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词汇类型学的“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地图
2018-08-11林艳
林艳
摘要:重點关注词汇类型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不同语言间多义词的语义衍生路径,指出在语法和语音领域成功应用的“语义地图模型”的研究方法也同样可用于词汇领域。汉语的名词“气”和其他语言的相关动词分别表达各自语言的“呼吸(breathe)”概念,它们有着近似的多义衍生路径,我们试图描画出一张完整的“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地图,展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语义地图模型;词汇类型学;呼吸概念;多义词
中图分类号:H030;H0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2.0024
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历来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词源学、训诂学、方言学、语义学等对此有着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在同一语言内部探究一个词的语义衍生路径,也有少量研究是基于亲属语言的语义衍生的对比研究,能否在跨语系、没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里研究多义词的语义衍生?我们认为是可行的。
一、词汇类型学是一种普遍通用的探寻语言共性的词汇研究方法
词汇类型学是国外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词汇研究方法,为词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基本思路是采用语言类型学的通行研究模式——研究彼此间没有亲属关系的多种语言在词汇领域所表现出的语言共性。
本文的研究兴趣在于:第一,我们从词汇类型学的角度研究跨语言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共性,这在研究方法上是一个创新;第二,说明词汇类型学是一种普遍通用的词汇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特定概念域,如亲属词、颜色词、身体词等,而且还可以应用在任何特定概念上,只要收集丰富的有代表性的语种样本,就可以比较不同语言的共性与差异;第三,证明在语法、语音类型学领域卓有成效的方法论工具——语义地图模型( semantic map model)同样可以用于词汇类型学的研究。
本文应用语义地图模型来分析跨语言多义词的语义衍生路径或过程,总结出这些词汇的语义衍生共性。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呼吸(breathe)”概念作为联接语义地图的关键点,接着围绕这个关键概念分析不同语言多义词的语义衍生路径,画出该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语义网络图,继而画出一张反映不同语言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关系的共性网络图,从而从词汇类型学的角度证明跨语言多义词的语义共性的存在。
二、各种语言中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词的基本语义衍生路径
“呼吸(breathe)”指人类和动物呼吸的生理活动, 在不同的语言中分别用不同的语词表达这一概念。人们观察发现,呼吸行为是把一个生物体与一个死的物体区分开来的最突出的生理性质,即有无呼吸是判断一个生命体存活与否的主要标志,“呼吸(breathe)” 的词义与生命力、运动等意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生命力的运动是理解“呼吸(breathe)”概念相关语词词义衍生的主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原型、一种图式。在大多数语言中,名词“呼吸(breathe)”的书面意思是指一种生理活动,或者呼吸的方式,或者呼吸动作等等 (如 pause for breath;be short of breath)。我们借助Alexandre Francois[1]提供的语料,选取8种没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代表性语词11个,这些语言的语词有的既有单个词,也有词根,既包括与“呼吸(breathe)”概念有联系的动词,也包括同源名词。为了描述的方便,这些语词衍生出的语义,我们用英语来记录他们的各个涵义,这样就有共同的比较标准。
(一)汉语名词“气”的基本语义衍生路径
在汉语中,“呼吸”(breathe)概念所对应的名词是“qi”(气)。在汉语中,“气”是一个多义词,《汉语大字典》共列出23种义项[2],《汉语大词典》共列出31种义项[3]。由“气”构成的词语繁多丰富,遍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城。当然,汉语语词“气”如此众多的词义已经超出了“呼吸(breathe)”的词义范围,我们只选取汉语语词“气”与“呼吸(breathe)”相关的词义来进行分析。
