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觉”美到“生态”美

2018-08-11张健健

关键词:视觉城市化景观

张健健

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在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观驱动下,城市景观建设不仅没能缓解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地域特色丧失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等后果。在分析西方当代景观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景观审美价值观应从“视觉”美转向“生态”美,并且提出了这种转变对当代景观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景观;审美价值观;视觉;生态;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1.004

我国城市化进程既带来了城市的财富、人口和面積的迅速增加,也给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景观建设来构建人性化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内的景观建设往往只停留在视觉美学层面,或是追求花岗岩、大理石等高档材料带来的豪华气派,或是追求外来植物带来的异域风情。实际上,建造这样的景观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而这些自然资源在开采、加工、运输等一系列环节中,又会给环境带来各种不利影响。而对高档材料和外来植物的偏爱,也导致许多城市环境的地方特色逐渐丧失。实际上,城市景观的形式是人与自然关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审美诠释和表现,它的发展体现着人类生存理想和审美价值观念的演变[1]。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尚好的时期,从“视觉”美出发建造的景观能够满足人们对都市生活的憧憬,但是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今天来说,则往往会加剧人与环境的矛盾。

一、以“视觉”美为主导的景观审美价值观

(一)追求都市之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构建的现代都市图景一直为国内所向往。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西方国家城市那些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立交桥,已经成为我国任何一个大城市都可见到的景象。而很多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和街区、乡土自然环境却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因此形成了“千城一面”的情况。

如果说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等是城市化进程难以避免的结果,那么在景观建设中完全有机会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然而遗憾的是,在很多城市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花岗岩铺地、大理石水池、雷同的雕塑和小品营造出的都市景观。这些景观看似“现代”,实质上只是用相同的材料延续着建筑的几何线条和机械形式,并不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这使得城市环境更加趋向雷同。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化进程不但造成了城市景观趋同,而且也使城市以外的环境受到威胁。一些乡镇为了跟上城市化的步伐,模仿城市修建大广场、景观大道和欧式建筑,结果破坏了原本秀丽的田园景色,也失去了原有的乡土风情。还有一些乡镇为了开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建造各种形式的会所、农家乐,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的山体、植被,大建娱乐设施和奇观异景,结果使自然和文化环境均受到破坏。现在国内的城市建设往往是乡镇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发达国家,结果许多地方建造的建筑、广场、道路景观如出一辙[2]。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仍然沉浸在对现代主义构筑的西方都市幻景的迷恋之中,反而对身边乡土景观的美学价值熟视无睹,于是在不断地模仿和抄袭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二)追求奢华之美

在当前实用主义和城市政治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决策者基于自身的业绩考核和职位晋升的考虑,往往钟情于建设各种光鲜炫目的形象工程,如大广场、景观大道、巨型喷泉等[3]。在具体建造中,则通过堆砌高档材料、引入奇花异草或是建造奢华的景观建筑,来营造绚丽的视觉景象。这些做法过分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和表面价值,忽略了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人性化、家园式、可供参与和分享的环境[4]。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素来有反对奢华、追求质朴的主张。庄子就提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儒家也有“贵本尚质,尊朴崇素”的主张。然而当财富的积累和骄躁的心态交织在一起时,极度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东西仍在侵蚀着城市决策者、设计师的审美价值观。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中,采用高档材料、建造奢侈景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各个城市竞相采用高档的花岗岩、大理石来装饰景观,不少城市还引入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大搞城市亮化工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用金钱和技术堆砌起来的这些“标志性景观”不仅需要耗费巨额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而且对于已经遭到城市化破坏的生态环境有害无益。昂贵的石材、木材加重了材料产地的生态负担,华丽的声光电效果除了刺激人的感官,也无助于都市人的精神慰籍。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泰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就认为,人的眼睛无法一下子接受这么多人工制造的东西,否则就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会影响人的心智和神经,以至整个人体系统[5]。所以,用金钱和技术堆砌起来的都市幻象,违背了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也不可能成为城市之美的稳定和持久的来源。

