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2018-08-10陈莉

神州·上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克劳狄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陈莉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藝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现实。威廉·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悲剧《哈姆莱特》,他在这部悲剧中把主人公哈姆莱特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以其语言丰富,内心感情细腻而著称。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和分析威廉·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哈姆莱特》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从而分析其艺术特色,并且进一步探索威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威廉·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人物形象;情节;语言

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品《哈姆莱特》自问世以来,历经数百年仍然受到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读者喜爱。主人公哈姆莱特悲壮的一生,令人震撼,引人深思。

一、威廉·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莱特》

(1)威廉·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3日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莎士比亚童年时期上的文法学校里,教师多数是牛津大学毕业生。莎士比亚的主要课程是拉丁文,并研读古罗马西塞罗的演说辞、书信、论文选段,维吉尔、奥维德的诗歌,普劳图斯、塞内加的戏剧和悲剧。后来因为父亲经商破产,16岁便辍学自谋生活。1585年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开始在一家剧院打杂。这些职务,使他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士。后来他参加了编剧工作,结识了一些大学生和青年新贵族,从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当杂役、跑龙套、偶尔演演主角的同时,坚持自学,并改编和创作剧本。他的戏剧创作是深深植根于英国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时期的现实生活中的。

莎士比亚一生一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不少诗歌,为世界的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哈姆莱特》的故事梗概

年轻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接到父王突然暴毙的噩耗。哈姆莱特马上回国奔丧。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篡夺王位,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娶了嫂嫂乔特鲁德。父亲的鬼魂向哈姆莱特诉说自己被害的经过,一天在花园里午睡的时候,弟弟克劳狄斯把毒药灌进了他的耳朵,夺走了他的生命。他要哈姆莱特替他报仇。

哈姆莱特谨记父王的嘱托,为了争取时间调查敌人克劳狄斯犯罪的证据,并保护自己的生命,蒙蔽敌人,哈姆莱特机智迅速地装疯卖傻。哈姆莱特的疯癫引起克劳狄斯的怀疑,他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去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疯癫,又指使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监视哈姆莱特,都被聪明机智的哈姆莱特一一识破。哈姆莱特安排戏班子上演《贡扎古之死》。克劳狄斯在观看戏剧时,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马上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侍从:“给我点起火把来。”,随后便仓惶离开戏场。哈姆莱特父亲鬼魂的话得到证实,哈姆莱特断定叔叔克劳狄斯确实是弑父篡夺王位的奸王。当天晚上,克劳狄斯就为他的罪行祈祷和忏悔。同时克劳狄斯为了弄清楚哈姆莱特“演戏”的目的,让王后请哈姆莱特到她的寝室谈话,并派波洛涅斯躲在帷幕后面偷听。王后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见面后就指责哈姆莱特对新王克劳狄斯无礼。哈姆莱特针锋相对,言词激烈。王后害怕了,以为哈姆莱特要杀她,吓得她连续尖叫“救命!救命啊!”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也大喊“救命!救命!救命!”哈姆莱特以为是国王克劳狄斯在偷听,拔出剑刺穿帷幕,波洛涅斯死于剑下。克劳狄斯害怕哈姆莱特会伤害自己,就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办法。途中哈姆莱特拆看密信,知道真相,偷改了密件,让谴送他的两个叛徒去英国替他送死。第二天哈姆莱特遇到了海盗,交战之后,他跳上了海盗船,当了俘虏。

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爱人误杀,爱人哈姆莱特被谴离开国家,伤心过度,精神失常,失足跌落溪水溺死。雷欧提斯从法国回来后,要为父亲报仇。克劳狄斯把雷欧提斯的满腔怒火转移到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相遇。雷欧提斯向哈姆莱特提出挑战。克劳狄斯乘机教唆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决斗,哈姆莱特果断地接受挑战。在激烈的决斗中,双方夺去了各自的剑,哈姆莱特用夺来的毒剑刺中了雷欧提斯。王后中毒后说出了她喝的那杯酒有毒,便倒地。雷欧提斯也中了毒剑奄奄一息,他揭发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把毒酒和毒剑“回赠”给奸王,他自己也毒发离世。哈姆莱特留下遗言,要求知道全部真相的霍拉旭把这个悲剧公之于众,以警示后人。

二、创作动机与时代紧密结合,人物形象丰富鲜明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个人看《哈姆莱特》这部戏剧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每一个人读一本书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句话说明了阅读的神奇性和成果的多样性。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哈姆莱特》和这部戏剧的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斗争精神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莱特出身于王室,在当时人文主义传播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全面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形成了一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的人文主义观点。他英俊热情、能文能武、为人厚道,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世界充满希望,生活无忧无虑,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可是父王暴卒,像晴天霹雳,给他沉重的打击;母后又在父王死后不到两个月,匆匆忙忙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这个败坏伦常的行为,让哈姆莱特感到耻辱、痛苦。这一系列的遭遇,使哈姆莱特的性格发生根本的转变,成为忧郁的王子。他越接触社会越感到社会的罪恶。接受过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哈姆莱特不甘忍受,要求斗争,这是他内心经过剧烈冲突的必然结果。他不仅要消灭克劳狄斯,而且要消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在那个颠倒是非的混乱时代,哈姆莱特勇敢地承担起重整乾坤和为父复仇的重任。

