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百里石窟走廊 丝绸之路上的辉煌

2018-08-11张涛安杰雄薛耀忠邓嘉培

城市地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麦积山天水市象山

图+张涛 安杰雄 薛耀忠 邓嘉培

天水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与中道交汇处,佛教石窟寺密,规宏大,精品荟萃,石窟开凿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独特,是印度佛教沿丝绸之路向中原传递的 要通道,也是中国石窟 造艺术发生锐变的 要区域。

自后秦以来,从天水武山到麦积区绵延100多公里渭河两岸的悬石上,出现了一座座凌空开凿的佛教石窟,形成丝绸之路沿线蔚为壮观的石窟林立、数密 的“百里石窟走廊”。对此,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天水境内渭河沿岸,至今有迹可循的大小石窟不下三四十座,其中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就有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水帘洞石窟及木梯寺石窟4座。

甘肃境内以敦煌为起点,经张掖、武威、永靖,再到天水、庆阳,形成了一条著名的石窟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石窟群,共同构筑成了完整的甘肃石窟艺术体系。

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

在天水市区东南40余公里的茫茫西秦岭林海之间,一座酷似民间麦垛的孤峰突兀而起,沿悬崖绝壁上凌空环绕的栈道迂回盘行,一座座悬空开凿的洞窟中供奉着数以千计、千姿百态的佛像。孤峰四周林海苍茫、群山叠翠,洞窟内泥塑佛像、精美壁画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以麦积山石窟为核心,包括石门、仙人崖、曲溪、街亭古镇等,总面积215平方公里,拥有18个主要游览小区,20处独立景点。景区内重峦叠嶂,群峰耸峙,山环水绕,被誉为“西北林泉之冠”。

麦积山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南北方沉积地层在地表的分界线,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奇峰林立,峡谷纵横,地质地貌丰富多样。这种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使麦积山成为多种珍稀动植物荟萃的乐园。在这里,不乏植物中的珍品:黄花杠柳、苍松、翠柏、云杉、冷杉、水杉、白皮松、红豆杉、玉兰树、野生紫竹、野生百合、金背杜鹃、甘肃琼花等;而生活在密林深处的珍稀动物更是不胜枚举:熊、黄羊、麂子、鹿、麝、红腹锦鸡、鹦鹉……

峰峦苍秀,林深草茂,幽谷奇峰,飞瀑清流,北雄南秀的自然奇观与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佛教石窟、佛道合一的仙人崖石窟、以道教为主的石门景区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相互融合,使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拥有其他风景名胜区难以比拟的禀赋。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其开凿于后秦,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扩建,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著名石窟,现存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难怪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特点,系统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麦积山石窟泥塑分为四大类: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悬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像作品有第133窟被誉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第121窟窃窃私语的佛家弟子、第123窟中的童男童女等。此外,考古人员对麦积山石窟堤133窟第10号碑反映释迦牟尼佛转生、成佛故事的13幅石刻画进行考证、研究后宣布:麦积山《佛传碑》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在石窟建筑艺术和造像艺术上,麦积山石窟与众不同的风格,不仅反映了历代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创造才能,也表明了沿丝绸之路而来的佛教艺术在天水境内中国化、世俗化、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开凿在离地面数十米不等的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带有明显的天水地方建筑风格特色。其中,第4窟七佛龛是全国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真实地反映了南北朝后期中国化的佛殿建筑艺术风貌,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开凿史上中国化的开端。

在造像艺术上,麦积山石窟与河西走廊和新疆石窟相比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几乎所有佛像都俯首下视,有着和蔼可亲的面容,让人一看便感觉这些塑像既是佛国世界的佛,也是世俗世界的人。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世所罕见。

麦积山石窟许多塑像体形和服饰逐渐摆脱了外来影响,体现出汉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历代造像风格鲜明,艺术化地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如北魏造像的秀骨清俊,睿智微笑;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淳厚;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的衣纹写实,面貌庄重等,都使麦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且,由于麦积山初期石窟是后秦的皇家石窟,也就使得它成为中原北方地区最早的皇家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世所罕见。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世所罕见。

陇右佛教胜地——大象山石窟

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东大约一里地,山原名“文旗峰”,后因其悬崖上有大佛一尊,又因佛祖乘象入胎而降生,故被称为“大象山”,也称“大像山”,而当地人俗称为“大佛爷山”。汉复元年七月(公元25年),上将军隗嚣起兵陇右,讨伐篡权的王莽,后勒兵数万,东征西讨,尽据凉州之地,盛时曾置歇凉台、阅兵台于此山。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从凉州东入长安弘法,所经之地,渭河流域礼佛之风蔚起。北魏时,有信众僧人开始在大象山凿窟造像,大佛之石胎当开凿于此时,同时增建寺宇庙阁,因此大象山香火渐盛,佛事广播。到了唐时,重又泥妆大佛像,后历经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增修、扩建,大象山也因此成为陇右佛教胜地。