(三)追求表象之美

景观是有生命的,一方面,景观的生长和成熟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景观又是一个由多种生命形式和过程相互结合的生命系统。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往往只看重景观的表象,对于景观的生命特性却漠然置之。比如一度盛行的“大树进城”、“反季节栽植”等做法就是为了在短期内形成表面效果,结果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6]。大树被砍伐后,原生地的生境条件遭到破坏,不仅威胁到当地物种的存活,而且大树离开原生环境后也会因难以适应城市环境而死亡。

此外,还有的城市在景观建设时,喜欢去除看上去杂乱的、不整齐的自然景观,代之以整齐有序的人工景观。比如铲除河边丛生的杂草,代之以硬质的人工驳岸;或者是将凌乱的野生植物清除,代之以大草坪和观赏植物,并为其贴上“生态”的标签。实际上,看上去自然的形式未必是生态的形式,它可能只是满足人们自身对自然表象的某种理解。加拿大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在阐述自然景观美的时候将“生命力”引入他的理论。他借用霍斯普斯将审美分为“浅层含义”与“深层含义”的观点,指出塑料的“树”在审美的浅层含义上可能像真的树一样令人愉悦;然而在审美的深层含义上却不被接受,主要因为它只是自然的复制品,而不表现生命的价值[7]。城市中那些整洁而有秩序的“自然景观”就好比卡尔松所说的“塑料树”,它们只是按照人的想法创造的自然,并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自然。这样的景观除了视觉点缀之外,并没有真正起到支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效益的作用。相反,那些河湖漫滩、天然池沼或是杂木丛生的野地,虽然看上去比较凌乱、粗野,但它们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地,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景观。可惜的是,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对许多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景观造成破坏,如果仍然仅从表象出发,为追求短期效果来建造景观,必然会使景观沦为无法持续发展的空洞形式。

二、以“生态”美为主导的景观审美价值观

在我国的城市景观建设中,以“视觉”为主导的审美价值观已经造成了资源浪费、地域特色丧失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等后果。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教训之后,景观的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原先追求视觉效果的景观形式正逐渐被追求生态环境效益的景观形式所取代,体现了从以“视觉”美为主导到以“生态”美为主导的景观审美价值观的转变,这对于尚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

以“生态”美为主导的景观审美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乡土之美

在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城市中,城市扩张导致自然生态受到破坏,而千篇一律的城市环境也让人的精神生态受到损害。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乡土景观,挖掘和重塑乡土之美也成为20世纪后期西方景观建设的价值诉求。当代西方景观建设不仅大力保护具有特色的乡土环境,而且经常从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中挖掘乡土元素营造城市景观。巴黎贝尔西(Berce)地区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演变的空间形态特征。该地区在中世纪是一片农村,17世纪开始建成一些花园住宅,18世纪开始成为巴黎重要的酒仓和码头,许多著名的葡萄酒就是从这里上岸进入每家每户的。后来随着码头的搬迁,该地区逐渐废弃,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区域更新,将“保护地区的历史印迹,促进城市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区域更新的核心景观项目是占地约13.5公顷的贝尔西公园。公园设计从保护乡土元素出发,保留了老街区中大部分垂直于塞纳河的历史路径,街区中原有的树木、酒窖和部分铁轨也被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符号。公园西侧布置了大面积的疏林草地隐喻贝尔西过去的乡村草地,公园东边的九个主题花园则象征过去那些乡村建筑前的小花园[8]。贝尔西公园的建成,不仅成功改善了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而且保护和展现了该地区的乡土元素,表现了当代景观建设对乡土之美的认同和尊重。

实际上,城市不能光有漂亮光鲜的视觉外观,还应当给人以情感上的美学体验。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硬质广场固然能给城市带来现代感,但由于这些元素还没有经过历史的积淀,难以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同时,这些现代的都市元素都是采用标准化的预制材料建造而成,其外观在各个地区甚至世界各地都可以发现,难以体现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特征,所以也很难形成持久的审美体验[9]。而乡土景观是经过长期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饱含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内涵,能够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乡土景观不仅造就了独特的环境风貌,而且能够形成人们对于自己栖居场所的依恋,缓解城市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失衡。同时,这又会激发人们对场所的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地呵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10]。

