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形态的演变研究

2018-08-10李元林

神州·上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形态演变

李元林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在电视节目中不仅是一种声音媒介,还是一种价值符号。无论是词曲的创作、改编,还是歌曲背后暗含的思想情感,都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氛围。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在各不同发展时期特点鲜明,可分为观赏类和比赛类两大类,音乐类节目的产生都与大众传播技术、音乐生产制作和整体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丰富了电视娱乐版图和国民日常生活,带动了各种风格音乐和歌手的不断亮相,未来可以鼓励原创音乐和民族音乐在电视荧幕上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音乐类电视节目;形态;演变

当前中国电视节目中,音乐类节目占据了黄金时间段综艺节目半壁江山,一经播出就成为街头巷尾议论话题,长期占领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在对音乐类电视节目进行研究时,歌声或者说音乐作为节目构成的主要元素自然成为一种重要分析途径,它不仅需要描述歌声形式或者说声音外在面貌,还要强调对声音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关系的关注。受阿达利音乐思想启发,本文尝试通过对198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发展历史的梳理,着重对电视节目“音乐”的分析,探究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相互之间的不同特点,挖掘隐藏在中国歌曲类电视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政治经济学意义。笔者根据音乐类电视节目性质上的不同,将这些节目分为观赏类与比赛类两大类别。其中观赏类节目又可以分为MTV、点歌台、歌曲文艺演出、音乐专题节目等类型,比赛类节目可以分为选秀类与K歌类两种,其中以选秀类为主体。

1.音乐类电视节目初期发展:春晚与MTV

在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1983年2月12日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播出,当晚总共20多个节目,其中有现场直播加观众电话节目点播。春晚之所以会成为一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也是因为春节这个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義。在这届春晚,由观众点播的另一首歌《乡恋》是出现在1979年的中国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在主旋律和大众文化的摩擦中,《乡恋》这首歌给大众带来的世俗化冲击是我们当前社会无法估量的,这种摩擦带来的活力也是1983年春晚之所以被后来的人们反复提起的原因。反观2016年的春晚,这种冲击荡然无存,春晚变成主旋律的平台,而大众文化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可选择的媒介平台,譬如社交媒体。在当代社会,节日现实意义残缺不全,大众媒介的仪式意义便是利用和替代,春晚正是将这种仪式的期待转换为国家意识形态。与春晚在新时代和新传播环境下的影响力弱化一样,多年来《心连心》艺术团逐渐从大众视野淡出。而这正是这个社会三十年来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不断探索发展的表现。

MTV在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发展历程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MTV的电视节目,其拼接式画面剪辑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吻合,抽象变幻具有情感属性的音乐和情节不连贯、逻辑相对不清晰的非线性叙事特点的MTV结合在一起,能够营造出心理上的强大情感驱动,在集中爆炸式画面和旋律的共同冲击下,MTV的音乐传播产生出一种非理性的强大力量。1990年,张国立为屠洪刚的歌曲《感觉自己》用胶卷拍摄的小短片只是一次仿照西方MTV的小实验;之后的1996年,两人继续合作为歌曲《霸王别姬》推出了MTV,歌曲迅速走红,且获得了“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这首歌曲MTV采用了京剧、大鼓、武术、兵器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改“你侬我侬”的流行风尚,展现了一种男性的大英雄气概。随着音乐类型和音乐节目的逐渐丰富,现在单独播放MTV的节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音乐专题节目,包括音乐资讯节目、音乐访谈节目以及互动音乐综艺节目等。

2.音乐类节目竞技娱乐性增强:从《青歌赛》到《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

1984年的第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可以称之为中国音乐类电视比赛类节目的开山鼻祖,截至2013年已经举办了15届。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不少包含音乐部分的电视节目,但是以音乐为中心且面向全国范围的节目几乎没有,大多数节目是将音乐与其他文艺形式相结合,以整合的形式向观众播出。以颂歌为主的《青歌赛》将视线聚焦在了“大我”之上,通过赞扬与歌颂这种“大我”意识,能满足当时的意识形态需要,充满着大爱的色彩。

9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进一步解放,民众接受新事物能力得到提高,流行音乐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青歌赛》占领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领头羊的地位长达近二十年之后,2005年湖南《超级女声》,该节目所激发的全民狂欢被认为是对春晚以及青歌赛的对抗,这是中国音乐类节目发展的又一重大变化。时隔多年《超级女声》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它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含义,将中国内地音乐类节目带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如果说《超级女生》是草根对抗权威、地方电视台向央视中心地位发出挑战的开端,那么2012年在浙江卫视热播的西方舶来品《中国好声音》则是另一个高潮。在歌曲的选择上,《青歌赛》和《中国好声音》也有所不同。不同于“赞歌”“颂歌”,好声音舞台以流行歌曲为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摇滚乐在电视荧幕上再次出现,例如《假行僧》《花房姑娘》《一块红布》等。

