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身运动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18-08-11赵进法吴慧琳程灶火
赵进法,吴慧琳,程灶火
(1.皖南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 无锡 214151)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主观感觉与判断,就是指一个人完成目标任务的自信程度[1].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由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他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指出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满意度高,内在的心理能量也处于较高水平[2].当一个人有着很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也会对未来充满期待,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地面对生活.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判断、信念、感受,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经历了从选择到思维,再从思维到动机的过程[3-6].当个体要完成某项任务时,首先,他要选择任务,这个选择就是接受或者放弃任务;接着,个体要思考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可用资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可使用的资源进行判断;最后,个体会产生动机,然后出现自我效能.有关研究发现,适当的健身运动可以提升人的自我效能感,健身运动本身是一种行为活动,行为活动的完成需要个体做出计划、付出意志努力、实施行为,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发挥着作用,在一次次的健身活动之后,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升[7].
此次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健身活动量表进行评估,探讨健身运动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 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以安徽省芜湖市的在校大学生为主,前期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48份,问卷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22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5%,无效问卷内的信息缺失不全.被试年龄在17到24岁之间,平均年龄20.5岁,大一至大五的学生均有参与此次调查研究.
1.2 研究工具
1.2.1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由日本心理学家桥本公雄编制,国内的翻译版由梁德清等人修订.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它的重测信度达到了0.82,量表从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频率三个维度来计算锻炼量,锻炼量的量表分在0到100之间,锻炼量计算公式=强度×(时间-1)×频率.在锻炼级别的划分上,43分及以上的分数为大锻炼量,20分到43分间为中度锻炼量,19分及以下为小锻炼量[8].
1.2.2 自我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又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Schwarzer及其同事于1981年编制而成,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了四级评分法,是一种单维量表,所以在使用时无须计算分量表的分数,只要计算量表总分即可,分数的高低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高低.GESE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5之间,使用的信效度较高.在实际的研究中,我国大学生在GESE上的得分低于该量表的国际平均水平,但是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大学生得分接近[9].
1.2.3 人口学资料问卷
此问卷为自编,主要记录被试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家庭基本状况、生源地、父母文化水平等.
2 结果
2.1 健身运动的自我评价
表1 健身是否有效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表1显示,大学生的主观评价中,多数的学生认为进行健身运动提升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在222名被试中,男生有101人,其中67人认为健身运动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女生有121人,其中82人认为健身运动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2.2 不同锻炼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小锻炼量与人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P<0.01),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健身运动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在小锻炼量的情况下更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表2 不同锻炼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健身运动的自我评价
在被试的自我评价中,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进行健身运动提升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男生和女生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在主观上,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健身运动促进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在社会学习理论中,人的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当个体处于社会环境之中,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产生影响.人在出生后的前几年是没有自主能力的,婴幼儿需要成人的照顾和养育,所以,父母是婴幼儿的第一个学习对象,他们跟随父母学习语言,学习基本的行为规范.进入学校后,个体跟随老师学习文化、学习社会礼仪、学习人际交往等.同样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学习的结果,当个人的消极心理较多时,如果能够主动向具有积极心理的他人学习,也能够让自己变得积极[10].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进行提高,学生们在进行健身运动时,往往会与同龄人一起,在团体的健身运动中,相互之间的影响会在无形之中产生[11-12].群体中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影响群体中的其他人,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不自觉的学习,逐渐提升自己的效能感[13-14].除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也存在于健身团体之中,群体效能感反映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完成群体目标的内在动力,群体效能感会随着团体的规范化逐步升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效能会随着团体的发展进一步提高.
3.2 不同锻炼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表2的结果显示,健身运动中,小锻炼量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呈现显著相关(P<0.01),当学生坚持锻炼,自我效能感会显著提升,这种相关是一种正相关,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然,数据结果也说明了,中等锻炼量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不大,相关不显著.在锻炼量达到43分以上的时候,健身运动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相关关系是负相关.这些都说明了,在进行健身运动的时候,锻炼的方式应该以舒缓的动作为主,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运动的时间也要在合适范围之内,健身时间不宜过长.当健身出现疲劳感的时候,要停止运动,在短时间的休息之后再继续锻炼.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以下几个途径:主要是替代性经验、成功的体验、语言的说服、生理状态的唤起.替代性经验是指,在其他事件上的经验会帮助个体提升效能感.健身运动会对人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它让人充满活力,这种生理上的积极经验会促进心理上的改变,提高个体的心理效能感.生理状态的唤起是指,当生理状态达到高唤起水平的时候,自我效能感也处于高唤起水平.当个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的时候,生理状态就处于高唤起水平,健身运动恰恰就是在帮助个体达到理想的生理状态,进而唤起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成功的体验是指在成功之后,人会处于一个兴奋和愉悦的状态,这种因成功而产生的愉快体验会促进个体追求下一次成功,主观的强烈期待会助长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此,健身运动可以从成功的体验、生理状态的唤起、替代性经验三个方面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健身运动对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一种良好的循环状态,当自我效能感提高时,个体参加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会增加,而健身运动的持续又进一步促进效能感的提高.在高校内提倡健身运动很有必要,一方面提升人才的身体素质,一方面又提升了心理素质,最终达到身心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