(二)发现平凡之美

与我国当前在景观建设中喜欢追求高档、气派不同,西方当代景观建设更加追求平凡、朴实的效果,甚至在一些景观建设中将废弃的材料、物品和设施重新利用,充分发挥了平凡事物的美学价值。实际上,西方社会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变迁中,其文化艺术就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勢[11]。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开始频繁地出现于艺术创作中,比如“拼合艺术”采用城市中的废弃物直接做成雕塑,“波普艺术”将大众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图像与物品纳入艺术范畴,“大地艺术”则直接在一些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的废弃场地中进行创作……这些艺术都把焦点投向对平凡事物和普通世界的体验,从而启发人们关注身边寻常事物的价值,这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受其影响,一些设计师开始尝试用廉价和现成的材料创造更具平民趣味的景观。在美国景观设计师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现成材料。施瓦茨主张设计应当被所有社会阶层所享用,所以她的作品中很少有昂贵的材料和装饰品,却充斥着混凝土、塑料、玻璃及其它廉价材料[12]。比如在马萨诸塞州怀特海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屋顶花园设计中,她采用了塑料植物作为花园的装饰元素,不仅减轻了屋顶的承重,而且节约了建设和养护成本。而在迈阿密国际机场的隔音墙设计中,她没有用昂贵的装饰材料,而是将廉价的彩色玻璃镶嵌在墙体上,让透过玻璃的阳光形成五颜六色的光圈,以最普通的材料将冰冷的隔音墙转变成生机勃勃的景观墙。当前,采用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建造景观已经逐渐形成西方景观建设的一个新趋势。获得2009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奖的旧金山市潘汉德尔公园户外音乐台(Panhandle Bandshell)就是一个完全由回收的废弃物建造的表演舞台。整个音乐台的结构包括了65个汽车引擎盖、上百个计算机电路板、3000个塑料矿泉水瓶,以及回收的门板、木材和废钢材[13]。建成后的音乐台既是一件独特的雕塑作品,又是一个吸引人的公共活动空间。

因此,平凡的事物未必不能具有审美的价值,昂贵的造价、高额的成本也未必能换来优秀的环境,尤其在经过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之后的西方社会,在城市景观中挖掘和表现平凡事物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了对大生产——高消费的都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考虑的设计选择。相对于地广人稀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资源更加有限,倡导平凡之美、创造朴实自然的栖居环境应该成为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强调生命之美

受当代生态学思想影响,西方的景观建设开始注重对景观生命价值的强调。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过程的尊重,二是对生命系统的维护。尽管景观设计涉及到植物、水体等生命元素,但是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这些生命元素按照某种预先设定好的形式来搭配组合,从而营造出一种稳定、持久的视觉形象。然而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终点。从这层意义上说,美并不存在于某种终极形式中,而是存在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过程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流程[14]。同时,景观还是自然和社会相互影响的结果,在自身的生命发展过程中还要受到社会发展变迁的种种影响。因此,尽管当代景观设计仍然很重视视觉形式的塑造,但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为这种视觉形式的优先性极大地限制了景观全面而生动的生命力[15]。在加拿大多伦多当斯维尔(Downsview)公园设计中,由于场地是遭受工业化破坏的城市废弃地,设计团队指出,未来场地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提交了一份完全没有具体形式的方案,方案只提供了指导公园景观修复和发展的策略,公园的各种要素将根据未来场地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进程来逐渐完善。这确保了公园景观的发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和周边城市生活的转变[16]。在这里,景观的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展开,提醒着人们景观的再生是一个缓慢而不确定的生命过程。

此外,当代西方景观建设对生命价值的强调还表现在将景观看作支持生命的系统。城市化带来的景观破碎化,使得景观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支持能力越来越弱,而一些人造景观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观赏要求,却无力提供生物多样性所需的环境条件[17]。因此,当代西方景观建设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成为生命载体的景观,像自然的荒野、杂草丛生的沼泽等,这些景观体现了大自然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人们可以通过欣赏自然在其存在过程中产生的生命来发现美[18]。比如,在旧金山克里斯基地公园(Crissy Field)中,杂草丛生的湿地栖息环境被完整保留,与人的休闲散步场所并存,形成一种野生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强烈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让人感受到多种生命形式在自然系统中的存在,从而体验到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景观之美[19]。