哈姆莱特为了蒙蔽敌人,争取时间调查和揭发敌人的罪行,他及时地装疯卖傻,并借助戏中戏证实了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夺王位的罪行。但哈姆莱特在行动上并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当他奉命去见他的母亲时,无意中看见克劳狄斯一个人在祈祷,由于他的犹豫不决,错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哈姆莱特行动上的优犹寡断正如黑格尔所说:“哈姆莱特固然没有决定,但是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1)哈姆莱特自己也承认:“我们乘着一时的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哈姆莱特一直处于不知怎样重整乾坤这一个伟大目标,造成他想行动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中,不免延误了时间。哈姆莱特的延宕尽管出现过心灰意冷的暂短时刻,但并没有由此就放弃对一切罪恶的斗争。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中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另一方面,认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对实践具有指引作用。”(2)哈姆莱特在忧郁中逐步深入地认识了生活,在延宕过程中真正地把握了社会现状。反过来说,正是认识了生活才给他带来具有时代的忧郁,正是把握了敌我力量的悬殊才给他带来行动上的延宕。我们不能从忧郁、延宕去论证哈姆莱特思想退化,恰恰相反,这是哈姆莱特由愿望到实践、由不认识社会矛盾到认识社会矛盾的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哈姆莱特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的,甚至奸王克劳狄斯也承认哈姆莱特是受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克劳狄斯最害怕的正是这一点,而不是哈姆莱特个人的力量。但是哈姆莱特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去争取胜利,而是靠自己单枪匹马去战斗。这是造成悲剧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也是人文主义者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因此,哈姆莱特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其次,从历史条件来看,封建反动势力的过于强大,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

三、《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

(1)丰富的戏剧情节

《哈姆莱特》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莎士比亚不孤立地描写一个事件,也不单纯地表现主人公的个人命运,而是把事件的发展和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剧作情节丰富,例如在《哈姆莱特》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精心安排了三条为父复仇的线索,即哈姆莱特向叔叔克劳狄斯的复仇;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在丹麦战场上比武牺牲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莱特误杀的父亲复仇。其中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辅线,通过这三条线索的展开,在莎士比亚精炼的笔触下,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展示了三个性格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三条线索又由亲情、爱情、友情等情节来牵合,这样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充实了剧情。使整部戏更为真实,立体、耐人寻味,产生感人的、力透纸背的艺术魅力。

(2)利用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

第四幕第四场,当哈姆莱特看见挪威王子带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经过他的国土时,他向队长询问原故,得知是为了远在波兰的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两万名士兵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这件事激发了哈姆莱特蹉跎已久的复仇计划,启发了哈姆莱特深深思考:“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啊!从这一刻起,让我摒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福丁布拉斯力争弹丸之地的行动深深地触动了哈姆莱特的内心,使他行动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为了复仇和重整乾坤,哈姆莱特决定从今以后做事要果断、勇敢,做时代的“巨人”。还有(第一幕第二场)当哈姆莱特面对母亲在他的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就改嫁给他的叔叔克劳狄斯时,把哈姆莱特在遭遇不幸的家变后,悲愤交加的心理活动非常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来。

(3)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悲剧成分和喜剧成分是莎士比亚的剧本的艺术特色。他的成熟的喜剧都有悲剧的成分;他的悲剧都有喜剧成分。例如:悲剧《哈姆莱特》在情节开展的过程中,莎士比亚巧妙地插入喜剧成分:波洛涅斯自私自利的处事哲学的自我暴露和他的废话,哈姆莱特装疯和他某些巧妙的双关语,以及两个小丑掘墓人的谐谈都是喜剧成分的表现,使舞台形成有张有弛的节奏。

(4)出色而丰富的戏剧语言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极为出色,剧作语言丰富。文体和语体变化多端,有散文、韵文,俗语、谚语和民谣等,不仅词汇量大,而且还善于驾驭词语,用语高度个性化和形象化,善于运用比喻和双关语。

剧中哈姆莱特的独白尤其重要,全剧哈姆莱特有六处独白之多,莎士比亚通過运用独白来刻画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行为动机以及思想感情。如第二幕第二场,他一些含哲理性的独白语句,他赞美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探索人生的意义时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吟诵的名句。克劳狄斯口蜜腹剑,阴阳怪气的语言,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美丽善良的奥菲利娅始终使用像诗一样的语句,优美动听,恋人哈姆莱特在她的眼里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莎士比亚为剧中不同的人物提供了符合身份的台词,把戏剧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莎士比亚不愧为伟大的戏剧家。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311页。

(2)李福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第103页。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翻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2版。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北京第10次印刷。

[3]:李福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4]:罗弦:《浅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8 NO.12

[5]:詹才琴:《<哈姆雷特>的悲剧艺术特色研究》,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13 NO.10

猜你喜欢

克劳狄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复影”式的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影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