“气”概念形成之初,有其基本词义,从文字学角度看,与“气”相关的字有5个: “气”“炁”“氣”“餼”“乞”,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时间上的继承与演变关系。“餼”“炁”二字已废弃不用, “氣”字作为繁体字仍在使用,“气”作为“氣”的简体字在使用,而“乞”字则是“气”字的省减,被借用表示“乞借”之义,与“气”字的含义无涉。在日常用语中,汉语中的“气”用来表达与“呼吸(breathe)”有关的行为、状态、方式等。《说文解字》中说: “气,云气也,象形。”[4] 后用来指空气、烟气、蒸气等等,即一切非液体、非固体的存在。这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呼吸。
在汉语中,“气”也指气息(呼吸之气),即呼吸活动过程中呼出或吸进的空气,通过语义引申,发展出“气温”、“气味”、“嗅”、“闻”、“香味”等意义。
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简单交换,人类的呼吸活动有时意指涉及空气运动的自然现象, 引申出空气的呼吸、“冷空气”(随风而来的气)、“冷气”等含义,即: breath of air——wind——cold air。
这样,“气”这个名词在汉语中形成自己的特定语义:(1)天体、气象义,如“云气”、“大气”、“空气”、“天气”、“气候”、“气温”、“气候”、“节气”等;(2)表示“气体”(gas)义,如:气体、蒸气、气态、天然气、毒气、废气、沼气、气泡、气浪等;(3)“天空”(air)义;(4)“呼吸”(breath)义,如“气息”、“屏气”、“岔气”、“喘气”、“咽气”、“哈气”、“声气”、“语气”等;(5)“气味”义,如“嗅”、“闻”、“香味”(smell:good or bad, scent)等。汉语中,这些不同的语义引申似乎可以表达为两个不同的语义链(见图1):
氣——气息——空气——风气——冷气(human act of breathing——air in motion——breath of air——wind——cold air)。
气——气息——气味——嗅、闻、香味(human act of breathing——air coming from human mouth——smell coming from human mouth——smell, scent in general)。
(二)其他语言中动词“呼吸”的基本语义衍生路径
在坦桑尼亚 Makonde(马孔代)的班图语中,动词“ku-pumula”同时表达两个意义:breathe和take a rest[1]。如果在这两个意义中间加上缺省的“停下来呼吸”的意义,这两个语义之间就会存在一个明显的前后衍生关系:第一个语义“呼吸”所表示的生理活动引申出“一个人劳动之后停下来休息”的意义,也许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之后坐下来休息一分钟,也许是工作一星期后休息一天——休息的时间可长可短,总之是劳动之后停下来休息。这样,“ku-pumula”的多义衍生关系可以重新表示为“breathe——pause for breathe——take a rest”。
“呼吸(breathe)”概念表达breathe和take a rest这两种意义的现象,其他语言也同样存在:英语的“breathe”也同时表达breathe和take a rest两种意义;Sar(波斯语)(名词koo),Arabic(阿拉伯语) (词根r.w.h),Nahuatl(那瓦特语)(动词imi'iyo),Mwotlap語 (动词mōkheg),Nêlêmwa語(词根horêa-)和Russian(俄语)(词根*du[x])中也是如此。
Mwotlap语的“mōkheg”可以同时用于任何时间段的休息,不仅指工作几个小时后的几分钟的短暂休息,还可以指工作几个月后的几天的长期休息,即take a vacation(度假)。在我们所研究的八种语言中,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引申出了take a vacation(英语的breathe就没有发展出这样的意义),但至少相当一部分语言的“呼吸(breathe)”概念都表达出这个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为“呼吸(breathe)”概念勾画包含四个语义的语义衍生路径:
breathe——pause for breath——take a rest——take a vacation.
除此以外,Mwotlap語的“mōkheg”又衍生出另一个意义:blow。所以,Mwotlap語“mōkheg”有两条语义衍生路径,一个是breathe——pause for breath——take a rest——take a vacation;另一个是breathe——blow.
英语中的“breathe”这个动词的意思还有:“blow”或“(wind)blow”[10],“blow”与“whisper”之间又存在进一步的语义联系,即与“口语表达”有关的语义——“附耳低语”、“嘟哝”,由此又进一步衍生出“utter,speak——大声说、讲话”的意义。所以英语breathe也有两个语义衍生路径,一个是breathe——pause for breath——take a rest,另一个是breathe——blow或者 (wind)blow——whisper——utter, speak.
希腊语中的breathe也存在与英语一样的两条语义衍生路径。
俄语“du[x]”(词缀)也有两条语义衍生路径:一个是breathe——pause for breath——take a rest——be on vacation,另一个是breathe——blow或者 (wind)blow.
Nêlêmwa语动词“horêan”从“take a rest”意义衍生出另一个意义,即“stop doing something, cease”,这个语义导致在“breathe”的多义性路径上又增加了另外一个分支。因此Nêlêmwa语动词“horêan”的语义衍生路径是:breathe——pause for breath——take a rest——cease to do和breathe——utter, speak.
