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中记者社会责任的缺失与构建
2018-08-10高燕李玉川
高燕 李玉川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事件频频发生。与诸多“一锤定音”“悄无声息”的新闻相比,反转新闻的主题多与公共利益相关,且传播过程曲折反复,但随之也暴露出媒体从业者的诸多问题,影响了新闻事件健康、有序地传播。
关键词 新媒体;反转新闻;记者;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1-0121-03
近年来,反转新闻的频发既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民力量的聚合,也体现出受众对事实真相缺位的迷惑与无奈。那么,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究竟是一种不良现象还是传播趋势?反转新闻是如何产生传播的?记者的表现与行为是否有所缺失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反转新闻概述
1.1 内涵
反转新闻指的是事件经媒体首次报道后,舆论迅速发酵,进而引发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和热议;但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推进,事件真相被越来越多地挖掘曝光,媒体和受众都发现新闻真相和之前传播的内容迥然不同,舆论继而发生惊天逆转。在这其中,必然存在一个关键的反转点,即新闻真相的分水岭,而这也是判断反转新闻的重要依据。反转之前,事件在真假并存的基础上就被广泛传播,因地理、心理或利益的接近性等因素,众声喧哗让受众丧失了清醒的质疑能力和辨别能力。待舆论热度达到顶峰之后,专业媒体权威话语通过深入调查,开始发声澄清真相,完成反转后的任务。反转前后的速度极快,有时甚至让人猝不及防,有眼花缭乱
之感。
1.2 反转因素
1.2.1 与公共利益相关
频频反转、跌宕起伏的新闻事件,其报道题材多为社会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如医疗、教育、法制、社会道德等,受众对于这些新闻事件的观点态度与当下社会中所讨论的热点话题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与民众自身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
1.2.2 过程曲折反复
新闻的反转往往是一个曲折而且反复的过程,通常都会形成连续性的报道,引起受众持续性的关注。随着事实真相一步步被挖掘揭露,有些新闻事件还会出现多次反转,舆论导向也会随着新闻报道的每一次“拐点”而出现新的高潮。
1.2.3 受众广泛参与
Web3.0时代,新闻传播更具交互性和时效性。受众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借助新媒体并依据自身的需求积极能动地选择、接收、提供或传播信息。也因此,民众广泛能动地积极参与成为新闻反转的重要因素。
2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反省失误揭露真相
新闻反转的重要原因就是记者报道失实和对公众焦躁的刻意迎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即时性、碎片化使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就被肆意传播。当庞大的舆论态势引起专业严肃媒体的聚焦后,它们追逐热点话题的盲目热情会慢慢冷却,并随之开始深入调查、披露真相,受众也不再人云亦云,开始独立反思并理性发声。反转的过程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反省失误、纠正报道失真失误的机会,给正确舆论氛围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冷静的积淀时机,也给新闻传播走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2.1.2 满足受众认知意愿
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使得新闻反转迅速发生,这也给受众尽早正确、理性地认知事件真相提供了有利条件。媒体对于改变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影响非常重要,它能给受众提供信息,它也能疏解舆论矛盾,化解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事件发展的一波三折,网络舆情也是接连反转,一系列反转变化体现出公众渴求了解事件真相、辨别是非黑白的意愿和行为。
2.1.3 规范制度推动发展
UGC生产模式使受众可以便捷地利用新媒体或自媒体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元素,二次传播特性不仅扩大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尤其是能够针对新闻事件中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和涉事机构,给予监督和建议。“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再次给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漏洞敲响了警钟;“张家口骡子碰瓷讹人”事件警示了旅游市场秩序亟待规范,旅游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合法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可以说,反转新闻的发生能够提醒或警示相关部门改善工作作风,推动相关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2.2 负面影响
2.2.1 破坏媒体形象
媒体形象是受众对媒体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唤起联想”等特点。然而,反转新闻中报道前后的巨大反差势必会损坏媒体的权威性、公正性、美誉度等。对于媒体和记者而言,他们担负着报道真相、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而传播现实则是为了时效性和博眼球,争抢新闻,缺位把关,以至于本真的新闻信息扑朔迷离,新闻剧情跌宕起伏,甚至是进行了错误失误报道后不加悔改,即使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道歉也是不情不愿,严重损坏了媒体的信誉。
2.2.2 加剧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会加剧社会道德困境。一些被精细策划的反转新闻,不是一次偶然的新闻事件的发酵。策划人针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者更容易吸引社会关注、获得同情的心理,往往以说谎的方式掩饰事实,获取利益,亵渎慈善。待新闻反转后,公众会因为有被愚弄之感而拒绝再次付出善举,牵连到真正需要被救助的人,利小弊大。而由此导致的信任体系的脆弱,透支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和善意,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2.2.3 滋生網络暴力
标签化这种特定的感知理念表现在反转新闻中为记者和媒体只片面追求新闻的可读性,用有色视角引导受众对新闻内容进行主观臆断,致使观点态度迅速站队、分野、对立,人生攻击、人肉搜索、谣言四起、恶意谩骂等,看似就事论事,实则是滋生了网络暴力,污染了媒体舆论生态环境。可以说,在反转新闻中,片面、偏颇的报道无疑是给双方争论增加话题和对峙的由头,挑拨甚至是激化了社会矛盾。
3 反转新闻事件中记者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3.1 对新闻自由认识不足
3.1.1 自由的道德审判
