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元良相张九龄

2018-08-10郭培杰

金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张说李林甫中书

◎文/郭培杰

《开元天宝逸事》是五代人的文字,记载的是唐代开元故事。书不算繁杂,其文字简达,绘声绘色。文中有张九龄的几件趣事,引起我的注意和好奇。

张九龄在玄宗朝身居宰相,又是开元盛世最末一任良相,历史评价很高,政绩卓著,受世人敬仰。我年少时读《唐诗三百首》,见开篇有张九龄五言古诗《感遇》,觉得有一种绵绵情怀,因而喜欢。那时大概自己也有一种情怀,诗中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为此也摹仿了一首诗,其中就有:“已矣将何道,难舍美人笑。”我是对某心仪女子的一时怀想。到后来看专家注释,原来人家的《感遇》是寓言作品,说的是张九龄被李林甫谗言攻击,失了唐玄宗的信任。所以借物比兴,用美人比皇帝,以表达政治抱负。明白了这一层,顿时觉得立意深远,属屈原离骚一脉相承的风格,同时也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可笑,惭愧不已。

张九龄在初唐也是诗坛领袖,他的五律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千古诵唱。

其实他的文学活动只算副业,文学才华的彰显是为悬壶济世,是为实现政治方面的抱负,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一贯志向。李白诗名冠长安,唐玄宗召其入翰林院,他还不能满足,极力要参与政治。“安史之乱”期间,他去投奔永王璘幕府,结果永王璘被肃宗李亨冤杀,李白也被流放到了夜郎。张九龄则不同,他进士出身,名正言顺的科班,有贵人相助,又有过人才华,所以一步一步从政朝廷,辅佐唐玄宗,成为开元盛世的杰出政治家,人称开元良相三杰之一,彪炳后世。

张九龄是岭南人。岭南地处偏远,而且历朝都是流放之地,以后出了张九龄这样的才俊重臣,也是罕见的,所以至今在广东还流传着不少有关张九龄的传奇佳话。某年,宰相张说谪放岭南,在此结识了年轻的张九龄。张说那时不仅是高官,也是文坛领袖,觉得张九龄很有才华,鼓励他北上长安,以自己才智报效朝廷。

神龙四年(708年),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朝政。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玄宗喜欢安禄山,打算赦免,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

玄宗最终还是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再次上奏:“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李隆基听不进去,还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以史为鉴的道理,玄宗是知道的,但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中国,君臣喜欢以历史上的故事来说今日之事,这叫举一反三,可是道理归道理,得皇帝明察才可行。他在开元初期励精图治,就善于听大臣的话,言听计从。慢慢的他听不进去了,还自己不知道,这是最危险的。

《开元天宝逸事》还有记载,唐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召见张九龄问可否。张九龄直言:“宰相之职,四海具瞻,若任人不当,则国受其殃,只如林甫为相,然宠擢出宸衷心,臣恐他日之后祸延宗社。”一点儿不给领导面子,“帝意不悦”。

有一天,玄宗在禁苑中款待大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看我盆池里养的鱼,可爱不?李林甫赶紧说:“赖陛下恩波所养。”张九龄则说:“盆池之鱼犹陛下任人,他但能装景致助儿女之戏尔。”拂了龙须,又是“帝甚不悦”。

虽然经常惹皇上不高兴,但唐玄宗深知张九龄是良臣,治国安邦不能少了他。《开元天宝

不久新登基的唐玄宗开科考,张九龄进入宫门。

此时的唐朝,“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长安城极尽繁华,名士云集,商业繁荣。这对一个从岭南来的年轻人算是长了见识。

以后李隆基做了皇帝,张九龄通过超人的才学一步一步进入了朝廷的中枢机关。这当中他也曾外调离京,也有仕途坎坷,但还是在长安城扎下了根,逐渐开始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

《开元天宝逸事》记载:“张九龄善议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时人服其俊辩。”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再次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很早便寄以厚望,如今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后来,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政治秘书)。

张九龄天性耿直,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君子之交就是这样的,不会以个人交好、被提携而结为朋党,相互阿谀奉承。

开元十九年(731年),张九龄被任命为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奉旨撰敕文,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赏识。

张九龄以后又升任检校中书侍郎,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逸事》有记载:“明皇每朝政有阙,则虚怀纳谏,大开士路。早朝百辟趋班,帝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谓左右曰: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后来张九龄被罢免离开中枢,李隆基依旧很怀念自己的这位爱卿,宰相每次推荐任用官员时,他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大概失去的才是可贵的。

张九龄和中书侍郎严挺关系不错。严挺和妻子离婚,妻子改嫁刺史王元琰。王坐赃犯事,恰好前夫严挺负责审讯,因证据不足,严挺将王元琰赦免。玄宗知道了,问张九龄,这个严挺是不是碍着面子,徇情枉法。张九龄说前妻已嫁人,不存在什么情了。玄宗说,你这样说是包庇,是朋党结伙。就这么大点事,张九龄被罢执政事。以后又借他引荐的官吏犯事被诛,李林甫再进谗言,张九龄终于被贬荆州。从此离开了朝廷,这是开元失去的最后一位良相。

李林甫之流扫除了政敌之后,李林甫被玄宗提拔为中书、集贤殿大学士,另一个奸臣牛仙客升了工部尚书。从此以后奸臣当道,也才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葬送了开元盛世。

张九龄被贬以后,在荆州郁郁不乐,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感遇四首》,自比孤鸿、兰桂、丹橘。

虽然在仕途不得善终,但是张九龄的诗文才华始终被唐玄宗赏识。《开元天宝逸事》记载:“明皇常谓侍臣曰: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玄宗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在长安生活了近三十年,除过忙于政务,也是文坛的领袖人物。他才华横溢,诗文也颇有文采。他结交提携了王维、孟浩然等人。杜甫对张九龄也是崇敬仰慕,曾作《八哀诗》,之一就有《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其中有诗句:“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评价极高,钦佩之情溢满诗篇。

张九龄居住长安,在宰相任上做了许多实事,军机政务之外,在他的任期上整修了曲江池。《开元天宝轶事》记载:“曲江池,后秦已有,开元中疏凿,遂为胜景。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以北有杏园、慈恩寺。”张九龄整修后的曲江池,“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

张九龄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王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回到长安后,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新唐书》有一大段评价唐玄宗和众良相的关系,说的很好:“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识擢,狎而易之,志满意骄,而张九龄争愈切,言益不听。终之胡雏乱华,身播边陬,非曰天运,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选,使当天宝时,庸能有救哉!”

有人说,历史上的事,好人是被赞扬的,坏人是改变历史的。这有些道理。

猜你喜欢

张说李林甫中书
弄獐宰相
弄獐宰相
辽代《梁援墓志》补考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宰相诗人张说与岳阳楼的“款款深情”
口蜜腹剑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和别人无关
为官要读《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