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目标的高校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2018-08-10董延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考试考核思政

董延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与评价体系的实施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目前,以国家相关文件为指导的高校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还处在探索阶段。

一、深刻认识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是科学、全面、客观、准确检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需要

2004年以来,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搞好思政课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2015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再次强调要“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目前,不少高校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传统的思政课考试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笔试轻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四重”、“四轻”现象。传统的思政课考试难以考察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没有真正起到督促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和科学信仰的应有作用,它已成为制约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二)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是改革与培养目标不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需要

考试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引导教师施教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指挥棒”。充分发挥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首先,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要求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把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适时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放开二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要成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紧扣社会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直接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考试要求注重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变简单的说教式、灌输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并注重能力培养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摆脱过去长期采用的“预习—讲授—复习—考试”传统教学方法。

(三)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思政课考试与评价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方法,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这样的考试模式直接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不注重知识积累,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高,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才在考前突击背诵。加之考试内容也大都拘泥于教材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

(四)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任课教师转变授课思维,将传统的以知识讲解和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论证和提高理论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由简单的教材内容讲解转变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讲授与思想引导和思政课理论的现实应用分析。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需要回答学生诸多的“为什么”。

二、正确认识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这充分说明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首先要准确认识并紧紧围绕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的科学意蕴及其提升路径,进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方法。

(一)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提升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人的主体性选择过程,离不开必要前提条件即人的价值判断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才能保证其价值观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判断能力包括人生价值判断能力、社会价值判断能力、政治价值判断能力、审美价值判断能力、知识价值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核心都归结为价值观教育问题。人的价值判断能力具有很强的伸缩性,是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思维训练和实践锻炼来实现的。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就要通过改革考试与评价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考试内容,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使大学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提升分析思辨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所谓分析思辨能力就是指分析、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认知能力、历史认知能力、对话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行为选择能力、理性实践能力等,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灵活性特征。思政课所要培养的分析思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分析思辨能力,不仅需要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找到正确答案,而且还要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分析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思政课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分析思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改革考试与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分析思辨、善于分析思辨并乐于分析思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要着力培养学生形成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等十种分析思辨能力。

三、准确把握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基于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等基本能力的任务。多年来一直受“应试教育”影响,思政课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素质教育”相悖的倾向,还远远没有达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建立基于能力目标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就要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引导和导向作用。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不是仅仅为了考试的教育或者是通过考试选拔少数“精英”从而淘汰大多数人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合格教育,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品质和潜在能力的培养。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应体现素质教育基本精神,要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分析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服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但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加重视改进考试与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注重过程考核,全面评价学生

考试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考试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回馈,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获得对社会生活新认识的过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知道自己发展进步的水平状态,并根据自己的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调整学习行为,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也应该有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只根据期末考试确定思政课课程成绩,不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过程性跟踪考核,缺少对学生平时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发掘,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影响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对教学内容的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降低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质量要求。考试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长期连续的,学生只有多次连续考试评价刺激下,在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才会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完善目标、增强动力,奋力赶超。

(三)建立多元体系,考核综合素质

传统的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缺乏各种考试方式方法之间的结合,结构欠合理,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考试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方式只能覆盖基本的教学内容和部分教学目标,侧重知识记忆的考核,无形中突出了死记硬背,轻视了实践性考核和学生的日常修养的考核,弱化了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导致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期末考前突击背诵。考试内容大都拘泥于理论知识,脱离社会需求,实用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为了使考试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觉悟上的同步提高,必须建立综合考试评价制度,构建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考试不再限于期末闭卷考试一种形式,还应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平时作业、课堂问答、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综合考察等。

(四)贯彻知行合一,体现实践育人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传统的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忽视了“知行”环节。思政课既有一般课程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贯彻知行统一。对思政课的考试考核不仅考察 “知”,还要考察“行”,更要将“知与行”结合起来进行考试考核。不但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考核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身实践的能力,即学生的实际表现。贯彻知行合一,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理解,提升能力素养。

四、科学厘清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能力目标的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综合考虑,从“顶层设计”来进行统一整合和“制度安排”,只有与教学改革协同推进才能相得益彰。

(一)教学改革是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

1 、坚持科学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2 、强化基本原理武装。思政课教师要把系统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观察问题的全局观念、分析问题的战略眼光、处理问题的远见卓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此,思政课教学要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3 、关注学生需求发展。思政课教师要由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建构的促进者,要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引领者,要由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转化为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智慧和经验,走进学生心灵,聆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元价值并存的现实,关注大学生自我人生价值、理想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思政课考试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促进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方法、发展思维、提升素质的有目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考试有方法或策略的问题,学生只有把握方法、遵循规律、保质保量,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效果。任课教师也要注重提高日常教学与考试特别是考研的相关性。受篇幅所限,教材只能介绍思政课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很多知识无法在教材中扩展,学生仅仅依靠学好书本知识还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考试特别是考研。因此,教师要把在各类考试特别是考研中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加以扩展,并带领学生做相关练习题,以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4 、突出问题导向领航。思政课只有做到入脑入心,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构建教学体系,确定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评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问题阐释,通过对大学生认同困惑和自身存在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大学生面对的自身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问题的指导和点拨,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引导作用。

