盲人摸象的错误歪曲的想象。那也没关系,毕竟盲童在视觉上缺乏直观感受,所以我们建议多多让儿童去亲身体验,感受以及欣赏缤纷的绿色世界带给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在鼓励儿童的脑洞大开独创思维,累积制造要用的东西的时候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同时也得到了发展。
三、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孩子的想象与活动是分不开的,所以让孩子们参与活动,就等于为孩子提供了思考、想象、各种机会和环境。盲童由于行动不便,与外界、与其他人交往少,易成孤岛效应。盲童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容易产生孤傲并自卑消极人生态度。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根据每个盲童的兴趣爱好正确引导,利用盲童的个人特长因人施教。同时家校形成合力努力为盲童创设各种有利条件,鼓励他们,赏识他们,让他们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2.在對盲童进行各种感觉功能训练中,尤其要保护好盲童的好奇心。在儿童的世界里,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好奇心,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因此,也需要父母们共同来保护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发展培养想象的主动性是培养想象力的起点。对待孩子的问题,教师要积极面对,适时引导,通过语言的组织形成思维过程。针对盲童表象不足的特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想象,弥补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孩子的认知活动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历史,遥思未来认识无限宇宙。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盲童的想象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切忌注重短期效应,急于求成。在培养培养盲童的想象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满爱心,保持对教育热情,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消除盲童的敏感心理,用真情去温暖每一位盲童,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孩子可以知心的朋友。课堂上还要多多为盲童创造机会,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互相合作,思维的碰撞,使每个孩子敢想,敢说,愿意说。让爱心充满课堂,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孩子们才能走出单调孤苦的沙漠,放飞思想,奔向新生活。
想象力是一片天空,能给这些看不到多彩世界的儿童以无限的希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培养盲童的想象力,体验放飞思想的价值和神奇;想象力是一片森林,能给这些看不清前路的孩子点燃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他们美好的前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无微不至地浇灌、培育,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的奇思妙想,挖掘他们埋藏心底的潜力,诠释他们想像的热情,让这些孩子更加有信心去脑洞大开,去勇敢的想像,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翟少梅.盲童学前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浅探[J].现代特殊教育.2012.(4).
[2]佟海兰.浅谈教学中盲童想象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侯德萍.试析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想像力[J].青年教师学报.2007.(2).
[4]吕翠平.绘画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初探[J].读写算教法新探.
[5]王巍.从孩子绘画看孩子想像力发展的研究[J].幼教园地.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