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基于1978—2016年的数据
2018-08-10梅长杉
梅长杉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我国于1995年正式提出全面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把经济建设由原来过于倾斜的物质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战略和理论均基于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那么财政教育支出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多大?本文将基于1978-2016的经验数据,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与处理
鉴于现有的研究,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
式(1)中Y代表总产出,A代表技术对国民产出的影响程度,K代表物质资本总额,L代表人力资本总额,α和β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经济产出的边际弹性贡献率。为了探究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将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L分解为两部分:从业人员(L)和财政性教育经费(E)。变换后的形式为:
将式(2)各变量取对数后,得生产函数的线性方程:
式(3)为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模型,其中LNGDP是国民生产总值变量的自然对数,LNA是综合技术水平变量的自然对数,LNK是物质资本投入变量的自然对数,LNL是从业人员变量的自然对数,LNE是财政教育经费变量的自然对数,α、β和λ分别是物质资本、从业人数和教育投入的产出弹性。
本文选取1978—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和财政教育经费为研究变量,样本容量为39。所有变量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期消除了通胀因素的影响,使用实际值,并取自然对数。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二)平稳性检验
因选取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按照经验,时间序列一般存在不平稳性,通过ADF检验发现,本文所选取的四个变量LNGDP、LNK、LNL和LNE的水平值都不平稳。但是所以变量一阶差分后的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检验,因此LNGDP、LNK、LNL和LNE均服从。
(三)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还需检验LNGDP、LNK、LNL和LNE这组非平稳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而判定回归模型的设定是否合理。本文采用EG两步法判断回归方程的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在对基础模型(式3)进行回归后发现,其D.W.检验值很低,并检验残差序列后证实残差存在自相关。因此在方程(式3)的基础上加入了AR(1)和AR(2)项,建立新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对修正方程的残差再采用LM统计量进行检验(p=2),得结果如表1,LM统计量显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下,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因此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可信的。同时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弹性为0.283682,是三个影响因素中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最小的,表现为财政性教育支出每变动1%,经济产出将同向变动0.283682%。
表1 修正模型回归结果残差序列相关性检验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我们对残差做ADF单位根检验,即EG协整检验的第二步,结果如表2所示,说明该序列是平稳的,按照EG协整检验的思想可知变量LNGDP、LNK、LNL和LN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我国经济增长、固定资本投资、从业人数和财政教育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2 残差序列ADF检验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为5%的情况下,GDP不是K的格兰杰原因,但K是GDP的格兰杰原因;GDP与L二者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GDP与E互为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教育事业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同时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也有正向促进作用。
三、结论及建议
第一,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口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支出互为因果关系,这说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作用。
第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整体不及固定资本投资或从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这说明我国教育产出弹性较低,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
第三,从长期来看,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都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长期教育投入每增加1%,平均能使经济增长0.283682%,这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具有长期促进作用。
依据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各地区各层次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国家应该进一步增加对国民各方面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包括教育环境的优化等;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教育发展,发展成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教育投入体系,大力兴办各层次各种类的教育学校和培训学校等。
第二,国家应该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一方面要加大对外部性强、回报率高的基础教育投入比例;另一方面要践行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扶持和投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行教育均衡和普及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