大象山的中心,是一尊依山而塑的巨佛,其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袒胸赤足,双耳垂肩,顶饰螺发,肉髻高隆,唇旁短须呈蝌蚪状,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庄重肃穆,威严而安详。特别是大佛上唇的短须,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十分特殊,而在印度佛教沿丝绸之路东渐过程中,这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巨佛所在佛龛周围山道蜿蜒,石窟点缀,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楼阁殿宇依山就势,散落其间,形成了著名的大象山石窟群。

大象山大佛,既有印度早期犍陀罗风格和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特征,又表现出我国北周时期人物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略显突起的审美特色。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建造过程从北魏到盛唐所跨越的历史时空。

千百年来,无论是途经此地的商贾旅臣,还是文人雅士,无不登临大象山。1935年12月5日,著名记者范长江前往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当他到达这里时,便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渭河两岸的名胜,并登临大像山。对于大象山,范长江曾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这样写道:“甘谷风景优美,城西通武山的大道之南,为一大致连续长数十里之大石壁,高达数十百丈,近城石壁上,刻有高八丈余之大石佛像一尊,并有观音卧像一具,异常壮丽……”这尊伫立在山上大佛,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和朝代的兴衰更替。

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拾级而上至山顶,总长1.5公里,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形如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拾级而上至山顶,总长1.5公里,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形如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拾级而上至山顶,总长1.5公里,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形如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水帘洞: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在渭河南岸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为丝绸之路东线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院。其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其中以拉梢寺和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

水帘洞为一天然洞穴,其高30米,宽50米,深20余米,在洞穴东壁上,绘制有大面积壁画,现存壁画及浮塑塔共19件,其中面积最大的北周壁画(第6号)宽约5米,高4米,为一佛二菩萨及供养菩萨、弟子、飞天、供养人行列等大型说法图,壁画施色以石青、石绿、赭红为主,附以墨线、粗红线条。宋代壁画有七佛、佛说法图等。此外,这里还有北周浮塑钵形舍利塔,现存3座。

拉梢寺又名“大佛崖”,现存窟龛23个,多为摩崖悬塑造像、圆拱浅龛、平面方形平顶龛、塔龛、平面长方形斜顶窟。其中,第1号造像为主体,上部遮檐上悬有元代铜铃、铜镜,其建于北周时期,总高42.5米,宽43米,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巨像,是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佛结跏趺坐,禅定印,着圆领通肩袈裟,佛座由莲花、卧狮、卧鹿、立象相间共七层浮雕组成。胁侍菩萨立于佛两侧,戴三瓣莲式宝冠。在这里,各种造像千姿百态,造像时代也各不相同:除了大佛外,北周其他造像还有十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唐及五代壁画有经变画;宋龛则有第2、6、7号等,内容有一佛二菩萨、一坐佛,壁画有说法图、千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等;金代壁画有两幅,均为菩萨说法图;元代雕刻有塔龛内的喇嘛塔,壁画有佛、塔、菩萨等;明代造像现存有“天书洞”内的三身泥塑佛像。

千佛洞又名“七佛沟”,在长约25米、高25米、深8米的天然洞穴壁上,古人进行了摩崖泥塑浅龛造像并绘制壁画。现存窟龛36个,主要有尖楣圆拱和平顶浅龛、方形浅龛。其中,北周造像和壁画内容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七佛(仅存其中一佛头,高1.2米)、说法图、千佛、飞天、供养人、龙、狮等。这些造像均为浮雕泥塑,衣纹手法为凸起泥条加阴刻线。此外还有五代壁画,内容为说法图、千佛等。在这里,各类造像千姿百态,各具风采,展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显圣池为一天然洞窟,其面积约150平方米,现存北周壁画12幅,悬塑2尊,但因年久风化剥蚀,塑像几乎散尽,实在可惜。

总之,水帘洞石窟群是中国石窟雕塑艺术中的珍品之一,也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文化的重要资料。

猜你喜欢

麦积山天水市象山
象山无象
小小书画廊
A home-grown ballet academy leaps into the spotlight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陈然作品
今晚妈妈不在家
麦积山石窟隋唐造像服饰分析及特征初探
象山
CIS战略与天水市旅游形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