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史记 从『羲皇故里』到秦人故园

2018-08-11刘增虎张涛安杰雄路鹏宇

城市地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清水河渭河伏羲

图+刘增虎 张涛 安杰雄 路鹏宇

当考古学家在天水发掘出举世 惊的大地湾遗址时,他们恐怕难以料到的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纵深度从此又被向前推进了数千年,而这片清水河岸边的高地,很有可能是中华民族最早生存、繁衍的圣土。

不仅如此,作为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伏 和女娲的诞生地,天水还分布着全国最古老的伏 庙、传说中伏 创立太极八卦的卦台山、女娲祠、女娲洞等文物遗迹,是名副其实的“ 皇故里”。

历史悠久的天水城,也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公元前688年,秦国就在此设立了邽县和 县,是中国历史上 城设县最早的地方之一。这一切,与其“秦人故园”的身份密切相关。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也是黄河中游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距今约4800至60000年间。

大地湾,最古老的彩陶

上古时代,渭河干流浩浩汤汤的流水,几乎盛满了从渭河源头到入黄口的所有平川和峡谷。最初,由于无法驾驭渭水激荡、奔腾的波涛,生活在渭河流域的人类,只好选择在渭河的几条较大支流两岸安家。

渭河流入天水境内三阳川的时候,挣脱又一道两岸高峰雄峙的峡谷,开始在地貌分明的秦岭山地萦绕盘桓。这时,葫芦河乘势而入,从渭北地区的六盘山地极尽蜿蜒与曲折之势,加入到了渭河东进的阵营中。在这一带地区的渭河两岸,遍布着古人类的活动踪迹,但他们的大本营,却在天水秦安县葫芦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大地湾。

在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接处,六盘山脉月亮山南麓的一泓清流,造就了葫芦河。不过,在形成一支河流进入渭河之前,葫芦河流经宁夏固原和甘肃平凉、天水等地方时,还要穿越众多高山、丘陵和峡谷,汇聚更多或大或小的支流,清水河就是其中之一。当大地湾人在清水河南岸一个巨大的山湾里,开始建造他们的半地穴式房子时,诞生了半坡文化(距今5600—6700年之间)的浐河、灞河三角洲还是一片寂静。即使是远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直到两三千年后才创造出代表一种文明高度的楔形文字;五六千年后,古巴比伦人才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基础上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然而,就在世界还是一片荒凉的七八千年前,渭河上游一条小小的支流——清水河岸上,却是人声鼎沸。

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大洪灾过后的世界正处在全新气候大暖期,满山遍野的冷杉、白蜡树、榛木、铁木和其他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等,让清水河两岸四季常绿,温暖湿润。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大地湾通风而向阳,视野开阔,人们既可以下山去河边捕鱼,也可以上山去森林里捕猎虎、豹、麋鹿等动物,还可以采摘到各种果实。后来,有人带来了稷的种子,并在坡地上种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粮食。从此,大地湾人无须为食不果腹而发愁,更无须为洪水或野兽侵袭而担惊受怕,许多在渭河上游乃至甘青高原的众多部族也慕名而来,源源不断地聚集到清水河岸上,在大地湾安下家,融入了当地的土著部落中,从而造就了大地湾文化。

自1978年发掘以来,大地湾遗址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汉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1958年阳春时节,渭河支流清水河河谷杨柳吐翠,大地返青。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一个农民正在河东岸的台地上犁地,突然“咯吱”一声,深插泥土的犁铧被卡住了。他俯身刨开土一看,一只色彩斑斓、造型奇异的陶罐出现在眼前。就是这一不经意的发现,一个让中国考古界至今惊叹不已、规模空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地湾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对大地湾进行考古复查,遗址的挖掘工作随即在同年7月展开。当他们揭开尘封的土层时,发现了掩埋在1.3万平方米的地下的236座房址、357个灰坑、79座墓葬、38孔窑洞、106座灶台和8000多件骨器、石器、蚌器、陶器、装饰器和各式各样的生活器物……面对如此丰富的文物,跑遍大江南北的考古学家也不禁惊呆了!

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从距今7800年—4800年间,大地湾人在渭河上游这条小小支流南岸的山坡上,竟连续不断地繁衍生息、生活创造了三千多年!要知道,在陕西半坡和山东大汶口遗址发现之际,人们曾为中华文明古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终于得以确认而欢呼雀跃,而大地湾遗址的重见天日,一夜之间把黄河流域的远古文明推到了距今7800年以前的纵深处。

大地湾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距今7800年以前的大地湾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在秦安县五营乡这一片阳光可以朗照的坡地上,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宫殿式建筑,也种起了黍(糜子)、油菜等农作物。同时,至今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在大地湾诞生之际,大地湾人已经将炊饮、储盛、供奠的器皿进行细化和分工。此外,被郭沫若认为是中国象形文字起源的彩陶刻划符号,在大地湾那五彩缤纷的陶器上不仅表现得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比半坡和大汶口文化整整早了1000多年!还有那座编号为F411的房屋遗址内,表明大地湾人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以碳黑作颜料创作了我国最早的地画,标示了中国最初的绘画源头……

这一切都不得不使人感叹:从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逆河而上,在一路纵览曾经盛极一时的六朝古都、汉唐宫阙之后,华夏民族最初的家园,就在天水大地湾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的高坡上展现出来!

