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2018-08-10齐俊斌王光秀周小梅桂林医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关怀

■齐俊斌 王光秀 周小梅/桂林医学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转变,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患者不仅关心治疗效果的好坏,而且关心被治疗时的态度,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逐被社会所关注,人文关怀能力的提高成为我国面临的医学教育问题。卫生部、教育部也曾联合发布《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1]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医学人文关怀的能力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人文关怀的能力不但关系着自身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水平,也对促进我国医患关系融洽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因此,研究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问题非常重要。

一、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

医学生基本都是从理科生中选拔而来,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现象,造成学生在人文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上有明显的欠缺。在学习上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医学实践能力培养,对人文课程学习普遍存在只为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态度,忽略了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部分医学生对教学中新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如今医学生基本上是90后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情况,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精神。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从事医疗行业只为了医生的社会地位优越,收入稳定且待遇较高,就业容易,缺乏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和救死扶伤的医学信仰。

我国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受到学者、医护人员、管理者、患者各个方面的普遍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学者提出,医学院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教育是切入点,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专业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2]。马珺则认为,除了上述观点外,还觉得要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是这种人文精神能够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心理中,更要加强医疗体制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3]。郝玉梅,郝玉芝认为,从事护理专业大多为女性,家庭的重负和工作繁重使她们缺少与病人的心理沟通 ,从而导致缺乏人文关怀[4]。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发达省份和大城市,忽略了学校所处地区、各医学学科之间的差别。

二、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发展科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5]。自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欧美国家纷纷修改本国的医学教育目标。纵观其内容大体一致,即加强人文学科与医学教育的融合,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技能,培养协助精神和管理能力[6]。

深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在医学教育中、实行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单一,专业划分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缺少人文素质培养,导致医学生整体人文关怀素质低下[7]。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与课程本身脱不了干系,因为课程的弱化和边缘化,使其迟迟不能够纳入医学教育的主题之中。

三、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专业教育渗入人文关怀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绝不局限于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也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8]。医学院校在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个教育思想体系上要做到两者并重,科学设置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只是单独传授科学知识,而是要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贯穿人文关怀理念,同时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穿插融合起来进行传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诸如关怀小组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反思日记法和讨论法等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感受、思考、总结和分享的潜力,这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除了以课堂教育为主,还应以校园活动等为第二课堂,加强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有效措施。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人文修养。

因此,在将更多的活力注入医学生课堂的同时,应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借力第二课堂提高其关怀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能力教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科学,医学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占非常大的比例,医学人文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增加人文课程学时和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人文关怀教学的层面上。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应渗透到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去,如解剖教学中对尸体应进尊重行礼;在实验模拟人教学中应当作真人床边教学一样重视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养成先询问病人,解释操作目的等习惯,从需要被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人文融入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促进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9]

(四)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素质

对于医学生而言,教师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递者,而教师的治学态度、学识、为人以及他的人格力量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10]。 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优化知识结构,挖掘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生活学习中都应起到模范示范作用,以身示教,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将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应用到对患者人文关怀中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模样。因此,教师除了提高自身医学专业水准外,还要提升人文关怀素质,严以律己,以高尚的医德和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提高医学生家长的人文教育意识

由于家庭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重要影响,学校应重视医学生家长在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1]中强调了人的模仿性,他认为青少年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能力,与父母关系越融洽的医学生越容易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照顾,和言传身教,成为医学生的榜样示范人物,使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模仿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学校可以对医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医学生家长配合教育,积极和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引导。对于个别教育方式存在问题的家长,教师有责任对其宣传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念和认识,共同研究改进方法。

总之,医学生对人文关怀了解还不够,需要学校、家庭全方位采取措施去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家风。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主动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提升医疗服务中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按照“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人才培养目标,把自己培养成为同时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成为真正德艺双馨的,服务百姓,贡献社会的医务工作者。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关怀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