另外,一些音乐类电视节目的歌曲选择也艺术性地触摸了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社会问题。2012年春晚陈坤演唱一首《好久没回家》,歌词“好久没回家,不是不想家,只想让爸爸早点看到都市的繁华……”简单的语言淳朴的情感,是近些年来没有固定工作、随时面临失业的北漂一族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对新自由主义时代由雇佣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化带来的普遍焦虑的表达。

3.音乐类电视节目发展转向“作曲”:原创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再度出现

近年来原创音乐和民族音乐在电视荧幕上的出现便是一个信号。例如《中国好歌曲》就是首次聚焦于原创作品的一档节目。霍尊凭借《卷珠帘》获得第一季冠军,这首具有新古典主义中国风的歌曲因为哀婉凄切的歌词和“岛歌唱腔”的声线最后被选入春晚演唱。苏运莹在决赛时演唱了自做词曲《野子》,获得了第二季的亚军。鬼马精灵的风格和天马行空的填词让苏运莹深受大众欢迎,且入围2016年金曲奖最佳新人,这是市场和受众对于原创性歌手的接受和鼓励,虽然前路依然艰险,但是音乐环境在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光是新生代歌手的变化,还有老一辈歌手的变化。在《我是歌手》第四季中,歌手韩磊演唱了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蒙古族民歌《天边》,他将民族唱法进行流行音乐编曲,在参加歌唱类比赛的同时对民族音乐和乐器的推广做了很大的贡献,在观众群体如此庞大的平台上让更多的受众欣赏到了民族音乐;韩磊还在节目后程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开始更多的将自己的音乐理念投入到歌曲的改编中,为自己的兴趣而创作演奏,开始渐渐有了阿达利所说的“作曲”的影子。可惜随着这档节目的结束,这样的势头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呈现戛然而止。谭维维在《中国之星》中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将摇滚乐和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华阴老腔结合起来了。华阴老腔是一种自由豪放没有明显节拍的音乐形式,但是电视舞台的呈现又离不开电子乐队,因此要将这种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呈现到电视舞台上,两者之间的表演形式必然要经历一定的探索,也需要一定的周期,这种磨合也是未来几年音乐类电视节目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这个作品后来被改名为《华阴老腔一声喊》搬上了2016年春晚的舞台。谭维维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崔健、郑钧、二手玫瑰等都尝试过将摇滚和传统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只是谭维维的改造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后被更多的受众所接触到。由此可见社会现实对民族音乐和摇滚乐的“改造”和“收编”是一直存在的。

4.小结

由首届春晚开始过去的三十多年来,电视文艺、音乐类电视节目成为了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连接家庭和国家关系、填补社会参与仪式意义、歌颂祖国赞扬母亲的春晚、《青歌赛》,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众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产物《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再到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原创音乐人、民族音乐人开始尝试着摆脱其在音乐类节目中被工具化的状况而转向自我表达,以及地下音乐的逐步主流化,当代中国音乐类节目一直在尝试转向,表现且尝试推动所属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歌曲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歌曲类节目中的唯一重心,演唱者、参与者、制作者都在转移着受众的注意力。其中,不断变化的国家调控体制、资本投资的利润诉求、电视节目制作者和受众的能动性提高,共同塑造了动态的、复杂的、多面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除去电视节目,受众拥有更多的渠道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众多的移动端音乐类、电台类APP、自媒体音乐平台等。而且已经有音乐制作人为支持原创独立音乐的发展走出了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音乐产业制作模式开始寻求突破,此时的传统音乐类电视节目制作人更不应该裹足不前,在关注受众偏好的同时也要建构一个积极健康的音乐发展环境。当前不能仅仅批评某种音乐类型的不足与问题,或是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去退让妥协,这不是正确的态度,而要再给原创音乐、民族音乐甚至是理想化的创作者一定的宽容度,给音乐类电视节目注入多层次的文化内容和产制可能,如此中国音乐类电视节目才能有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萌.技术迷思与发展传播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2):70.

[2]厉震林.电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200.

猜你喜欢

形态演变
浅谈景观的空间形态语言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