同样,在Araki语中,动词“soo”与概念“blow, puff”,“blow into sth”and “talk, tell a story”相联系,这一点也可以从同源名词“soosoo”的语义“speech, story,language”得到证明。所以,Araki语的动词“soo”的语义衍生路径是:“blow, puff”或者“blow into sth.”——whisper——talk, tell a story.
此外,法语动词“souffler”也具有“blow, puff”和“whisper”的意义,法语动词“souffler”的语义衍生路径是:blow——whisper——utter, speak.
以上这些证据足以证明,不同语系的语言中表达共同概念的多义词有着共同的语义衍生路径,具有普遍的类型学意义。我们把上述不同语言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上述语词的语义衍生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图1。
三、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抽象语义衍生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研究展示了与呼吸(breathe)概念相关联的语词中动词部分的语义衍生共性,如果我们再把名词部分的语义衍生共性考虑进来,就会出现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的语义网络——因为许多语言拥有与动词“breathe”同源的名词“breath”。
一些语言中,与动词“breathe”同源的名词也携带有动词“breathe”的部分多义性,但大多数情况是,名词有自己的多义性,因此每种语言中的名词有特定的语义衍生方式。以Mwotlap语为例,动词“mōkheg” 的语义衍生路径是:“breathe——take a rest—— be on vacation”,它有一个直接引申出的名词“nō-mōkheg” ,意思同样是“breathing”,“rest”和“vacation”,但它也有一个同源的名词“nō-mōkhe”,这个同源名词有自己的特定语义:“breath”,“smell”,“breath of life”。
下面我们来分析汉语和其他语言中表达“呼吸”概念的名词的抽象语义衍生关系。
(一)汉语名词“气”的抽象语义衍生:生命、精神、思想、感情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语义演变最繁复、内涵最丰富的概念之一。汉语语词“气”有着复杂的词义衍生历程,构成庞大而完整的“气”概念场。“气”概念有三个层面的结构性特征与意义,即从实体之气(自然界之气/人体之气)到哲学之气(气为宇宙本原)再到文化符号之气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日常语言用词升华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又逐渐演化成文化符号,从丰富多彩的具体意义中发展出包含物理、生理、心理、伦理、审美等几个层次的含义。最初人们从生活的世界中观察到“气”作为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天之气、地之气与人之气是其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在此基础上,古人抽象出“气”的哲学意义,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也是合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着一种无处不在、充盈宇宙、难以把握的东西。在这种认知模式下,“气”的语义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扩大,遍及哲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各个领域。“气”成为汉语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它是中国人思想观念里的基因,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枢纽,已根深蒂固地浸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中国哲人们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与传统哲学仁、道、阴阳等范畴相通,创立“气”论哲学。“气”论哲学绵延2000余年,包罗万象,涉及各种思想理论、社会学科、文化艺术门类, 形成了一整套哲学体系,道家的“气”学说与儒家经典《周易》的“气”学说就是典型代表[5]。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实践的需要,中医学的气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二是脏腑、经络之气;三是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心理学意义上的“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态度,有 “朝气”、“暮气”、 “怒气”、“怨气”、 “和气”等词。可见,“心气相通”是中国古人早已领悟到的道理,他们认识到人的精神面貌和呼吸状态之间有密切关系,以至于很难用一个词把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清楚地区分开来,有时就使用生理现象之“气”去解释心理现象、精神状态[6]。