5 、解析案例启发潜能。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讨论和分析研究,从而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的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深刻的启发性、答案的多元性、充分的自主性。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内容和要求,将会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注重实践能力养成。必要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固然是大学生就业成才的基础,但如果只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成就一番事业。因此,要把大学生积累知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与培养实践能力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在事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思政课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社会实践因素,将教材中蕴含的社会实践因素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此来培养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基础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具有相对稳定性。科学适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较快地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非科学的、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停留在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理解上,很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方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随着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是:

1 、把握精髓,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肤浅地、机械地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而应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思政课不能浅尝辄止,要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要全面地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思政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智慧,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领会才可能对其中的深言大义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才能运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决不同的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适应问题的不同的作答要求,把思政课中学到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依据解题的需要,应用到不同的问题的解答之中。

3 、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大学生学习思政课,要在脚踏实地去研读、领悟的基础上去运用。要埋头静心、下苦功夫,努力学深、悟透。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到提高思想觉悟、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来。

(三)构建多元化综合考试方式与评价体系是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

积极探索并构建思政课考试考核的新模式、新办法,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行为表现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综合考试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是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

1、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不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劣。传统的、单一的以知识点考试为主的试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检测。改进思政课考试与评价方法,要在采用试卷考试的同时,采取口试(如课堂提问)、作业、实践报告、写课程论文、社会实践、专题研究、机考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阶段和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坚持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正常的开卷考试能够考出学生真实的成绩。如果开卷考试用得不好,就会助长个别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开卷依赖抄袭。闭卷考试能促使学生平时用功学习,自觉养成用功学习的好习惯。闭卷考试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大,个别学生为应付考试会死记硬背或寻求作弊。开卷与闭卷各有利弊,关键是合理运用。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最好是采用闭卷考试,对于需要学生重在理解、灵活运用的内容的考核最好采用开卷考试。

(2)坚持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传统的思政课考试是期末闭卷考试一次“定终身”,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因此,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在不同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能力的评价在开学、期中、期末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3)坚持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基本教学原则和基本考试方法。思政课考试除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试题中要增加材料分析题的分值,注重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提升。

(4)坚持笔试与口试、面试、操作考试相结合。笔试能有效地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口试能锻炼和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面试则更能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政课学习效果,是防治考试投机过关的新考试法。网络机考不仅大大缩短考试时间,极大提高考试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和物力,而且在试题保密、考试组织、试卷批阅和考试分析等方面突显了比传统纸质考试更多的优越性,不仅实现考试无纸化,而且能实现“零舞弊”。

(5)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表现。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状况,应通过长时间的综合观察、全面考核予以鉴定,不能用简单的数量指标予以认定,一般用定性评价。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一般用定量评价。

(6)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思政课的考核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基于这一考核目标,思政课的考核,要运用多渠道多形式的考核方法,在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考核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

(7)坚持道德认知考核与实际行为考核相结合。思政课考试,不仅考核 “知”,更要考核“行”,要将“知与行”结合起来评价。既要评价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又要评价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和实际表现。

(8)坚持日常思想状况考核与关键时期表现考核相结合。要把思政课成绩与学生日常表现特别是关键时期的表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考核要依据系部对每个学生思想、学习、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评分,同时对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等给予适当加分。

(9)坚持综合性考核与注重创造性考核相结合。思政课考试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力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理论考核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学生只要有创新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给予适当加分。

(10)坚持考试与免试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下,对在思政课平时考核中有突出表现且符合相关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思政课期末考试面试。根据面试考核流程,通过面试考核的学生可获得思政课的免试资格。

五、有效构建思政课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

按照“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改进教学、引导学习、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改革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有效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

模式之一:平时+期末

为了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期末宜采用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能引导学生多在平时下功夫。教师要加强平时环节的考核,详细记录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参加实践教学等情况。平时考核不合格者,重修本课程。这类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 ,适合在各类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学生中开展。

计分方法:

模式之二:平时+期中+期末

此模式在模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期中考试,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期中考试。期中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半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重新复习半个学期所学的内容,掌握重难点。这类模式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特别是知识的应用,适合在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中开展。

计分方法:

模式之三:平时+课程论文+期末

此模式在模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论文。增加课程论文方式,能锻炼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情况,写出有独立见解和体会的课程报告。论文题目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拟后由教师确认。这类模式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适合在普通本科院校高年级学生中开展。

计分方法:

模式之四:平时+机考(免考)

此模式是把模式一期末笔试改成了机考或免考。

建立大型电子试题库,融练习、测试、考试于一体,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机考。个别特别优秀、平时成绩平均在9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考,但要经过严格的口试考核。这类模式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在各类高校普遍适用。

计分方法:

基于能力目标的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改革的艰巨任务时不我待,需要不断探索。基于能力目标的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也没有固定模式,没有 “最好”,只有“更好”,唯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实践创新,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全面的思政课考试与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考试考核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