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协会+信贷”助力金融精准扶贫
2018-08-11杨青坪李静朱焴晖
杨青坪 李静 朱焴晖
摘 要:陕西西乡在传统的P2P网络信贷发展基础上,通过西乡妇女发展协会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精准识别与风险规避,通过“爱心人士——P2P平台——妇女发展协会——农村妇女”的公益信贷模式,将商业性与公益性结合,达到信贷可持续的金融扶贫目标。本文基于金融精准扶贫视角,结合国内现有经验,对“西乡模式”从组织机构、资金来源、信贷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3)-0085-04
一、互联网金融助力“扶贫攻坚战”
我国扶贫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扶贫推动阶段;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大规模开发扶贫阶段;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0年):扶贫攻坚阶段;第四阶段:(2001年至2010年)综合扶贫阶段;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精准扶贫阶段。虽然大规模集中扶贫取得阶段性胜利,但需要更精准的资金支持来匹配量身定制的帮扶措施。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双到”扶贫、建档立卡、结对帮扶等配套设计,并以深入基层的各级政府组织或银行分支机构及庞大的基层队伍为依托,最大程度监督、利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同时将扶贫效果纳入业绩考核,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并开始考虑引入市场力量。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逐渐出现在服务“三农”的舞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网上理财以及支付工具等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广泛推广使用,互联网金融已具备走进农村的基础条件,并且受到政府的认可、支持。
(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模式
如今,电商平台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电商数据,在培育农村电商的同时发展网贷业务,是成功的另一大方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依靠电商平台自身的强大资金实力,以及电商伴生的大数据;二是将金融支持直接对接实体商业,可持续性更强,店主业务规模和获得的授信额度相匹配,干得好、授信多,金融和实体两条腿配合更稳健。但现阶段这些信贷产品主要面向自身电商生态圈内成员,当前汉中市的略阳县、南郑县等农业县依托于“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供应链/产业链+互联网金融”模式
基于供应链/产业链的“三农”互联网金融主要由一些对农业产业、供应链上下游都具控制能力的企业发起。他们由直接向小农户发放贷款,转变为支持供应链或产业链中的各环节,为规模大、透明度高、稳定性强的农资农具厂商或批发市场等提供融资服务。目前该模式多见于东南沿海城市,产业聚集程度相对较高。
(三)农业众筹或类众筹模式
农业众筹或类众筹模式当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数量少,但发展迅速。农业生产风险大、诚信保证难、后续服务缺乏等问题都是制约其发展前景的关键风险点。但从整体上看,众筹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集体土地多种经营,还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带动当地旅游、餐饮、物流等关联产业,增加本地就业。
(四)公益“三农”模式
该模式典型是宜信公司于2009年发起的“宜农贷”。通过宜农贷平台,爱心出借人可直接“一对一”将富余资金借给有需要的贫困农户。该模式有一定成效,但对社会诚信信息透明性、可持续性等要求较高,现阶段推广难度大,加之其非营利性,暂不是主流。
二、西乡模式:互联网+协会+信贷
(一)协会成立背景及宗旨
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是在NGO的支持下1,由西乡县妇女联合会发起,于2005年10月8日在县民政局依法注册成立的陕南唯一一家以帮助妇女发展的小额信贷扶贫机构。该机构按照协会章程,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一个非营利性的公益社团机构。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基于贫困妇女发展需求,提供综合扶贫服务和创新的金融产品,提高其经济收入,开展综合扶贫服务活动,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如实用技术、家庭和谐等培训、关注困难儿童完成学业),以改善贫困妇女生存条件。
传统的P2P信贷模式风险较高,原因在于P2P网贷简化了正规借贷审批流程,对担保和抵押物的要求较低,甚至完全采用信用贷款,线下调查成本较高,线上掌握的关于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及还款能力等信息体现不完全,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本研究以宜信公司为代表的资金来源方、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妇女发展协会为主体,创建的P2P公益信贷模式突破传统做法,将公益信贷从“互联网+信贷”模式升级为“互联网+协会+信贷”模式,实现了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惠农效果因而更为显著。
(二)协会组织结构
协会是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行秘书长负责制。设置秘书长办公室,下辖三个部门,分别是发展部、信贷部、财务部。核心對外部门是信贷部,主要职能是深入村组,对有贷款需求的农村妇女进行实地考察。
(三)资金来源
西乡妇女发展协会的小额信贷资金源自两部分:一是自有资金,2017年末余额1206万元;二是社会资本,2017年末余额2180万元。
(四)“P2P+协会+信贷”模式
西乡“互联网+协会+信贷”P2P公益信贷模式的主体包括爱心人士、宜信公司、西乡妇女发展协会、借款人,具体操作平台为P2P网络平台,隶属宜信公司。
西乡模式中所涉及的爱心人士以大中城市收入较高者为主,但因为宜信平台借款“起购”额度为100元,所以从实践而言,所有意愿助农的人士均可参与。该模式贷款对象(借款人)为城乡60岁以下已婚妇女,其中对下岗、失业、失地和进城务工妇女优先服务。
西乡模式区别于传统P2P公益信贷模式,主要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为:(1)协会通过考察向农户发放贷款;(2)将债权转让给宜信公司;(3)宜信公司将借款人信息发布在宜农贷平台上;(4)爱心人士对债权进行“认购”;(5)到期后协会进行贷款回收工作,并将贷款本金及3%的利息返还给宜信公司(剩余所得归属协会);(6)宜信公司仅收取1%的利息用于覆盖平台维护费用,本金及其余2%的利息返还给爱心人士,由爱心人士决定是否继续出借。因此,西乡模式的核心在于债权转让,西乡妇女发展协会将债权转让给宜信公司的过程采取“低买高卖”,即协会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10.8%以上)高于其支付给宜信公司的成本(3%),宜信公司将债权转让给爱心出借人,利息(3%)略高于成本(2%)。
(五)信贷特点
1.贷款对象:城乡60岁以下的已婚贫困妇女,对下岗、失业、失地和进城务工的妇女优先服务。
2.贷款额度:农村首次贷款3000元以下,城镇8000元以下。对信誉好的客户,每年可递增1000-2000元,但农村最高不超过5000元,城镇最高不超过10000元。
3.还款方法:农村每季度还款一次,城镇每月还款一次,采取等额等息还款。
4.担保方式:五户联保、个人信用担保、保证担保。
5.贷款产品:生产创收贷款;妇女创业贷款;教育贷款。
6.利率:年利率10.8%(月利率9‰)。
5、贷款流程:
①选择乡村,宣传培训→②贷款申请→③入户调查,资格审核与确认→④组建小组,小额信贷知识培训→⑤贷款审批(三级审批)→⑥签署合同与发放贷款→⑦贷款使用跟踪→⑧收款→⑨贷款结束,转入下轮贷款。
6、风险控制措施
一是小组联保;二是建立了考核机制;三是实行了审贷分离;四是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五是坚持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抽查;六是确保无现金操作;七是提取小组保证金和贷款损失准备金。
(六)经济效益
1.服务的客户不断增长。截止2017年末,协会有效客户达到1260户,自项目开始累计客户已达到17493户,贷款户中妇女所占比例为97%以上。
2.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协会目前已经在县内的8个乡镇合计72个村和8个居委会开展信贷工作。截止目前协会贷款余额达到3227万元,自项目开始累计发放贷款已达到1212.85万元(见表1)。
3.服务三农及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增大。2017年全年累计服务三农1193户;投放资金3140万元,服务精准扶贫户132户,投放资金207.8万元。
4、公益资金类型日趋多样,不断扩大受益群体。一是引入永青基金会资金支持高川、两河口两镇开展小额信贷项目,累计服务农户190户,累计发放411.5万元。同时利用永青基金支持协会的行政费用,在高川3个村开展了妇女实用技术培训,200多妇女参加。二是参与库区移民妇女贷款全额贴息项目,该项目已服务67户,发放资金299万元。三是争取宜信公司“保贝计划”项目,为某小学共285名孩子购买了保险,价值2850元。四是积极争取天津妇女儿童基金会、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儿童。今年全年共争取资金2.1万元,资助48名儿童上学。
(七)社会效益
1、贫困妇女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通过持续对妇女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不仅提高了妇女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还鼓励妇女积极自主创业,选择适合自己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种产业发展,目前80%的妇女基本掌握1-2门种养殖技术,70%的农户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多种经营。贷款客户中80%以上的家庭经济得到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经过协会连续六年的调研调查,农村家庭年收入平均增收在三千元左右,城镇在四千元左右。部分客户盖了新房,改善了居住环境,有的家用设施得到更新,提高了生活质量,孩子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教育,还涌现出一批“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的妇女创业典型。
2、妇女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得以提升。协会为农村妇女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的平台,特别是协会多次搭建学习平台,无偿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妇女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提升自信心,她们自主申请贷款,制定创业计划,发展增收项目,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3、推动了家庭和社区的协调统筹发展。开展小额信贷服务,使更多农村贫困妇女得到了发展机会,妇女创业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据统计,妇女的创业能带动季节性的妇女就业约7000多人,城镇及集镇约300多人。妇女干事创业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尤其是小组联保方式,使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形成了互幫互助,诚信团结的良好风尚。家庭也更加和谐,民风也进一步好转,倡导和谐、文明、民主、向上的生活方式已在小额信贷村蔚然成风。
三、协会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是资金不足。对于妇女发展协会这类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目前没有正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国内外机构的捐款和奖励。随着NGO小额信贷的推广普及,已由过去的被动贷款变为主动争取贷款,现有的资金规模不能满足客户的有效需求,不能及时地为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二是信贷品种单一。现有贷款品种较少,利率定价过于单一,目前受人员、技术等条件所限,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三是外部监管不到位。西乡妇女发展协会一直以来缺少明确的法律身份,因此至今没有被纳入国家统一的金融监管范围之内,不利于公益性小额信贷做大做强。
四是内部产权结构存在问题。机构资金产权结构也影响了小额信贷机构的正常运作。机构用以发放贷款的资金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公益财产(来源于捐赠资金),小额信贷机构或政府仅拥有这部分财产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产权界定不明显,就会导致资金处置责任人不明、资金被任意占用和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四、进一步发展建议
一是积极作为,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联系国际慈善组织和国内知名商业企业等,建立相对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争取资金来源。
二是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提高金融诚信力。不仅与同行业机构间就专业技术、经验、资金和客户资源分享方面等进行合作,建议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享农户信用档案,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规避信用风险。
三是建议政府参与管理,提供资金,以补充资金严重不足局面。建议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或村镇银行开展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工作,对城乡妇女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帮助其脱贫致富,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让捐赠方、资金出让方参与到机构的日常管理中,确保妇女就业创业资金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员工待遇,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曲强.互联网金融助力“扶贫攻坚战”[F].金融博览,2017.
[2] 祝溢衡、彭皓. 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F]. 经济论坛. 2017-7-15.
[3] 尹冬华.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D].中国民政,2013.
[4]刘蕊.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支付商业模式探讨[F].经济论坛,2017.
[5]张新若. 擦亮西乡“半边天”[11-0247]. 中华合作时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