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心理的塑造
2018-08-10陈爱华
陈爱华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心理素质中的审美心理,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以必须在教育教学中高度重视,强化塑造。语文是一门最具情感的学科,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来说,语文学科是进行审美心理塑造的好材料。
一般地说,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要素主要有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情感等。小学语文教学中,那独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影响着儿童审美心理的形成,塑造着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于阅读和观察活动之中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作者感知客观事物的反映,为训练儿童的感知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老舍先生进入茫茫林海中,透过列车窗户,这样描写大兴安岭的岭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对郁郁葱葱、千恣百态的岭的深情赞美,与其说是由浓笔重彩描绘出来的,不如说是他对大兴安岭最初感知的真实再现,信手写来,有景有情,娓娓动人。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反复地诵读,眼前就会出现那绵延千里的兴安岭——那道绿色长城,就可以悟出作者那蕴含着的情景交融的感知特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弄清客观世界的规律、充满活力的生命运动形式,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提供了不少这方面的典型范例。如《琥珀》、《看月食》、《种子的力》、《蟋蟀的住宅》、《蛇与庄稼》等。借助这些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感知的视野,更能帮助学生从理性上弄清世界上生命的种种特征。当然,从阅读中培养感知能力的方式,是间接的,那么,要培养学生直接的感知能力,就必须在语文实践的观察活动中进行。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亲身感知事物。教学爬山虎爬墻的动态那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描述,感受只是肤浅的,难以体会到“力”的能量。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仔细去观察各种攀援植物的攀爬生长情况,一个星期后,学生便有了新发现,有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瓜藤在向新的高度攀登时,总在努力寻找新的依托,一旦抓住了东西,站稳了脚跟,便又向前伸去……长得虽然慢,却很顽强。”学生似乎从藤生植物的生长运动中,发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这种感受,绝不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讲得清楚明白的。学生能够把这种自然界生命运动的规律,潜移默化融入自己的心理品质之中,那不正是符合我们的审美感知心理结构的吗?
二、寓审美想象力的培养于语文的创新活动之中
审美想象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也不同于科学,因为它是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它的目的在于丰富和完善人的心理品质。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童话、寓言和故事,这是培养儿童创造想象的的好范例,学生学习了童话故事之后,就学着用拟人的方法,编《烦恼的书包》《快乐的布娃娃》等许多新奇的故事,用来褒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些都是一定社会形象的化身,是学生对社会生活感知的浓缩和概括。
当然,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这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要始终贯穿的。没有到过长城的同学,头脑中自然就没有对长城的感受性认识,读了“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文字,脑子里便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长龙一样的墙,依山起伏,曲曲折折。再看看长城的彩色图片,其印象就愈显得清晰、具体了。这种由语言或非语言描绘在儿童头脑中的有关事物形象的想象,对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正是这丰富多彩的社会图像的积累,才造成了学生知识仓库的丰盈。这样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培养的基础就越坚实。
三、寓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于无意识的文化熏陶和有意识的训练之中
为了培养儿童审美理解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上下功夫,这个环境包括课堂教学的小舞台和社会、家庭这个大天地。总之,在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里,我们都必须给予关注和设计。他们的看、听、玩、读、写的情况都在考虑之列,必须以健康的文化和丰富的活动去影响儿童。尤其是在影视、国际互联网络、书刊市场繁荣的今天,校外文化生活犹如一个大的“磁场”,吸引着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把握不住,学生就容易误入迷途。因此,我们必须主动进攻,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正确的审美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思维“触角”。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审美理解力,不论是从字、词、句、篇、标点的角度,还是从听、说、读、写、思的角度,都渗透着审美因素,都有着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广阔天地。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如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难免太单调肤浅了。如果通过朗读,在音韵、节奏、情感方面来一番体味;通过联想,在感情形象方面与桃花潭水来一番类比;通过理解,在主题方面来一番深化。这样,就可以把诗学得“味”浓点,情谊真点,意境深点。
四、寓审美情感的培养于典型形象的欣赏之中
作为认知对象的语言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在运用这些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熏陶时,还必须着手于深层次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在优美的形象中,培养宁静、和谐的情感。如教学《鸬鹚》,文中小湖的宁静,垂柳的柔美,渔人的悠闲,给学生的将是一种轻松自如的愉悦感。
在险峻的形象中,培养无畏、搏击的情感,如《登山》列宁那种敢于与畏惧挑战的精神,必然激起学生的上进之情。教学《飞夺泸定桥》,那革命战争中红军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形象,必将激起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之情。在悲剧形象中,培养同情,友善的情感,教材中桑娜、西蒙、凡卡、小珊迪等形象都属于悲剧性的,他们是资本主义、封建时代穷苦人民的化身。要让学生在了解他们遭遇的过程中,体会这些穷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正直的品质,善良的同情心。在丑恶的形象中,培养批判的、憎恶的感情,课文中不少地方表现了社会一恶势力,大到阶级仇、民族恨,小到个人恩怨。在这些形象的批判中培养学生严肃的憎恶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审美情感的培养,我们凭借教材提供的“形象”,因势利导,适时启蒙,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