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关中报》的办报经验及其时代价值

2018-08-11高怀军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经验

摘要: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变化深刻,但战争年代《关中报》给我们留下的办报经验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回顾了《关中报》的办报历程、办报经验,认为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群众办报的原则、始终坚持崇高的革命理想的办报经验,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胸怀理想、肩负使命、心系人民,完成好本职工作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关中报》;经验;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81-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怎样实践这一要求?革命战争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机关报《关中报》的前辈们,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经验。

一、《关中报》的办报历程

学习借鉴《关中报》办报经验,首先要了解《关中报》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艰难的办报历程。

(一)历史背景

《关中报》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党委机关报。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陕西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中心和后方依托。作为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关中分区都是国共两党两军的必争之地。1939年冬,正当关中分区广大军民努力把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模范区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却在关中分区制造了“土桥事件”“旬邑事件”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摩擦事件,同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国民党军队先后侵占淳化、旬邑县城及新正、赤水县的部分地区,关中分区连接革命圣地延安的狭窄通道随时有被切断的危险。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有效进行反包围、反封锁斗争,鼓舞人民更好地建设边区,时任关中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决定创办关中分委机关报《关中报》,并得到中共陕甘宁边区党组织的同意。

(二)办报历程

1940年4月12日,一份油印小报在新正县雷庄塬畔的一户农家窑洞里印出来了,它标志着《关中报》的光荣诞生。

《关中报》初期为油印、四开两版的周报,1941年4月出刊一周年时,改为三日刊、两版,1941年底报社随分委机关迁往马栏镇,1943年中共关中分委改为关中地委,《关中报》随之成为关中地委机关报。1944年9月,《部队生活》与《关中报》合刊,改为五日刊、四开四版石印,后来又兼出《学习导报》《大众读物》《时事要闻》等油印报,发行量由400份增加到800份左右,1945年达到1400多份。

1945年7月,《关中报》又改为三日刊两版,抗战胜利后,不定期编发《时事要闻》,每期发行400份左右。1947年夏,敌人重兵“围剿”关中分区,报社随关中地委北上陕北吴旗,指派南下同志继续出版《关中报》南线版《时事要闻》,先后出报7期,并出版4开“号外”,及时报道战况和重大战役、战斗消息。

1949年随着关中部分县的解放,西府地委、东府地委、渭南地委相继成立。4月4日,根据西北局电令,中共关中地委改称为中共三原地委,关中报社随之迁到三原,1950年4月,根据中央及西北局指示,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中共三原地委与中共咸阳地委合并,《关中报》休刊。

《关中报》诞生于战火成长于战火,在欢庆胜利的礼炮声中宣告终刊。十年风雨磨砺,《关中报》累计出版700多期,发行总量达58.6万份,光荣地完成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化瓦解敌人,动员人民、鼓舞人民同反共顽固派作斗争,团结人民打败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关中报》的办报经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关中报》的办报历程,至少有以下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挖掘和总结: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报不论规模大小,都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喉舌,是党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为其当前和长远利益而奋斗的有力工具,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关中报》扮演着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机关报的角色,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高岗、习仲勋先后为《关中报》题写报头,并为办好报纸指明了方向。十年办报期间,在习仲勋同志的领导下,报社同仁坚持无产阶级办报理念,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动员群众、教育群众、鼓舞军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中报》诞生和发展的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正处在发展成熟期,关中分区党委负责同志一直亲自领导和指导办报,始终把宣传好和贯彻好毛泽东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点,并采取“抓整治、严把关、多指示”的领导方式,分区领导不仅经常动手审稿,还亲自执笔写稿,确保办报方向的正确性。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胜利举办文教群英会,《关中报》获得边区地方报纸模范的殊誉,时为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称赞:“《关中报》办得最好!”

(二)始终坚持群众办报的原则

《关中报》是由关中分委创办、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创刊伊始就坚持为人民、写人民,大家写、大家看的原则,这就解决了为谁办报、靠谁办报的问题。

在如何办报的问题上,习仲勋同志提出,新闻舆论工作就是群众工作,要树立走群众路线,从实际出发的办报方针。针对关中分区千沟万壑、地形复杂,工农不振、经济落后、教育滞后、干部文化程度低的实际,《关中报》的同志下大力气把报纸办得通俗易懂、方便閱读。他们写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话;编发新闻短小精悍、新鲜生动,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撰写评论长话短说、一语中的,老百姓看得明白、听得亮堂。军民大生产时期,《关中报》记者穿梭于田间地头,奔走于千家万户,实地了解群众的生产经验,挖掘报道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介绍生产知识,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关中报》在办报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全党办报方针,充分依靠群众办报。1948年西府战役后,按照关中地委宣传部的指示和要求,《关中报》在赤水、淳耀等四县和分区政治部设立了通讯干事,各县建立核心通讯小组等,分区通讯员由过去的几十名循序发展至200多名,报社还聘请了一批特约通讯员,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来自战斗一线的通讯员队伍,并通过这支队伍联系人民群众,研究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诉求,把报纸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了培养提高通讯员的业务能力,报社编辑经常与来稿作者进行沟通联系,对不能采用的稿件提出意见,并向有关单位和通讯员发送写稿要求。同时,印发《通讯通报》交流写作经验,鼓励通讯员努力写稿,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基层通讯员积极主动报道对敌斗争和边区生产建设,给《关中报》提供了大量稿件,成为办好报纸的重要新闻源泉,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人民大众代言人的作用。