自1978年发掘以来,大地湾遗址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汉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自1978年发掘以来,大地湾遗址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汉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其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的故里

从距今7800年—4800年间,大地湾文明持续了将近3000年。对于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人类历史进程来说,这实在是太漫长了——从商汤灭夏到现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也无非经历了3000年的历史岁月。

那么,在大地湾文明从萌芽、发生、发展到最后辉煌的这3000年间,除了眼前可以看到的这些遗迹外,我们还能以何种方式复原或想像大地湾那历经了三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生活景象呢?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中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和创世人物伏羲与女娲。

根据唐司马贞为《史记》补撰的《三皇本记》记载,太昊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而被史学界认为是古成纪原始所在地的秦安北部一带,距离现在的大地湾遗址并不远。不仅如此,当地民间传说中的女娲出生地秦安陇城也在大地湾附近,而与大地湾隔岸相望的清水河,又与一段远古传说有着密切联系:据说,伏羲和女娲原本是葫芦的化身,而与之有直接关系的葫芦河,正是清水河的支流。巧的是,伏羲、女娲生活的时代,也正是大地湾文明走向辉煌的仰韶文化中后期。

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其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其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如此想来,大地湾文明的兴盛与衰亡,是否有可能与伏羲和女娲有关呢?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站在深埋着规模空前的大地湾氏族部落遗址的斜坡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地湾时代(也可以说是伏羲、女娲时代),伏羲创立八卦,使大地湾文明空前繁荣。这时,一场可能是水灾、旱灾,也可能是地震的大灾难突然降临。面临灭顶之灾,大地湾人在他们的氏族首领伏羲氏的带领下,向神秘卦辞所指示的东方迁徙而去。

伏羲氏族告别大地湾的东迁,应该是中国远古时代规模最为浩大的大迁徙。当时,大地湾人忍泪抛下流淌着先祖3000年血脉的家园,扶老携幼,自葫芦河漂向渭水,进入关中及中原大地。从此,一座座普通的房屋和宏伟的宫殿,一件件刻画着他们对高山、河流、天空、大地种种印象与冥想的陶器,以及埋葬在大地湾坡地上的先祖的遗骨,被永远地留在了他们的身后!

大地湾文明结束了。

伏羲所率领的风姓蛇族告别大地湾故土,穿谷越岭,在宝鸡一带短暂休整之后继续东进,与整整比大地湾人晚出现1000多年的半坡人汇合。在伏羲及其所统率的大地湾人的教化、影响下,半坡人才开始在关中一带平坦肥沃的渭河平原上种植谷物、结网捕鱼、驯养家畜,开始了全面辉煌的新纪元。

于是,大地湾上空那轮高远、巨大的太阳在不断东迁的过程中,把光彩夺目、催生万物的光芒洒向更加辽阔的北方大地。历经3000年艰苦岁月而长盛不衰的大地湾文明,在不断迁徙的融合中也获得了永生。

右上图为卦台山,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的地方。整座山犹如一条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翠拥庙阁,渭水环流,钟灵毓秀,气象不凡。

秦人先祖的发祥地

西周初年,因反抗西周灭纣,与商纣同为东夷鸟图腾部族的赢人被迫离开山东半岛,被周王室安置在渭河上游的天水境内,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艰苦求生和淬炼羽化之路。正是天水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相克相融的生存环境,让失姓亡国的赢人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最终发展壮大,从而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磨砺出所向披靡的铁血性格,一跃成为大秦帝国的创建者。

2011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考古队,对天水清水县城北侧樊河和牛头河交汇处、樊河西岸台地上李崖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告一段落。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标志着秦人从备受鄙夷的西部牧马人,跻身为西周附庸的秦人首座城邑——秦邑,真容终于大白于天下,而该城邑的主人很可能就是秦国的奠基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周王室分封的秦先祖:秦非子。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其中的“略阳川水”即天水秦安县境内的第一大支流水——清水河。

秦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封于天水境内的秦之前,秦人先祖为洗去失姓亡国之耻,在天水境内已经奋斗了四五代。

由备受殷商王室器重的贵族沦为没有姓氏、没有安身之地的奴隶,而且当时天水境内戎狄密布,厮杀不断,秦先祖刚到天水那段时间的处境可想而知。对于当时的秦先祖来说,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身份,一方面与戎狄拼杀求生,一方面向当地游牧民族学习放牧牛羊。非生即死的生存环境,迫使这个曾经以农耕为生的部族,很快习惯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骑马射箭的生活。到了秦人祖先女防第四代孙非子时代,被流放天水的赢遗民养出的战马膘肥体健,这个消息传到周王室,周孝王遂将非子召到陕西宝鸡附近千河与渭河交汇之处一个叫汧渭之会的地方,专门为周王室养马。

于是,秦非子牧马立功,为改变秦先祖身份和社会地位带来机遇。作为奖赏,周王室将非子封于秦——清水县李崖或者张家川瓦泉附近,准许他建筑城邑,同时恢复了非子部族祭祀赢人先祖的权利,赐号“秦赢”。

实际上,秦非子受封的秦,仅仅是一座只能统辖方圆50里地盘的城邑,从政治地位上来说只是西周众多附庸国中的一员,还不能跻身西周诸侯之列,但自西周初期“三监之乱”后被分化瓦解的赢人,在历经几代人失姓亡国之耻后终于恢复了做人的尊严,有了发展壮大的根据地——而这一切,则是由流落天水的赢人一支实现的!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其中的“略阳川水”即天水秦安县境内的第一大支流水——清水河。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其中的“略阳川水”即天水秦安县境内的第一大支流水——清水河。

此后,生活在天水的秦人势力不断壮大,控制范围遍及渭河上游天水境内和西汉水上游一带,最终成为周王室最为倚重的政治力量之一。到了秦襄公时代,已经在礼县大堡子山建立强大政权的秦人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获得周王室赏赐的宝鸡境内岐山以西土地,秦人忍辱负重,在天水励精图治三百多年后,终于正式立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秦国。

从此,饱受凌辱与苦难的秦人,凭借天水这块土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纵横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

猜你喜欢

清水河渭河伏羲
故乡
清水河边
故乡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伏羲画卦
一张“废纸”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走不出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