三、景观审美价值观的转变对景观建设的要求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过去那种以“视觉”美为主导的景观审美价值观越来越难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城市发展,以“生态”美为主导的景观审美价值观将是今后景观建设的主要价值取向,它所涵盖的乡土之美、平凡之美和生命之美也对当今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保护和发掘乡土景观元素,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许多具有特色的乡土景观正在被都市特征悄悄吞噬,具有独特自然和文化风貌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少。如果我国的景观建设仍然一味追求新颖和奇异的效果,那么自己的个性和文化身份将会丢失殆尽。因此,当代中国景观建设必须以尊重乡土环境的生态自然、历史人文以及当地人的体验需要为前提。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对地域性的乡土景观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对具有特色和价值的乡土景观要制定保护措施;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体现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元素,用创新的手段和技术来延续乡土景观的文脉,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环境。

(二)倡导节约型景观建设,营造朴实自然的栖居环境

优秀的城市景观并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外表,诗意的栖居也不需要奇异虚幻的情调,就像白话文同样可以写出最优美、最动人的诗歌一样[20]。其实在当代景观建设中有很多被忽视的普通材料,例如拆迁后废弃的砖块、砌块、废弃工厂遗留下来的建筑材料等等,都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循环利用。还有一些长期被视为野花野草的野生植物,它们比人工栽培的观赏植物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也不需要过多的人工维护,既可以节约造景成本,又能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所以,当代的景观建设需要决策者和设计者扭转追求豪华奢侈的建设思想,克服对形象化工程、标志性工程的迷恋,倡导节约文化和素朴的美学观,为普通大众创造朴实自然的栖居环境。

(三)尊重景观的生命属性,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在当代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之后,对景观的审美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象上,我们需要将一物之美与其所在的环境,甚至把特定环境与整个生态体系联系起来。在欣赏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时候,人们应该理解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支持这种视觉表象的根基,这种根基才是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核心所在。这就意味着城市景观建设不仅仅是栽几棵大树、铺几块草坪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自然。当代景观建设必须学会尊重景观的生命属性,学习和理解自然系统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并利用这种规律和机制促进生命活动的运行,创造可以支持各种生命形式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四、结 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景观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景观的审美认知也不够深入,盲目追求“视觉”美的理念仍然主导着许多地方的景观建设,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丧失。由“视觉”美向“生态”美的转变的审美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去欣赏景观的乡土之美、平凡之美和生命之美,也要求我们在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大潮中进行理性的反思,重新找回迷失的方向,把求新、求异、求贵的价值冲动,转化为对景观的生态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从而创造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赵慧宁.城市景观文化的环境审美价值[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0-146.

[2]代 迅.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73-180.

[3]姚华松.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十个问题[J].城市问题,2012(4):2-8.

[4]黄柏青.美学范式视域内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解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4-128.

[5]陈英瑾.人与自然的共存: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第二自然主题[J].世界建筑,2003(4):86-89.

[6]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8.

[7]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M].杨 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07-213.

[8]王向荣.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48-156.

[9]Werner Nohl. Sustainable landscape use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preliminary reflections on future landscape aesthetic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223-237.

[10]斯蒂芬·R·凯勒特.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M].朱 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5-57.

[11]彭 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7-28.

[12]钱 筠,王晓俊.波普风格与观念园林:玛莎·施瓦茨的园林设计评述[J].新建筑,2008(5):98-101.

[13]ASLA.Panhandle Bandshell[EB/OL].(2010-07-12)[2017-05-12].http://www.asla.org/2009awards/315.html.

[14]Zsuzsi I. Kovacs, Carri J. LeRoy et al. How do Aesthetics Affect our Ecology? [J]. Aesthetics and Ecology,2006(10):61-65.

[15]詹姆士·科納.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 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59.

[16]Julia Czerniak. CASE:Downsview Park Toronto [M]. Harvard Design School,2001:74-81.

[17]Charles J. Kibert. Reshaping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M].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9:151-156.

[18]阿诺德·伯林特.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M].刘悦笛,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63.

[19]Elizabeth K. Meyer.可持续之美 外观的性能[J].隋 心,胡 迪,译.中国园林,2012(3):42-45.

[20]俞孔坚,王志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责任编辑 文 格)

猜你喜欢

视觉城市化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