在汉语中,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把“气”与人的生命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左传》把“气”分成“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认为不仅人体疾病生于“六气”,而且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也源于“六气”。此后中国历代哲学家、思想家都在自己的言论中强调一个几乎相同的论点: 人的不同素质,是由禀气不同而决定的,人的气质有正、不正之分。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由此“气”进入了道德领域,代表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从孟子开始,中国思想家们把“气”与人性、道德、见识、情感、意义联系起来,用“气”指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这种依托主观而存在的“气”便和道德人格联系在一起,以“气”为语素构成了大量表示抱负、志向、道德等崇高精神的合成词,如: 勇气、士气、志气、意气、义气、骨气、英气、人气、气场、气概、气度、气魄、气节、气势、气派、气宇轩昂、气吞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等。这种与人的精神意志合为一体的“气”成为中华文化中人生观、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气养心、修身养性、积极进取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气是人与神明、祖先、甚至世界万物的交融方式,“气”的呼吸乃人生命存续的特征,一旦气断即是人亡,气断为气散,而非气无,人之气转变存在的形式即为灵魂。人的灵魂通过各自的方式与人、世界万物和阴曹世界打交道,灵魂便成了神。中国人爱说神明、祖先有“灵气”,享受好的命运时说有“福气”;倒霉时称“晦气”、霉气“躁气”。幸运时说“运气好”、“时气好”、“手气壮”、“有财气”;大祸临头就说“气数将尽”。占卜“气运”还要观“贯气”。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多用“气”作为专门术语品评作者或人物才性、气质及由此形成的风格。写文章讲究“文气”,文章的内容连贯称“接气”,诗文的结构脉络称“气脉”,书法中讲究“行气”,评价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境时用“气韵生动”、“回肠荡气”[6]。
綜上所述,在汉语中,与 “呼吸(breathe)” 概念相对应的名词“气”被证明有以下语义:
A.(1)呼吸;气息。(2)声气;语气。——气息;气喘。( breath of life)
B.(1)灵魂;精神;情绪。(2)士气;斗志;信心。(3)元气;气运。——气魄;气势;气概;气运。(Vital force of individual)
C.思想;意志。——气质;志气;勇气;义气(Mind, thought)
D.感情;精神。——气节;气量(Will and feelings: heart)
E.傲气 ——气盛;气势汹汹;气焰(Pride, arrogance, wrath)
F.情绪;兴致;烦恼,气恼。——气恼;气愤;气话;气馁。(Frame of mind, mood)
(二)其他语言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名词的抽象语义衍生路径
1.“灵魂”、“精神”、“超自然的力量”。
与上文提到的包括汉语名词“气”的这些意义(“精神”、“思想”、“气质”)类似,其他语言表述呼吸 (breathe)概念涉及人类的心理和精神活动领域,形成语义链条上的新的分支,breathe还有另一个语义与上述语义相连又有所区别:“灵魂”。 “灵魂”指的是:当死亡来临以后离开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个从身体分离的部分既可以理解为灵魂的完全消失,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灵魂迁移到了看不见的寄托体上,在现实世界像鬼一样到处游荡,又投生到一个新的人体身上。只有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 “呼吸”的概念和鬼神及其他超自然存在之间勾画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语义衍生路径。例如,法语的esprit (
这种breath的“灵魂”含义的语义引申不但在Latin语系语言(animus,anima,spīritus)的词汇中存在,同样的多义性现象也存在于其他语言中:既有印欧语系的,如希腊语“psūkhē”and “pneuma”; Sanskrit语“atman”;俄语“du[x] ”;也有非印欧语系的,如阿拉伯语“rūh?”and “nafs”;Aleut语“anri”;Nahuatl语“imi'iyo”等等。(参见附录1)
2.从“呼吸”到“最高的精神”。
breath语义链条上还表示“超自然存在”的语义内容,第一个路径是:既然一个人的灵魂是人死后以鬼魂形式的超自然的存在,所以灵魂被看作是所有其他超自然生物的典型,在这种情况下,最可能的语义链条是:
Breath——breath of life——vital force of an individual——immaterial part of an individual that survives death。
第二个路径是:在呼吸的行为和神(soul, ghost)的概念之间直接建立联系,在许多文化中,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被比喻为“空气的呼吸”,“神奇的风”,这种“神风”有时会吹到一个物体或一个人身上赋予它神奇或超自然的力量,例如英语inspiration来自于拉丁语inspiro。此外,古典希腊语pnenma字面上的意思是“breath, breath of air”,其实际意思是divine breath,但没有“soul, ghost”的意思。最后,转喻的过程引发了从divine breath到the divine entity or supernatural being from whom a divine breath emanates的转换,这些语义转换的事例形成了第二条语义链条:
Soul——ghost——supernatural being, even when not of human origin——a spirit,good or evil.