社会赋予媒介以话语权,但有时媒介并没有对话语权进行合理利用,而是使其扭曲为“话语霸权”,在新闻的建构及叙事中行使“符号权力”,对新闻事件不加约束地进行媒介的道德审判,让新闻离事实越来越远。综观反转新闻案例,很多对新闻当事人进行了道德审判,这些使本职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凌驾于道德之上,用自己的文字越位成为社会公众“意见领袖”式的讨伐者,其文字不再客观,而是充满了审判的味道。这种道德审判源于媒介的道德想象,他们想当然地判断了事实,抛弃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向着其想象的“事实”做出有倾向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反转新闻中,这种审判建立在没有过多核实事实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几乎完全靠道德想象支撑的道德审判。随着新闻的反转,这种想象被瓦解,媒体的道德审判也面临尴尬。
3.1.2 自由的“消费观”
当下受众消费的多是来自人为的、编码重新解释的碎片化的过滤了的信息。在反转新闻出现较多的社会新闻领域,一些大众媒介会将新闻信息视为一种产品,以这种半强制性质的产品作为吸引受众的工具与其他媒体竞争。在这种“消费观念”的指导下,大众媒介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更多地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对信息符号的编码也向着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偏向,这种有倾向的做法更多地考虑到新闻的轰动效应,将新闻是否真实、新闻生产者的社会责任弃之不顾,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市场思维更让媒体加深了这种“消费观”。除了将新闻作为一种产品“卖”给消费者,大众媒介的消费观里还有另外一项——消费弱者。这已经不仅仅是消费观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媒介伦理与媒介职业道德的问题。可以说,反转新闻消费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增加的是公众的不信任感,破坏的是正常的舆论生态。
3.2 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不足
3.2.1 缺少求真务实的态度
受急躁的情绪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影响,新闻工作者不核实新闻的做法一般会在首发报道中体现。在新闻的诸多要素中,真实性是第一要素。然而,在反转新闻案例中,多数新闻工作者易听信某一特定新闻线索的说辞,一个媒体报道了其他媒体都跟风报道,没有去真正地核实事实。尽管新闻生产有主观因素,但新闻的第一要素永远是客观事实。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主观因素太强,又缺少“较真”的意识和能力,致使新闻和虚构小说的界线不再明显,反转新闻的现象也只会愈演愈烈。
3.2.2 易被商业利益所驱使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以“高度分化的小世界”将社会的各个领域定义为场域,由于各个场域之间相互联系,经济场对新闻场的影响也成为必然。除了故意失实的新闻工作者,多数新闻工作者与经济场里的利益体并没有过多联系。但出现的反转新闻事件中,亦有个别新闻从业者被利益所驱使,被利用而助推炒作,这既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欠缺,也反映出从业机构管理疏漏的弊病,结果导致了新闻失实,继而反转。
3.2.3 缺乏保护新闻当事人权利的意识
在反转新闻案例中,一些媒体和记者不注重对新闻当事人的保护,新闻文本并没有对其隐私进行模糊处理。这不仅源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不高,还源于其对事实的预设和道德审判,“做错了就要曝光”的心理和行为是对新闻当事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的侵犯,受众会对新闻当事人的错误口诛笔伐,社会舆论会引发相关惩罚朝着过重、过激的方向,这种错误与惩罚程度的不匹配会严重干扰新闻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权利,也是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典型表现。
4 新媒体时代构建记者社会责任的途径
4.1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新闻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记者和媒体应深刻领悟这种精神并认真践行,做到不偏不倚,平衡报道。不可否认,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流程简洁化、传播内容海量化等优势,但伴生的是真相迷失于繁杂信息,记者责任感的模糊缺失。也因此,无论是正常的新闻报道还是反转新闻的报道,记者首先要具备高职业素养,在信息获取和核实方面,充分做好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不盲目跟风,不合理想象,以理性思维辨别真伪,寻找真相。
4.2 所有媒体联动融合,立体呈现真相
传统媒体相对严肃,代表着官方舆论。新媒体则相对灵活,代表着民间舆论。在新闻的反转中,两种媒体能够不断碰撞,互动融合,做到时效与深度的优势互补,就能迅速全方位地揭示新闻真相,使舆论不再出现大逆转。从传播理念来看,传统媒体以内容的深厚为优势,新媒体以技术的卓越为优势,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官民舆论场;从报道内容来看,传统媒体的信源信息更具真实性、权威性,新媒体则能够做到实时传播,信息量丰富,二者的有机弥合,有利于负面言论的消解,让谣言无处藏身;从传播对象来看,传统媒体的受众基础稳定,新媒体的受众群体相近性高,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营造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4.3 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消解反转乱象
现在的新闻产品早已不局限于文字、图片、颜色等固化形态,互动新闻、可视化新闻、大数据新闻等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排头兵。那么,当新闻事实自身不会发生反转时,记者和媒体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创新新闻报道方式,防止新闻反转发生,消解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譬如开设专门的辟谣平台或专栏、在订阅号或公众号上推出记者的采访感悟,在内容编排上不重复报道、不跟风炒作,不过度迎合,避免煽动性的语言、戏剧化的报道方式。同时,要缓和舆论反转带来的社会价值分歧,及时消除由于沟通不畅,信息交换不频繁、不均衡等而导致事件反转化、人物标签化,舆论对立化的矛盾冲突,杜绝反转再反转的发生。
5 结束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传播流程受到社交媒体、自媒体的猛烈冲击,受众意见越来越多的成为新闻事件反转的重要因素,新闻传播也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因此,有效地降低反转新闻发生的频率,应加强媒体的监管和疏导,同时记者也应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规范职业道德行为,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进而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小乔.“反转新闻”警醒媒体别忘了求真[N].安徽日報,2015-07-21(05).
[2]吴星星,靖鸣.试析自媒体语境下的逆转新闻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6(3):56-59.
[3]潘漩.“新闻反转”现象中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J].新闻世界,2016(6):94-96.
[4]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编辑之友,2016(8):58-61.
[5]斯蒂文·费什米尔.杜威与道德想象力[M].马如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