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文本内容创生的奥秘

2018-08-10许丽碧

教师·下 2018年4期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需要独具慧眼,在从静态的教材向动态的“学材”的转化中,寻找到适合的言语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可以尝试依据教材特点,来创生文本内容,尽量把理解和表达无痕对接,在理解中表达,在表达中理解,追求内容与形式创生的“一箭双雕”,从而实现内容理解和形式学习的互动与共生。

关键词:文本内容;创生;文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2

作者简介:许丽碧(1980—),女,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在扣句创生中获得语用规律

在语文教材编撰尚无根本改变的状况下,依据教材特点,创生文本内容,是语用教学经常使用的重要策略。而扣句创生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常见的训练形式。这里的创生,既可以是结构形式上的,又可以是修辞运用上的,也可以是语言色彩上的,还可以是表述角度上的。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生更多指向于语言结构与表达效果的两者结合,通过句式创生,深入领会文本内容,丰富语言体验,积累语用经验,提升言语表达力。

例如,《找骆驼》这个故事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未着急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而是十分详细地描述骆驼的特点。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物对话时,应着重关注文中的第3~7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像其他段落一样出现人物加提示语,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到随着对话的推进,商人急于了解到真相的心情愈加急切。作者为了切合文意,有时可以省掉人物加提示语,以增加当时的语势与语境。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发现,这样的句式适用于对话内容较为简短的句子,相机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在练中感受与提升。

二、在想象品味中丰富文学意蕴

文学意蕴,即文章的含义和内涵,是说此种文学形式给读者带来的一些超越文字本身的东西,可以是境界也可以是感悟。语文教学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而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文本的语言与学生的已有经历联系起来,激活文本的灵性,对意蕴进行深层次的品味,使意蕴显得可触可感。以《渔歌子》这一教学实录为例:

师:多动听!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还是一幅画!所以,我们读诗词,还要“历历在目”地读!(板书:历历在目)什么叫“历历在目”地读呢?

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眼看到了一样!

师:那么,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大家也可以在书上标出来。

生1: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

生2: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当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时,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象。

(生闭眼想象)

师:这么多的景象,这么丰富的色彩!我相信你们一定看到了!来,把你刚才看到的最美的景象,或者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了西塞山,它连绵不断、郁郁葱葱。

生:许多白鹭咕咕地鸣叫着,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

师:我们接着往近处看——

生:我看到了桃花开得正艳。一阵微风吹来,几片粉紅的花瓣随风飘落到水面。

生:一条条鳜鱼正在欢快地游动。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正钓鱼呢!

(注意,这“看”的顺序,恰恰是作者“写” 的顺序。画面由远及近地展开,教师对写法的关注与指导竟是暗含在这行云流水般的谈话里了)

师:而天空中——

生:风轻轻地吹着,雨轻轻地飘落。

师:多美啊!我们一起读——

师:张志和就像一名画家,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来,我们一起再来欣赏这幅如画一样的词。

美词美教,意蕴丰富。诗意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出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生活,迸发出情感的积淀。这样,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内容,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惊人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境拓展中“反哺”文本感悟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情境的“场”,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召唤着学生去捕捉语言的丰富内涵,于是语言的意义就在学生的心中创生了、内化了。

例如,《普罗米修斯》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承受的残酷惩罚。就是因为“火”,普罗米修斯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文中所描绘的两个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死死地锁”为例,请看如下教学:

师:那两个惨不忍睹的画面你们找到了吗?圈一圈,画一画,体会文中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生: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师:你在朗读中为什么强调了“死死地”?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信息?

生:他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师:同学们,高加索山海拔5000多米,你听,风声、雨声、还有雷电交加的声音,连飞鸟都难以穿越,更何况是人呢!带上你此刻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的朗读感动了我。请你们展开想象说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都遭受了什么?可以用上老师准备的句式: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普罗米修斯 。

……

师:同学们,这是何等痛苦啊!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你读出了什么?

生:坚强、勇敢、不屈不挠。

这样的想象练习,无疑将课文中抽象、概括的语言符号,还原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学生好像亲历高加索山,亲眼看见了普罗米修斯遭受的重重困难,感同身受,英雄的高大形象深深烙印在了心里。学生产生共鸣后,再回归课文朗读,怎能不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呢?

四、在内容复述中,检验语用水平

复述本身除了语言训练,更重要的还是记忆课文内容,记忆课文形象,对培养学生的记忆、思维、理解、表达等有促进作用。小学生特别喜欢边表演边讲故事,就是饶有情趣地创造性复述,它允许学生在尊重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补加若干细节,以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看着学生们慢慢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读课文,笔者欣喜之余颇有成就感。

五、结语

语用的归宿是迁移运用,故创生是惯常做法。但在阅读教学进行中,教师不问实际脱离课文情境和内容的创生,往往让生发的情感中断,让完整的课文支离破碎。因此,阅读教学进行中的创生,教师应尽量把理解和表达无痕对接,在理解中表达,在表达中理解,追求内容与形式创生的“一箭双雕”,从而实现内容理解和形式学习的互动与共生。

参考文献:

[1]肖俊宇.徜徉语文教研[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2]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