3.从“灵魂”到“反身标记”。
与“呼吸(breathe)”概念有关的最后一个语义引申是从“灵魂”到“反身标记”,
在这里“灵魂”是“代表个体的人”(person, essence, ego)。这些词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内在、深层的存在”,或者相反,“一个人的社会再现”。这个相当抽象的意义有时被语法化为反身标记, 这个语法化过程非常准确地与英语语义链“(know )your self——(know) yourself”对应,在Sanskrit 语里,著名的概念ātman(语源上的‘breathing,来自于an-‘breathe) 有一个很宽泛的语义排列: breath of life——vital force——soul——the self, the abstract person——essence, peculiarity (of something)。但是它在语境中的一个主要用法是作为反身的语法标记,这个语法标记特别区分于十几个基于ātma-的复合词,如ātma-j?a意思是“knowing one's self”,ātmê?vara意思是“master of one's self”, ātma-ghāta 意思是“suicide”, ātma-grāhin意思是“selfish” ……。除此之外,标准的阿拉伯语普通的反身标记是nafs-ī(nafs的第一人称拥有形式,与英语‘my-self对应),事实上是一个名词nafs,意思是“soul, essence, being,abstract person”,“self”,“mind,psyche”和“the same” …… 关键是,所有的语义排列紧密地与名词nafas“breathing,breath,breath of life” (词根n.f.s)联系在一起。这个例子证实了下面这个语义链的相关性:
“breathing”—“ breath of life”—“ vital force”—“ person, self”—“ reflexive”。
如上所述,不同语言中表达“呼吸”概念的词汇从呼吸的生理现象出发,衍生出诸多表达与呼吸有关的意义,但这些词汇的语义衍生并未停止,词义继续从具体向抽象发展,衍生出“生命”和“精神”等意义, 8种语言11个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代表性语词有着相似的语义衍生关系,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心理,体现出人类语言的共性。这些意义的引申发展同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相一致。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也是词义从具体、直观向抽象、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些表示具体事物的意义,正是抽象意义形成的基础。
四、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地图
我们需要勾勒出“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衍生关系。我们采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勾画出意义之间的前后衍生关系的语义衍生链,这样就组成了围绕 “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网络。例如,我们观察到语义“be on vacation”是另一个语义“take a rest”的语义衍生,而“take a rest”本身的意义又更接近另一個更书面化的语义“pause for breath”;这样语义链breathe—pause for breath—take a rest—be on vacation自身有内在语义联系,它清楚地与另一个语义链breathe—blow—whisper—speak区别开来,见图1。
在其他语言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语义衍生,包括共时的多义性的语义衍生。
二是绘制语义地图,这样做需要先从一个概念的全部潜在的语义集合中选择出每一类词汇的中心概念,然后把词汇语义之间的联系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形成一张展示所有语义联系的图表,绘制出一张围绕中心概念“呼吸(breathe)”的词汇语义地图。这些联系首先基于词内在的语义特征,然后用经验的材料来验证。
这样的一张语义地图并没有包含“呼吸(breathe)”概念完整的语义链条,但它建立了一个共性的语义网络,在这个语义网上,可以勾画出特定语言多义词衍生的语义特征(把图1转换成图2的图表形式)。
在图2中,我们画出了汉语、英语、俄语、Nelemwa语、Mwotlap语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基本语义分布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语言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基本语义存在许多重合的区域,这些地方就是不同语言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基本语义衍生的共性,如上述的五种语言的名词部分都表达了“breathe”和“take a rest”两个语义,只有一种语言走得更远些,发展出了“cease to do”的语义。当然只观察五种语言的共性排列现象的语言学意义不是太大,但将来的研究可以扩展到观察几百种语言。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跨语言的共性排列不是无限和随意的,而是相对有限的,考虑的语言越多,图表上显示的语言学意义也越大。但即使在以上很小的观察范围内,同样类型的多义性现象在跨语言的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对于研究潜在的语言共性来说,也是相当有意义的。这种跨语言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哪种类型的多义性更普遍。
五、结 语
本文运用“语义地图模型”的基本原理重点关注了词汇类型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不同语言中多义词的语义衍生路径,认为在语法和语音领域已经取得累累硕果的“语义地图模型”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在词汇领域。在此基础上,围绕“呼吸(breathe)”概念,首先分析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基本语义衍生路径,接着分析不同语言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抽象语义衍生路径;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画出一张完整的表达“呼吸(breathe)”概念的语义地图。
[参考文献]
[1]Alexandre Francois. Semantic maps and the typology of colexification: Intertwining polysemous networks across languages[M]∥Martine Vanhove. From Polysemy to Semantic change: Towards a Typology of Lexical Semantic Association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8:135-140.
[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234-236.
[3]汉语大词典:第1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672-673.
[4]许 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567-568.
[5]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6-78.
[6]郭莉萍.说“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12-114.
[7]Gaffiot,F.Dictionnaire Latin-Franai[M].Paris: Hachette,1934:236-238.
(责任编辑 文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