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衡水学院为例

2018-08-10朱保芹吴秀云

时代金融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衡水外贸

朱保芹 吴秀云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以进出口交易磋商、签约以及合同履行的程序为主线,贯穿国际惯例和法规的应用性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习此课程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而学科竞赛既能检验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一、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分析

“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含义是指:以企业实际需求定课,课程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课赛互促,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课赛融合,共同帮助获取岗位。

(二)特征分析

“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高校应首先针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此为基础确立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2.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来看。本模式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五个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运行过程中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需要哪些技能就重点培养哪些知识;通过“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以竞赛为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带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二、“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一)基于三方的调研结果

本课题组对衡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及衡水地区的外贸企业分别进行了访谈。

1.对在校生的访谈。通过对各年级在校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国贸专业的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并不清楚。在校生中只有两成的人对国际贸易专业比较了解;三成的人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好;四成的人不知道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有七成的人根本不知道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学生们期望学到的是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但学生们目前学习的仍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2.对毕业生的访谈。通过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六成学生的就业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符,只有四成学生的工作岗位与国贸专业相关;而且学生们认为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外语应用能力的高低对找工作最有帮助,而在校期间这些方面都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和锻炼。

3.对本地外贸企业的访谈。通过对衡水地区的外贸企业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共分三类:一是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基本知识的人才。二是熟悉外贸实务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复合型人才。在外贸业务中,除了技能型人才之外,还需要国际商务人员、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员等,这些人才的特征是掌握一定的外语并具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第二类人才是目前衡水外贸企业需求量最大并且又最急需的。

(二)衡水学院国贸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衡水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在2003年设置的贸易经济专科与2005年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至今已有8届毕业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如下:

1.培养目标。衡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显然,从培养目标来看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并无特色,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针对性。

2.课程体系。衡水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国际贸易专业方向模块课、国际商务沟通专业方向模块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并未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与国际贸易运营岗位相关的必学课程设置不全面,仅设置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贸易单证业务实训”、“国际结算”、“外贸报关与报检”、“外贸英语函电”等少数几门课程,也未实现“课赛”融合,说明正在运行中的培养方案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教学团队。衡水学院国贸专业目前共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14人,拥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84%,这些教师均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但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的经历,使得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差。

4.考核方式。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依据课程性质而定,其中考试课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为4∶6,考查课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为5∶5,考核方式没有针对性,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忽略了期中考试、实践成绩等重要环节。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比如在天津滨海新区和秦皇岛港口建有见习基地,但是缺乏与国贸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目前建有国贸综合实训室、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室、国际商务模拟实训室、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金融实验室、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等9个专业实验室,配备了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外贸单证教学系统、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国际商务谈判教学平台和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系统等教学软件,但均为2014年新建成的实验室及新购进的实验软件,很多还没有投入使用,且没有与周边地区的外贸企业合作建立可以实际操作单证、结算、电子商务、外贸翻译等的实践基地。

三、“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沟通和金融业务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能够在外贸企业、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国际商务谈判和金融业务交易等工作的具备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

以培养国际贸易就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设置国际贸易专业方向和国际商务沟通方向两个方向模块。两个方向模块均需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

方向课程设置上遵循“以岗定课,课赛互促”的原则。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依据外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对口行业的岗位需求设置相关课程。

表1 课程岗位对照表

(三)教学团队建设

1.进一步加强课程组建设。课程组由教授同一门课的教师组成,负责建设本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建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包括对于新生的专业解读、负责解答学生对于专业的疑惑、指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提供本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相关资讯,树立和坚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3.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教师走进企业可以体验外贸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运作流程,积累行业经验,提升业务技能,使教学更贴近于企业实际,人才培养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4.引进专业急需的人才。引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及有国外留学经验的教师;聘请和引进具有外贸英语口语、电子商务、外贸单证操作专业技能的人才;引进具有丰富外销经验的教师。

5.聘请外贸行业的代表或外贸企业业务骨干为讲师,或直接开课,或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

6.建设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如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指导教师团队就是一只由2人扩展到5人,以老带新,学科、专业互补的协作高效的团队。并引入企业人员和上届参赛的优秀学生参与指导。

7.教学激励。依据学生参加比赛的等级和获奖情况,给予相关课程教师和指导教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要有针对性,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适度改变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在现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成绩和课堂训练成绩等部分,其中,实践成绩可从学科竞赛、平时模拟训练、团队合作等维度进行考察,适当缩减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自所占比重依据课程特点设定。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可以作为相对应选修课程的成绩计入学分。学生比赛获奖作品可以替代专业作品成绩,学生参加比赛获得的实训课时可以替代实训周课时。

(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软件开设与学科比赛相关的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方面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国贸专业对口的外贸实习实训基地,可与衡水地区的外贸企业实现对接,合作建立可以实际操作单证、结算、电子商务、外贸翻译等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加强与各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金融业务实习实训基地。

四、“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课程与学科竞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和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赛促学,服务地方经济

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而且凭着多年的竞赛经历与辉煌的战绩,衡水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商科院校中声名远播,同时凭借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实践性强、贴近企业需求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衡水本地企业乃至外地的企业参与进来,校企合作参赛,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参赛的合作企业见表2。

表2 参赛合作企业

(二)以赛促教,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为了适应比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促使教师对课程进行改革,调整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分配比例。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其中理论课时减少到48学时,实践课时增加到32学时。同时,逐步减少教学软件的实践环节,把更多的实践放到真实的企业中去。

在其他实践课堂上,企业从方案制订、教学组织、课堂管理、实训指导与评价等方面全程参与,确保应用性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职业技能要求的需要。用教学软件,通过角色扮演,达到熟知业务流程、感知社会组织、胜任工作岗位的目的。课程教学其中邀请企业家和专业人员到场讲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三)多样化的学分获取方式

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均能获得相应的实践学时,该实践学时可以替换每学期的实践周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即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又带动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至今,已有28人完成了实践学时对实践周课程的替换。另外学生在竞赛中形成的成果还可以用作毕业作品来呈现,目前已有30人将竞赛中撰写的参展策划书作为毕业作品,这些凝聚了实践与汗水的作品能够充分的体现岗位导向的“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衡水外贸
衡水专场(二)
两栖“大拿”跑外贸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第二届衡水湖诗歌节圆满落幕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