(三)始终坚持崇高的革命理想

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战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关中报》社全体人员的崇高革命理想。《关中报》办报人员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为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关中报》十年,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时期,报社的主要装备是“三个一”,即:一台印刷机、一部收音机、一头驮运物资的大青骡。战争年代,不论是白天或者晚上行军,一到驻地,办报人员就立即投入工作。老百姓家中的土炕、灶台、案板甚至碾盘都成为他们写稿印报的工作台。报社记者到县区游击队随军采访,他们吃苦耐劳、忍饥受饿,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冬天被敌人围困在深山里,有时渴了吞点雪,饿了嚼些野菜;晚上和游击队员在破窑洞里背靠背相依取暖,抵御严寒;生活上与边区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炕,相互之间亲如兄弟,在战火洗礼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

1947年3月,国民党对山东、陕北两个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两地区党的新闻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也被迫停刊,但陕甘宁边区前沿阵地的《关中报》仍坚持战斗。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三、《关中报》办报经验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变化深刻。但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么变,新闻不会消亡。理想必须有价值,媒体必须有责任,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有担当,《关中报》给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办报经验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弘扬《关中报》精神,始终清醒地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自觉践行神圣使命,充分发挥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气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作用。

(一)胸怀理想:牢记“我是谁”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求我们胸怀理想、不忘初心、明辨是非,牢记“我是谁”。

牢记“我是谁”,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腔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到底。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价值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新时代,新闻记者的信念是什么?就是无数新闻前辈身上闪耀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他们对新闻事业笃定的追求、艰苦的付出、菲薄的索取、无私的奉献精神。如今,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迁,但这种信念依旧熠熠生辉。因为,没有这种信念,就不可能具有一流的境界,形成一流的素养,创造一流的业绩;没有这种信念,媒体就失去了品质,丢弃了灵魂,没有了动力,就不会有大的进展和发展。追求这种信念,就是追求一份热情、一份执着、一份高尚;坚守这样的精神家园,就是坚守一种钢铁意志、一种精神自觉和一种崇高品德。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媒体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把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肩负使命:勿忘“为了谁”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求我们肩负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勿忘“为了谁”。

勿忘“为了谁”,最根本的就是要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精神,永远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关中报》“为人民,写人民,大家写,大家看”的办报经验对于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弥足珍贵。它告诫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目标,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积极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为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服务;要坚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生产实际、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主动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办好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准确传达党的声音,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及监督权。

每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都要强化担当意识,像《关中报》那些新闻前辈们那样,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的真诚,扎实履行“社会发展瞭望者”和“信息流通把关人”的职责,积极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坚决抵制把丑闻、隐私当作新闻卖点,无底线炒作、虚假歪曲报道等不良习气,恪守媒体良知,履行社会责任。

(三)心系人民:须知“依靠谁”

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求我们心系人民、讴歌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新闻扎根于人民群众,根植于火热的生产生活一线。

坚持依靠群众,就是要像《关中报》一样“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写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话,使他们看得明白、听得懂。”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主动摒弃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工作习惯,善于挖掘人民群众生活中真实而又丰富、珍贵而又鲜活的新闻题材,讲人民群众最想讲的话,说人民群眾最想说的事,反映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只有对人民群众倾注了真情实感,才能创作出充满温度、带有露珠、富有价值的报道,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欢迎。

新闻舆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决定他的新闻立场和新闻理念。有追求、有抱负的新闻舆论工作者,都应该扎根在基层、奔走在路上、活跃在现场,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把新闻写在广阔的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新闻媒体要把更多的版面(时段、画面等)留给群众,将更多的镜头聚焦群众,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成绩反映出来,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新宣传理念、丰富报道内容、探索传播形式、改进表现方法,努力提升新闻宣传舆论的业务技能,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弘扬《关中报》精神,坚持远大的新闻志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坚持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和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驾驭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雷阳,赵潭冰.《关中报》回忆录[M].西安:《关中报》史料征编委员会,2007.

[2]吴国彬.论20世纪40年代边区的新闻文化建设——以陕甘宁边区的《关中报》《三边报》为中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

[3]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习仲勋在旬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高怀军,现任咸阳日报总编办主任。

(责任编辑:薛耀晗)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